科技與工程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5

沿革

科技與工程學院(原名為科技學院)於87學年度成立,其目標除致力於科技與工程教育師資培育外,亦積極培育與科技產業有關之工程及管理專業人才。學院成立之初在原有之工業教育學系、工業科技教育學系、圖文傳播學系等三系下,自91學年度增設「機電科技研究所」,該所於93學年度起設立學士班並更名為「機電科技學系」。本學院於93學年度亦增設「應用電子科技研究所」,並於96學年度合併工教系電機電子組成立「應用電子科技學系」。此外,「工業科技教育學系」於98學年度更名為「科技應用與人力資源發展學系」朝向培育科技產業之人力資源專才。之後,本院為配合本校轉型之規劃,增加學生於科技與工程產業職場的競爭,本院之「機電科技學系」與「應用電子科技學系」逐漸朝工程技術發展,兩系並於103學年度起分別更名為「機電工程學系」及「電機工程學系」。同年,本學院名稱亦由原「科技學院」更名為「科技與工程學院」。至此,本院發展之重點涵蓋教育(技職教育/科技教育/工程教育)、科技及工程等三大領域,並定位為以技術為本位之應用型學院。

107學年度,為配合本校轉型規劃,「光電科技研究所」由原隸屬於理學院改為隸屬本(科技與工程)學院,另增設2學程,分別為「車輛與能源工程學士學位學程」及「光電工程學士學位學程」。

News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10 of 13
  • Item
    ChatGPT 作為工作聯盟:心理賦能與自我效能的增進
    (2024) 盧美蒨; Lu, Mei-Chian
    ChatGPT是新興的技術與工具,深入或大規模的研究尚稱稀少;相關話題熱度雖居高不下,但多半聚焦於工具性,往往忽略ChatGPT具備深聊能力,是不折不扣的「聊天機器人」。基此,本研究旨在探查ChatGPT對心靈健康的促進潛力,請6位受試者設定長期目標,使用ChatGPT作為任務輔助工具一個月;再透過深度訪談、量表評分及統計檢定討論其在提升心理賦能與自我效能方面扮演的角色。統計檢定顯示,ChatGPT介入後,用戶的心理賦能及自我效能確有顯著提升;比對訪談內容,發現ChatGPT能鼓舞用戶,使其建立信心。搭配專案回報機制,可增加用戶的動力、耐心、自律、執行力、掌控感與後設認知。與ChatGPT的良好對話可緩解負面情緒,提升心理賦能。此外, 心理賦能及自我效能增進效益,受用戶「與ChatGPT的情感連結度」、「認可ChatGPT的能力」及「認真執行計畫」三面向的程度影響。
  • Item
    技術型高中工業類群科學生數學科自我效能、學習興趣、學習成效之長期相關研究
    (2024) 王文溥; Wang, Wen-Pu
    本研究旨在以長期追蹤研究探討技術型高級中等學校工業類群科學生數學科自我效能與學習興趣之長期互為消長之關係,及其對數學科學習成效之影響。本研究採調查研究法,使用問卷為調查工具,採用方便取樣,預計邀請技術型高中工業群科學生參與研究。本研究待答問題有三:一、技術型高級中等學校工業類群科學生數學科自我效能與學習興趣如何長期變化?二、技術型高級中等學校工業類群科學生數學科自我效能與學習興趣如何互相影響?三、技術型高級中等學校工業類群科學生之數學科自我效能、學習興趣與學習成效三者之長期縱貫相關情形為何?在進行描述性統計分析、重複量測變異數分析與交叉延宕分析後依據待答問題提出研究結果有三:一、工業類群技高學生數學自我效能表現較數學學習興趣佳。二、工業類群技高學生數學自我效能與數學學習興趣具正向關聯。三、工業類群技高學生數學自我效能對數學學習成效具正向關聯。依研究結論提出建議供技術型高中教師家長參考:一、可藉教學與課堂活動、班級經營、家庭關係,持續增強學生自我效能。二、可於高一藉培養學習興趣提升自我效能與學習意願。
  • Item
    技術型高級中等學校教師參與跨領域課程的動機、機會、能力、自我效能與教學投入之關係
    (2024) 潘香廷; Pan, Hsiang-Ting
    本研究旨在了解技術型高級中等學校教師參與跨領域課程的動機、機會、能力、自我效能與教學投入之關係。研究對象以台北市、新北市、桃園市以及基隆市的技術型高級中等學校教師為母群,進行「技高教師跨領域教學調查問卷」施測,經抽樣後獲得有效樣本總計313份,所得量化資料採描述性統計、獨立樣本t考驗及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結構方程式及迴歸等方法進行統計分析。主要研究結論包括:一、技術型高中教師對於跨領域教學的動機、機會、能力、自我效能跟教學投入的感受程度良好。二、動機—機會—能力模式及自我效能可有效解釋技高教師對於跨領域教學的投入行為。根據上述結論,本研究分別就技高教師、技術型高中以及師資培育機關等方面提出以下建議:建立教師專業社團、課程規劃可納入學生意見、學校應注重教師自我效能的培養與提升、在師培課程納入跨領域教學、鼓勵技高教師應研習跨領域教學相關課程等。
  • Item
    人格特質、自我效能與職涯適應力關係研究
    (2024) 蔡慧穎; Tsai, Huei-Yin
    本研究主要探討人格特質、自我效能與職涯適應力之間的關係,透過文獻探討與和實證研究,分析不同人格特質的員工在多元職場的適應能力,提供組織選才及留用人才、培訓合適人才以提升自我效能與職涯適應力之參考。透過問卷調查法,以臺灣服務業在職一年以上的員工為對象,透過便利抽樣進行網路問卷調查,總計回收384份有效問卷,並透過統計分析驗證假設。結果顯示:五大人格特質與自我效能呈現顯著相關,其中開放性、盡責性、宜人性以及外向性人格特質與自我效能呈現正向顯著相關,與情緒敏感性呈現負向顯著相關;自我效能對職涯適應力具有正向顯著關聯性;人格特質也對職涯適應力具有顯著影響。本研究並依據研究結果建議組織應以人格特質應用於選才、訓練及其發展,來提高員工面對不斷變化職場的適應力,也可進一步為組織貢獻更多價值。
  • Item
    置入運算思維於學習鷹架中對高中程式寫作課程中之自我效能與學習成效之影響
    (2022) 洪阡珈; Hong, Chien-Chia
    程式設計內容相互具有關聯性,然而程式概念抽象不易理解且複雜性高,因此多數學習者對於程式學習產生消極的信念,造成自我效能降低並影響學習表現。為了解決程式學習的困境,教學者多運用運算思維的概念來設計教學策略。本研究假設教學者提供學習鷹架來協助學習者與已知知識相互融會貫通,因後設認知鷹架能喚起學習者的已知知識,藉以輔助學習新知識,但其缺乏邏輯系統性的引導方式,所以本研究設計將運算思維流程置入於後設認知鷹架中來引導學習者學習程式設計。研究目的在於探討運算思維流程與傳統教學兩者鷹架引導方式對於學習者自我效能與學習成效之影響。研究方法為實驗法,實驗對象為普通高中一年級學生共39人,實驗組以運算思維流程之步驟來設計鷹架引導內容,對照組以傳統教學方式之程式敘述順序來設計鷹架引導內容,以學習成效測驗試題與自我效能量表作為量化研究工具,並在實驗結束後透過半結構式訪談收集質性資料。研究結果發現在進行實驗課程後,使用運算思維流程鷹架引導方式之學習成效與自我效能表現皆優於使用傳統教學鷹架引導方式,且自我效能與學習成效表現具有相關性。建議未來相關研究可深入探討影響自我效能與學習成效的其他因素。
  • Item
    技術型高中學生自我效能、恆毅力、自我調整學習與自主學習成效之關係
    (2022) 張芷嫣; CHANG, Chih-Yen
    面對知識更新迅速、技術不斷創新升級,自主學習能力成為適應未來社會所需的關鍵能力,培養具備自主學習的終身學習者成為國內外教育改革的主要趨勢;有鑑於此,國內108課綱將自主學習列入技術型高中彈性學習時間的項目之一,鼓勵學生於在校時間進行自主學習,從中增進自我規劃學習的能力。國內探討影響技術型高中學生自主學習因素之研究有限,故本研究旨在分析技術型高中學生自我效能、恆毅力、自我調整學習與自主學習成效之關係,並驗證影響技術型高中學生自主學習成效模型,以了解影響學生自主學習成效的關鍵因素。本研究採調查研究法,運用研究者編修之「技術型高中學生自主學習經驗問卷」進行資料蒐集;樣本以立意抽樣,由學者專家與資深校長推薦8所落實推動自主學習且具成效之技術型高中為樣本學校,以曾選修彈性學習時間之自主學習課程至少一學期的學生為研究對象,經樣本學校推薦共409份,回收之有效問卷共323份;所得量化資料採取描述性統計分析、結構方程模型等方法,進行統計分析。主要研究結論包含:一、自我效能與恆毅力具顯著正相關。二、自我效能與恆毅力對自我調整學習能力皆有顯著預測力。三、自我調整學習能力愈好者,其自主學習成效愈佳。四、本研究提出之影響技高學生自主學習因素之關聯模型適配度良好。本研究依研究結論提出具體建議供教育行政機關、學校單位及技術型高中教師參考,包括:一、技高教師可透過教學或活動指導機會,持續增強學生的自我效能。二、技高學生宜持續提升動機等面向之自我調整學習能力。三、技高教師在指導學生進行自主學習時,可善用本研究模型之變項關係,以提升學生自主學習成效。
  • Item
    虛擬社群意識與知識分享行為關係:以知識分享自我效能為中介變項
    (2023) 蔡宇聖; Tsai, Yu-Sheng
    近期因疫情流行的影響下,許多企業陸續採用科技工具媒介作為組織內部溝通與分享知識管道,員工於虛擬社群中進行知識分享行為的議題也被學者廣泛地討論。透過文獻回顧了解,目前國內研究針對虛擬社群大多聚焦在網路社群行銷等領域。然而,使用虛擬社群的過程中,員工知識分享行為展現是否會受到環境與個人內心信念所影響為本研究目的。有鑑於此,本研究從個人與環境的角度進行檢視員工虛擬社群意識、知識分享自我效能及知識分享行為之間的關係,並進一步檢驗知識分享自我效能是否具有中介效果?以知識密集型產業中在組織內部參與虛擬社群且持續與成員進行互動之正職工作者作為受試對象,資料搜集採用問卷調查法,總計回收有效問卷242份進行編碼,經由信效度分析、相關分析及多元迴歸分析等統計分析方法,檢驗虛擬社群意識、知識分享自我效能、知識分享行為間的關聯性,研究結果發現:一、虛擬社群意識對知識分享自我效能具有正向關係;二、虛擬社群意識對知識分享行為具有正向關係;三、知識分享自我效能對知識分享行為具有正向關係;四、知識分享自我效能在虛擬社群意識對知識分享行為之間的關係具部分中介效果。研究結果可提供職場上運用虛擬社群進行知識分享時,虛擬社群意識和知識分享自我效能對員工行為之影響,作為後續研究的重要參考。
  • Item
    自我效能、成就動機、學習投入與專業能力成長關係之研究-以資訊課程為例
    (2020) 陳龍潔; Chen,Lung-Chieh
    依據內政部統計處所公布資料,我國大學生畢業生人數在2016年已超過500萬人,擁有大學以上文憑人口暴增,形成經濟學家所稱的文憑通膨現象。在此背景下,企業主重視專業能力更勝學歷,而要提升專業能力,則必需要先透過學習,學習投入會影響專業能力的成長。此外台灣素有電腦資訊王國之稱,政府也宣佈亞洲矽谷、電子化政府與智慧生活等計畫,誓將台灣打造成科技島,顯見藉由參與資訊課程受訓,透過學習投入來提升專業能力的重要性。本研究採取便利抽樣共回收400份問卷,以統計套裝軟體,使用敘述性統計分析、信效度分析與結構方程模型分析等進行統計量化分析,以參與資訊課程受訓為例,聚焦個人心理因素,探討自我效能、成就動機與學習投入的行為投入、情感投入、心智投入及專業能力成長之間的關係,依據統計結果發現: (1) 自我效能對於行為投入、情感投入與心智投入具有直接正向影響。 (2) 成就動機對於行為投入、情感投入與心智投入具有直接正向影響。 (3) 三種類型的投入對於專業能力成長具有直接正向影響。 (4) 自我效能與成就動機透過三種類型的投入作為中介,對於專業能力成長具有間接正向相關。
  • Item
    領導風格、組織文化與自我效能對組織績效影響之研究—以傳統產業法人研究機構為例
    (2009) 張中一; Chang Chung-Yi
    在推動台灣產業升級的過程中,財團法人研究機構長久以來扮演著促進產業發展及輔導產業升級的重要角色。因此本研究以傳統產業創新聯盟隸屬於應用研究之七家傳統產業法人研究機構為分析對象,探討領導風格、組織文化、自我效能與組織績效之關聯性研究。本研究目的包括:1.探討法人機構的領導風格、組織文化、自我效能與組織績效之影響關係;2.瞭解員工自我效能對領導風格、組織文化與組織績效之間是否具有中介效果。本研究採用量化研究方式為主,並輔以質化管理者訪談方式進行整合性討論。採取因素分析、信效度分析、獨立樣本t檢定分析、單因數變異數分析、相關分析、迴歸分析、結構方程模式(SEM)等統計方法,進行資料分析與驗證研究假設。研究結果顯示傳統產業研究機構的領導風格對組織文化具有正向顯著影響,但對員工自我效能與組織績效不具有直接顯著的影響;而組織文化對自我效能與組織績效具有正向顯著影響。此外本研究亦發現員工自我效能在組織文化與組織績效具有中介效果,而領導風格需透過組織文化與自我效能來影響組織績效。最後本研究建構影響傳統產業法人研究機構組織績效的因果模式,並根據研究結果提出具體建議,以供法人機構管理者營運發展策略性效能管理的依據及制度改善上的參考。
  • Item
    發展即時動態學習負荷計量機制以建構適性化數位學習狀態診斷模式
    (2009) 許碧珊; Hsu, Pi-Shan
    本研究旨在以動態評量與認知負荷理論為基礎,發展一個數位學習之即時動態學習負荷計量機制,並運用資料探勘技術將學習者依學習風格、自我效能、學習效率進行特性化分組,探討各群組之特徵學習負荷曲線模態與其學習負荷量區間變化率趨勢特性與相對應臨界值,藉此建構適性數位學習狀態診斷模式。研究對象為某科技大學一年級165位學生。 本研究將學習者的個人學習特色納入適性學習機制的設計,並建立出真正即時動態、不受干擾的學習狀態診斷模式,透過使用者導向的雙向互動介面,使得學習者與教學者雙方都能夠於學習歷程中,持續性即時了解學習狀態,進而對系統提出最適化學習路徑做出最佳的學習決策。此成果可運用於建構新一代即時動態適性數位學習系統的規劃與開發,改善現行適性數位學習系統的設計缺失,達成以下四點特性︰﹙一﹚兼具即時動態、不受干擾的互動學習;﹙二﹚即時動態、不受干擾的量化學習狀態回饋;﹙三﹚使用者控制的學習決策;﹙四﹚即時動態之使用者導向的互動介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