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與工程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5

沿革

科技與工程學院(原名為科技學院)於87學年度成立,其目標除致力於科技與工程教育師資培育外,亦積極培育與科技產業有關之工程及管理專業人才。學院成立之初在原有之工業教育學系、工業科技教育學系、圖文傳播學系等三系下,自91學年度增設「機電科技研究所」,該所於93學年度起設立學士班並更名為「機電科技學系」。本學院於93學年度亦增設「應用電子科技研究所」,並於96學年度合併工教系電機電子組成立「應用電子科技學系」。此外,「工業科技教育學系」於98學年度更名為「科技應用與人力資源發展學系」朝向培育科技產業之人力資源專才。之後,本院為配合本校轉型之規劃,增加學生於科技與工程產業職場的競爭,本院之「機電科技學系」與「應用電子科技學系」逐漸朝工程技術發展,兩系並於103學年度起分別更名為「機電工程學系」及「電機工程學系」。同年,本學院名稱亦由原「科技學院」更名為「科技與工程學院」。至此,本院發展之重點涵蓋教育(技職教育/科技教育/工程教育)、科技及工程等三大領域,並定位為以技術為本位之應用型學院。

107學年度,為配合本校轉型規劃,「光電科技研究所」由原隸屬於理學院改為隸屬本(科技與工程)學院,另增設2學程,分別為「車輛與能源工程學士學位學程」及「光電工程學士學位學程」。

News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3 of 3
  • Item
    應用柱狀透鏡產生動態效果之二維條碼個人化郵票研究
    (2020) 王玉玲; Wang, Yu-Ling
    QR Code已成為目前最通用的二維條碼技術,多數應用的顏色僅侷限於單色,當與其它產品融入時顯得既突兀又不美觀,而二維條碼有其結構限制,難以改變樣貌,這也讓二維條碼尚有美化空間。為了提升美觀與互動效果,現有文獻中雖有彩色圖像QR Code技術,但仍無結合動態效果,因此本研究提出應用柱狀透鏡產生動態效果之二維條碼個人化郵票研究,為個人化郵票中的郵資符誌預留區域予以增加動態效果與連結功能。首先以100LPI柱狀透鏡搭配6pixels線網及0.254mm線距為設計基礎,製作3張不同角度的動畫影像在相互聯集為合成影像,其利用資訊隱藏技術結合誤差擴散法,使二維條碼(設定50至90不同資訊強度灰階值)藏入動畫影像,接續以600dpi輸出郵票,並確認手機讀取QR Code之功能及觀察柱狀透鏡覆蓋於郵票上的動態效果。 根據實驗結果,灰階值設定為70以下皆無法成功讀取及連結網址,同時測得70至90灰階值的最佳讀取距離為10.5cm,且不因動態設計而影響QR Code讀取效果,當資訊強度愈強所讀取秒數較低,反之則秒數增加。此外,設計影像經分割及藏入不同資訊強度QR Code,其藏入強度愈強則手機讀取效果愈好,且柱狀透鏡覆蓋於郵票上能呈現流暢的動態效果,讓使用者產生具有獨特趣味性的體驗。
  • Item
    影響使用者對旅遊解說摺頁結合行動條碼的實際採用因素之研究
    (2013) 郭冀銘
    近年來政府大力推展行動科技的應用與觀光產業發展的雙重驅動之下,許多民眾在進行旅遊地區的觀光遊憩時,除了旅遊解說文本的閱讀以建構旅遊地的知識外 ;也因為有行動科技的運用,使能迅速連結旅遊地區的外部資訊,對旅遊地區將有更深入性、即時性的解讀。 隨著智慧型手機的普及,針對行動載具的連結運用有越來越多的實證與關注,行動條碼即是透過行動載具連結傳統與數位的一個良好媒介,過往針對行動條碼的研究從使用者觀點出發的論述較少或僅考慮使用者之使用意願。由於行動條碼在國內推廣許久,近年更有許多活絡應用的實例,因此若能從使用者在行動條碼實際採用因素做切入,將使用者實際使用的觀點納入旅遊解說摺頁的討論,將更完整的探討行動科技該如何有效延伸傳統出版品的論述,發揮「傳統-科技」的綜效,增進未來推廣行動觀光的內涵。 故本研究即是要探討影響使用者在旅遊解說摺頁媒合行動條碼上的實際採用因素 。先針對行動條碼目前應用的實例與旅遊解說摺頁的發展現況之資料、文獻進行整理;並將科技接受模式作為本研究之立論核心,加入「主觀規範」、「認知有趣性」、「便利性」、「個人創新特質」發展出本研究架構,透過問卷調查法的方式,以驗證使用者在使用旅遊解說摺頁中的行動條碼,受上述構面影響而採用之程度與探知使用者特性。 經研究分析結果顯示:(1)「認知有用性」與「認知易用性」對「態度」與「使用意向」有顯著影響;(2)「認知有趣性」對「認知有用性」、「認知易用性」與「態度」無顯著影響;(3)「主觀規範」對「認知有用性」無顯著影響,對「使用意向」顯著影響;(4)「便利性」對「認知有用性」與「認知易用性」有顯著影響;(5)「個人創新特質」對「認知易用性」有顯著影響,對「認知有用性」與「使用意向」無顯著影響;(6)「態度」對「使用意向」有顯著影響;(7)「使用意向」對「實際使用行為」有顯著影響。最後本研究依據前述文獻蒐集與實證後的結果,提出若干當行動條碼應用於旅遊解說摺頁上需要補足的建言與後續研究建議。
  • Item
    探討影響消費者對QR Code使用滿意度之關鍵因素
    (2013) 林佩欣
    現今人類社會已逐漸走向「行動為王」的時代,放眼望去不管是在發票、賣場DM 、商品型錄、報章雜誌、網站、百貨公司、便利商店、觀光景點、餐廳、戶外看板、捷運上的海報等等,在其一角總會發現一個方格裡有3個「回」字特徵的圖案,這個在最近漸漸開始出現在我們生活之中的小東西就是QR Code,QR Code現在已被廣泛運用在許多行動商務與行銷傳播溝通上,儼然已經成為一種趨勢。過去在消費者行為相關之文獻中,「期望確認理論」(expectation confirmation theory, ECT)常被用來評估及衡量消費者對產品或服務的滿意度及購後行為等,因此本研究將體驗、體驗價值與期望確認理論作為理論基礎,旨在探討消費者的體驗與體驗價值對消費者使用QR Code時的滿意度之影響,研究對象為台灣地區曾經有使用過智慧型手持裝置掃描QR Code任何應用的消費者,經由便利抽樣進行網路問卷發放,回收了200份有效問卷作為預試的樣本,接著再發放正式問卷,總共回收有效問卷779份,並以結構方程模型去驗證研究假說內容。本研究結果發現(1)消費者的體驗可以正向預測體驗價值(2)體驗價值可以正向預測使用滿意度(3)消費者對於目前QR Code的應用大致上抱持著負面而且不肯定的看法。因此,業者如何將創意與QR Code做結合,以吸引消費者的好奇心,讓消費者本身獲得良好的使用經驗,確實感受到QR Code可增進其生活效率與品質,以讓消費者感覺到較高的體驗價值,對於提升消費者的滿意度與QR Code的效益將會更有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