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與工程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5

沿革

科技與工程學院(原名為科技學院)於87學年度成立,其目標除致力於科技與工程教育師資培育外,亦積極培育與科技產業有關之工程及管理專業人才。學院成立之初在原有之工業教育學系、工業科技教育學系、圖文傳播學系等三系下,自91學年度增設「機電科技研究所」,該所於93學年度起設立學士班並更名為「機電科技學系」。本學院於93學年度亦增設「應用電子科技研究所」,並於96學年度合併工教系電機電子組成立「應用電子科技學系」。此外,「工業科技教育學系」於98學年度更名為「科技應用與人力資源發展學系」朝向培育科技產業之人力資源專才。之後,本院為配合本校轉型之規劃,增加學生於科技與工程產業職場的競爭,本院之「機電科技學系」與「應用電子科技學系」逐漸朝工程技術發展,兩系並於103學年度起分別更名為「機電工程學系」及「電機工程學系」。同年,本學院名稱亦由原「科技學院」更名為「科技與工程學院」。至此,本院發展之重點涵蓋教育(技職教育/科技教育/工程教育)、科技及工程等三大領域,並定位為以技術為本位之應用型學院。

107學年度,為配合本校轉型規劃,「光電科技研究所」由原隸屬於理學院改為隸屬本(科技與工程)學院,另增設2學程,分別為「車輛與能源工程學士學位學程」及「光電工程學士學位學程」。

News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1 of 1
  • Item
    新型微機械式可變電容之設計與製作
    (2005) 黃信瑀; Hsin-Yu Huang
    本研究主要是設計與製作一新型微機械式可變電容,以改善傳統電子式變容器,其可調範圍較小、品質因子低、整合性不佳與寄生效應嚴重等缺點。然而,一般以靜電驅動之間距調整微機械式可變電容,其可動結構是以電鑄或沉積金屬薄膜方式製作,製程較為複雜,而本研究直接以黃光微影的方式,定義SU-8負型光阻以製作電容之可動結構,可簡化製程,此SU-8介電層也可使上電極板與基材有效絕緣以減少寄生效應,進而提升品質因子。本研究之新型微機械式可變電容,具有製程簡單、生產成本低、良率高等特點,除了可取代電子式變容器外,其整套製程也能與標準積體電路製程相容,因此有能力達成將微機械式可變電容與其他電子電路整合,實現系統單晶片(system on a chip, SOC)的目標。 本研究主要分為元件製程與訊號量測兩大部分: 1. 在元件製程上,成功地運用光阻犧牲層技術與犧牲層保護膜,製作出SU-8光阻之懸浮微結構。整個微機械式可變電容元件包括:下電極、光阻犧牲層、SU-8可動結構層與上電極,最後再將犧牲層移除,以完成元件製作。 2. 在訊號量測上,由電容電壓關係曲線得知,當頻率固定在2000 Hz時,此電容值變化是在外加偏壓為40伏特與無外加偏壓下的電容差值,則此元件具有0.3 pF的電容變化量。由史密斯圖得知,頻率從45 MHz至1.079 GHz的範圍內,此可變電容是電容性元件,其具有理想的品質因子,且等效電路為良好的開路。當頻率固定在1.079 GHz時,其輸入反射係數表示為S(1,1)=0.540/-176.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