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與工程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5
沿革
科技與工程學院(原名為科技學院)於87學年度成立,其目標除致力於科技與工程教育師資培育外,亦積極培育與科技產業有關之工程及管理專業人才。學院成立之初在原有之工業教育學系、工業科技教育學系、圖文傳播學系等三系下,自91學年度增設「機電科技研究所」,該所於93學年度起設立學士班並更名為「機電科技學系」。本學院於93學年度亦增設「應用電子科技研究所」,並於96學年度合併工教系電機電子組成立「應用電子科技學系」。此外,「工業科技教育學系」於98學年度更名為「科技應用與人力資源發展學系」朝向培育科技產業之人力資源專才。之後,本院為配合本校轉型之規劃,增加學生於科技與工程產業職場的競爭,本院之「機電科技學系」與「應用電子科技學系」逐漸朝工程技術發展,兩系並於103學年度起分別更名為「機電工程學系」及「電機工程學系」。同年,本學院名稱亦由原「科技學院」更名為「科技與工程學院」。至此,本院發展之重點涵蓋教育(技職教育/科技教育/工程教育)、科技及工程等三大領域,並定位為以技術為本位之應用型學院。
107學年度,為配合本校轉型規劃,「光電科技研究所」由原隸屬於理學院改為隸屬本(科技與工程)學院,另增設2學程,分別為「車輛與能源工程學士學位學程」及「光電工程學士學位學程」。
News
Browse
15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職業學校電子科學生技術創造力評量之研究(2002) 黃崇金本研究旨在探討職業學校電子科學生技術創造力評量,並建構電子創新設計能力量表、創新指標與評分標準。採文獻探討、專家會議與問卷調查等方法以達成研究目的。 本研究是以八十九年度台灣北部地區設有電子科之公、私立高級職業學校二、三年級電子科為研究對象,取樣6 所公私立高職學校樣本數278份,有效回收樣本253 份,有效回收率91%。量表與問卷獲得資料,採用次數分配、百分比、t 考驗、信度分析等統計方法進行分析。 統計分析後獲得主要結論如下: 一、創新性、精密性、實用性為評量職業學校電子科學生技術創新設計指標。 二、本研究所設計之評量表,信度考驗採用評分者信度與重測信度。電子創新設計能力量表的創新性、實用性、精密性其評分者一致性信度介於0.666***~0.797*** 均達顯著水準。重測信度所得的相關係數介於0.388~0.506,均達.05 以上顯著水準。效度方面採用對照團體效標關聯效度考驗,得到電子創新設計能力量表成績方面,不同技術創造力程度的學生,其電子創新設計能力的表現有顯著差異。技術創造力較佳的學生,優於技術創造力較差的學生。顯示此量表不失為有效可信技術創造力評量之工具。 三、分別針對創新性、精密性以及實用性,訂定評分標準。 最後,根據本研究所得結果,提出對教學課程內容,以及對未來研究 之建議。Item 全國高職學生技術創造力培訓與競賽活動滿意度調查研究(2008) 段蘊康; Flora Duan本研究旨在探討「全國高職學生技術創造力培訓與競賽活動」滿意度情形,並完成下列三項研究目的:(1)探討「高職學生技術創造力培訓與競賽活動」參賽學生參與狀況與背景因素之分佈情形;(2)探討「全國高職學生技術創造力培訓與競賽活動」參賽學生學習滿意度與活動滿意度及其排序情形;(3)探討不同背景的參賽學生其學習滿意度與活動滿意度之差異情形。 本研究工具為自編之「全國高職學生技術創造力培訓與競賽活動滿意度調查」問卷。問卷內容主要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為學校背景、個人背景以及家庭背景等資料;第二部分為研習活動的學習滿意度調查問卷,內容分別為課程教材與教學、學習成果兩個構面;第三部分為研習活動的活動滿意度調查問卷,內容分別為活動指示、服務內涵、環境設備和進行流程等四個構面。在問卷回收並經統計分析後發現:整體學習及活動滿意度都傾向滿意的程度。其中,中區的滿意度較其他區域為高。此外,性別、區域、公私立學校別、學校成績以及家長支持態度,為主要會造成滿意度差異之背景變項。 最後,本研究根據結論,分別對活動辦理單位、學校、教師、學生以及後續研究者等,提供相關的參考與建議外,並提供給未來有意針對此議題進行更深入研究,或進一步發展相關工具之研究者參考。Item 發明家故事教學法對創造力融入高職電子科專業科目教學影響之個案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學系, 2009-08-??) 戴建耘; 陳宛非; 袁宇熙面對知識經濟時代的快速變遷,課程設計與教學方法亟需與時俱進,教育單位更應善盡知識傳承的工作。為了提升高職學生的技術創造思考能力,使學生具備解決問題的創思能力,並提高基層技術人力素質與國家經濟發展需求,本研究經由高職學生應用發明家故事進行專業科目融入創造思考教學之實施,分析師生本位角色與主觀反應,探討教師與學生對此教學之反應,以擬定教學模式與教學方法之參考。本研究透過質性方法進行文獻分析與深入訪談,經由立意抽樣方式,分別訪談實施以發明家故事為創造力融入式教學的教師與學生,透過自我陳述方式之紀錄為研究資料來源。訪談資料利用紮根理論進行分析,結果發現在教師部分肯定以發明家故事為創造力融入教學的反應,同時彙整出創造力教學、關鍵能力及學習改變等教師角色之主觀反應。學生部分也高度認同以發明家故事融入教學對於自身創造力與創造思考能力的啟發,經由教師的帶領,學生反應開始會尋找創意點子,也初次體會課堂沒有標準答案的經驗感到新奇,另為對於增加額外的學習感到有趣,也開始注意生活事物之觀察,更因為發明家小故事的影響而成為培養個人創造力之誘因。Item 發明家故事教學法對創造力融入高職電子科專業科目教學影響之個案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學系, 2009-08-??) 戴建耘; 陳宛非; 袁宇熙面對知識經濟時代的快速變遷,課程設計與教學方法亟需與時俱進,教育單位更應善盡知識傳承的工作。為了提升高職學生的技術創造思考能力,使學生具備解決問題的創思能力,並提高基層技術人力素質與國家經濟發展需求,本研究經由高職學生應用發明家故事進行專業科目融入創造思考教學之實施,分析師生本位角色與主觀反應,探討教師與學生對此教學之反應,以擬定教學模式與教學方法之參考。本研究透過質性方法進行文獻分析與深入訪談,經由立意抽樣方式,分別訪談實施以發明家故事為創造力融入式教學的教師與學生,透過自我陳述方式之紀錄為研究資料來源。訪談資料利用紮根理論進行分析,結果發現在教師部分肯定以發明家故事為創造力融入教學的反應,同時彙整出創造力教學、關鍵能力及學習改變等教師角色之主觀反應。學生部分也高度認同以發明家故事融入教學對於自身創造力與創造思考能力的啟發,經由教師的帶領,學生反應開始會尋找創意點子,也初次體會課堂沒有標準答案的經驗感到新奇,另為對於增加額外的學習感到有趣,也開始注意生活事物之觀察,更因為發明家小故事的影響而成為培養個人創造力之誘因。Item 媒體設計之技術創造力量表之建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視聽教育館, 2004-12-01) 余鑑; 楊錦心; 上官百祥; 王燕超; 葉宗青本研究之主要目的在瞭解媒體設計領域的主要創新歷程、產品創新與所需的創新技術能力,與瞭解媒體設計專業領域的技術創新指標,並據以分析出媒體設計領域之技術創造力量表之內涵構念。 為達成前述目的,除透過文獻探討以建立研究之基礎,及構思訪談之題目外,主要採行訪談的方法,以收集當前數位化媒體產業的優秀工作者對於媒體產業所需之技術創造力,提供其看法。經訪談整理記錄後,於媒體設計與創造歷程方面、個人創造力、創造產品、與環境/場域(組織)獲得不同之能力項目。 研究建議為以研究發現為基礎,進一步邀請認知心理學者、研究創造力之學者、技學專家、與傳播和媒體學者,以焦點團體方式,探討研究發現所得的廣泛能力,之後依據所得,設計相關問卷,再進行較大規模之量化研究,以取得較具代表性之資料,進行量表之建構。其次,媒體設計是一個注重團隊開發的專業工作,因此在建構技術創造力量表時,可將個人與團隊的技術創造力分開來研究,所得之結果更具學術與實用價值。Item 媒體設計之技術創造力量表之建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視聽教育館, 2004-12-01) 余鑑; 楊錦心; 上官百祥; 王燕超; 葉宗青本研究之主要目的在瞭解媒體設計領域的主要創新歷程、產品創新與所需的創新技術能力,與瞭解媒體設計專業領域的技術創新指標,並據以分析出媒體設計領域之技術創造力量表之內涵構念。 為達成前述目的,除透過文獻探討以建立研究之基礎,及構思訪談之題目外,主要採行訪談的方法,以收集當前數位化媒體產業的優秀工作者對於媒體產業所需之技術創造力,提供其看法。經訪談整理記錄後,於媒體設計與創造歷程方面、個人創造力、創造產品、與環境/場域(組織)獲得不同之能力項目。 研究建議為以研究發現為基礎,進一步邀請認知心理學者、研究創造力之學者、技學專家、與傳播和媒體學者,以焦點團體方式,探討研究發現所得的廣泛能力,之後依據所得,設計相關問卷,再進行較大規模之量化研究,以取得較具代表性之資料,進行量表之建構。其次,媒體設計是一個注重團隊開發的專業工作,因此在建構技術創造力量表時,可將個人與團隊的技術創造力分開來研究,所得之結果更具學術與實用價值。Item 技術創造力量表之建構研究:資訊家電產品設計(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2002-07-31) 方崇雄; 游光昭; 蘇照雅Item 不同的範例展示及實作經驗對國中生技術創造力的影響(2006-07-31) 李大偉; 張玉山本研究旨在以國中生活科技課程為範圍,探討不同範例展示及實作經驗對國中生技術創造表現的影響。因此,本研究具體的研究目的包括以下四項: 1.探討不同的範例展示,對國中生的技術創造力表現的影響。 2.瞭解不同的實作經驗,對國中生的技術創造力表現的影響。 3.分別探討不同範例展示及實作經驗,對不同背景國中生的技術創造力表現的影響。 4.探討不同範例展示及實作經驗,對國中生的技術創造力表現的交互影響。 本研究的實驗操作自變項為「範例展示、實作經驗」兩種,依變項為「技術創造力表現」,實驗者間的統計控制變項為「性別、創造力、領域專業能力、人文社會學科能力、數理學科能力」。 本研究為避免過度影響學校的運作與生態,故採用「準實驗研究法」(quasi-experimental research)為主要的研究方法。為了避免創造力前測對學生產生練習效果,對自變項中的創思技術教學的效果,產生干擾,因此以索羅門四組設計(Solomon four-group design)為實驗設計。本研究的自變項包括範例展示(高創意、中創意、低創意、無範例)及實作經驗(有實作經驗、無實作經驗)。因此,整個研究需要16組(班)學生(4*2,再加上有前測與無前測的設計,則為4*2*2)。 在資料分析方面,本研究主要利用SPSS-10.0統計軟體,採用其中的多變量共變數分析,以創造力前測為共變項,進行統計分析,來瞭解學生在不同的「範例展示、實作經驗」的因素下,對產品創意的創新內容(樣式、結構與材料) 、創新效果(精緻與新奇) 、創新方法(應用與新創)是否產生影響。另外,在交互作用的分析方面,則利用二因子多變量共變數分析,分析自變項兩兩之間,以及自變項與學生背景因素間,是否產生交互作用。Item 不同創思方法在不同的技術創新任務之應用效果---在國中生活科技課程的教學實驗(2005-07-31) 李大偉; 張玉山本研究旨在以國中生活科技課程為範圍,探討不同創造思考方法在不同的產品創新 類型與不同的創新階段的應用效果。因此,本研究的研究目的包括以下三項:1.瞭解不 同創思方法在不同的產品創新類型(材料、機構、特徵)之應用效果;2.瞭解不同創思方法在不同 的產品創新階段(構想、設計、成品)之應用效果;3.瞭解不同創思方法在同時考慮不同創新類型 與創新階段下的應用效果。 本研究主要是利用實驗的方法進行。所採用的技術,為前後測比較實驗。自變項包 括創思方法、創新類型、創新階段三項,依變項為創新程度,統計控制變項則為個人創造力及 科技認知。研究樣本的組別分配方面,一共需要15 組(5*3),創思方法(5 個水準)*創新類型(3 個水準),需有15 個班級,約有600 位國中學生參與 在量的資料方面,本研究主要利用SPSS-10.0 統計軟體,分別以威廉斯創造力測驗分數及科 技認知分數作為創新程度分數的共變量,進行共變數統計分析,來瞭解學生用不同創思方法下 的技術創造成果。Item 技術創造力量表之建構研究---子計畫III:媒體設計(2002-07-31) 余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