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與工程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5

沿革

科技與工程學院(原名為科技學院)於87學年度成立,其目標除致力於科技與工程教育師資培育外,亦積極培育與科技產業有關之工程及管理專業人才。學院成立之初在原有之工業教育學系、工業科技教育學系、圖文傳播學系等三系下,自91學年度增設「機電科技研究所」,該所於93學年度起設立學士班並更名為「機電科技學系」。本學院於93學年度亦增設「應用電子科技研究所」,並於96學年度合併工教系電機電子組成立「應用電子科技學系」。此外,「工業科技教育學系」於98學年度更名為「科技應用與人力資源發展學系」朝向培育科技產業之人力資源專才。之後,本院為配合本校轉型之規劃,增加學生於科技與工程產業職場的競爭,本院之「機電科技學系」與「應用電子科技學系」逐漸朝工程技術發展,兩系並於103學年度起分別更名為「機電工程學系」及「電機工程學系」。同年,本學院名稱亦由原「科技學院」更名為「科技與工程學院」。至此,本院發展之重點涵蓋教育(技職教育/科技教育/工程教育)、科技及工程等三大領域,並定位為以技術為本位之應用型學院。

107學年度,為配合本校轉型規劃,「光電科技研究所」由原隸屬於理學院改為隸屬本(科技與工程)學院,另增設2學程,分別為「車輛與能源工程學士學位學程」及「光電工程學士學位學程」。

News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4 of 4
  • Item
    以模糊實質選擇權、賽局理論暨多準則決策分析評估太陽能系統建置與維運公司投資案
    (2023) 李昭賢; Lee, Chao-Hsien
    隨著聯合國將淨零排放作為永續發展目標,全球各主要國家或經濟體開始積極規範使用再生能源之比例,國際大廠對供應商購買或投資綠色能源之要求日益嚴格,造成可再生能源之需求日增,因此,諸多企業開始投入再生能源發展,使得全球綠能投資金額快速增長。在各種綠色能源之中,太陽能發電系統由於技術相對成熟,建置與維運佔各類投資案之比重極高,為可再生能源廠商積極投入的市場之一。雖然如此,相關的研究卻極為有限,考慮廠商未來投資成本、競爭關係與評估投資案的相關研究極少,考慮投資金額不確定性之研究更為罕見,但相關投資專案於創投界卻十分普遍。為跨越研究缺口,本研究導入模糊實質選擇權評價法、模糊三人零和賽局、與多準則決策分析之決策架構。首先,本研究以模糊實質選擇權評價標的公司於未來五年不同情境之投資策略,並評估其收益,其後,導入模糊零和賽局,分析三家競爭公司競爭下之顯著解,並將整合模糊實質選擇權與模糊三人零和賽局所得之結果,導入基於決策實驗室分析法(Decision Making Trial and Evaluation Laboratory,DEMATEL)之網路層級分析法(DEMATEL based Analytic Network Process,DANP)後,整合多準則妥協解法 (VlseKriter-jumska optimizacija I KOmpromisno Resenje, VIKOR),選取最適之太陽能系統建置與維運公司投資案。本研究以臺灣三家太陽能系統建置與維運公司為標的,邀集我國創投界專家提供意見,實證本分析架構之可行性。依據模糊實質選擇權所得之結果評價出三間企業之價值,而將模糊實質選擇權所得之結果,導入模糊賽局,當三家廠商在同時投資時,可達納許均衡。最後,將三家廠商之模糊收益導入多準則決策分析架構,可得最具影響關係之權重為長期性風險(c102),影響權重最高之構面為管理階層本質(D1),而獲投資廠商,由於Y公司等構面加權得分最高,距離渴望水準最短,獲得專家青睞。 本驗證完善之分析架構,可作為未來政府或金融機構評估新能源建置為運案之用,而針對太陽能系統建置與維運公司之評估結果,亦可為政府或創投業所用。
  • Item
    混合動力平台機電整合系統測試驗證與最佳化能量管理
    (2020) 許繼嘉; XU, Ji-Jia
    本研究中依過往的混合動力平台強化一種七模式的車輛混合動力平台機電整合系統,用來評估各種混合動力組合的性能測試。平台設計方面選擇了三種動力源來提供混合動力,第一個動力源是1.5kW輪轂電動馬達,第二個動力源是125c.c.汽油引擎,第三個動力源是空氣引擎,利用三電磁離合器使動力源可獨立運作或進行混合動力輸出。電子磁粉制動器模擬道路負載。Matlab/Simulink軟體接收測量的信號並執行控制命令,通過三個可控離合器的開與關狀態控制,可以執行三種單動力模式、三種雙動力模式和一種三動力模式共七種操作模式。運用混合動力平台測得引擎/馬達效率並於Matlab/Simulink軟體建置雙動力混合動力系統實驗性能分析,選定歐盟規範之ECE40 (Four Cycles)行車型態進行測試,並以人工蜂群演算法搜尋雙動力源之最佳動力分配比例,達到最小等效油耗。模擬最佳化演算法並與規則庫控制相比節能效益。研究結果顯示:第一此平台可以進行七種動力模式測試,證明了混合動力組合的高度靈活性。將來可以應用於其他動力源;第二相較於規則庫控制,仿生最佳化演算法具有較佳的節能效益,採用人工蜂群演算法於雙動力引擎/馬達系統中之能耗改善為28.5%。
  • Item
    綠能車用多能源補充站系統設計與實驗研究
    (2014) 陳建豪; Jian-Hao Chen
    本研究主要建置一套車用多能源補充站系統,建置能源有電能、高壓空氣能及氫氣能,達到一站多重能源補充機制。首先,電能系統架構設計有:快速充電、一般充電及鋰電池交換,提供使用者三種選擇機制;高壓空氣能系統架構設計有:高壓氣體充填及車用攜帶式高壓鋼瓶交換,提供使用者二種選擇機制;氫氣能系統架構設計,設有高壓氫氣鋼瓶充填、產氫機產氫充填及車用儲氫合金罐交換使用,提供使用者三種選擇機制。 機電整合部分,設計電能控制系統與氣流系統。電能補充站控制系統有:快速充電器、一般充電器、按鈕開關、電壓及電流顯示器,接收110 ACV電源提供系統所需能源,系統中有二組快速充電及四組一般充電接頭;高壓空氣補充站系統控制有:電磁閥、壓力傳送器、流量傳送器、增壓缸及按鈕開關,提供3組高壓空氣快速充填接頭;氫能補充站系統控制有:產氫機、流量顯示器、壓力顯示器、按鈕開關及燃料電池,由100 ACV提供氫能系統元件所需之能源。 主體外觀建置選用防火木材,於主體外裝置排氣風扇加強空氣流通避免元件過熱。接著將進行綠能車輛示範運行,以驗證本平台之能源補充效果。本研究結果達有效提供一站多能源補充機制,能有效減少能源補充建置據點,改善綠色動力車輛能源補充困難,即可達到綠色動力車輛長途續航,未來將進行三能量互流及能源填充監控驗證。
  • Item
    獨立充電儲能系統設計
    (2012) 李承洲; Cheng-Chou Li
    本論文主要利用超級電容當作獨立充電儲能系統,硬體系統不需要連接任何外部電源裝置及電池供電,除此之外自充電/自供電電路有自動關閉概念,本論文電路設計概念主要以自主性、低成本和低汙染構想為出發點,本論文採用前饋式充電,可以省略電壓/電流迴授電路,降低整體電路複雜度及成本,由於前饋式充電系統與自充電/自供電電路都與輸出電壓特性有相關,所以本論文會詳細探討兩者系統參數特性,最後本論文也會使用數學模擬及實驗數據來驗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