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與工程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5

沿革

科技與工程學院(原名為科技學院)於87學年度成立,其目標除致力於科技與工程教育師資培育外,亦積極培育與科技產業有關之工程及管理專業人才。學院成立之初在原有之工業教育學系、工業科技教育學系、圖文傳播學系等三系下,自91學年度增設「機電科技研究所」,該所於93學年度起設立學士班並更名為「機電科技學系」。本學院於93學年度亦增設「應用電子科技研究所」,並於96學年度合併工教系電機電子組成立「應用電子科技學系」。此外,「工業科技教育學系」於98學年度更名為「科技應用與人力資源發展學系」朝向培育科技產業之人力資源專才。之後,本院為配合本校轉型之規劃,增加學生於科技與工程產業職場的競爭,本院之「機電科技學系」與「應用電子科技學系」逐漸朝工程技術發展,兩系並於103學年度起分別更名為「機電工程學系」及「電機工程學系」。同年,本學院名稱亦由原「科技學院」更名為「科技與工程學院」。至此,本院發展之重點涵蓋教育(技職教育/科技教育/工程教育)、科技及工程等三大領域,並定位為以技術為本位之應用型學院。

107學年度,為配合本校轉型規劃,「光電科技研究所」由原隸屬於理學院改為隸屬本(科技與工程)學院,另增設2學程,分別為「車輛與能源工程學士學位學程」及「光電工程學士學位學程」。

News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5 of 5
  • Item
    鷹架策略應用於線上共創學習之研究
    (2017) 蕭喆穎; Hsiao, Che-Yin
    共創學習是一種讓學習者與同儕之間,進行知識的分享、交流、建構,創造出屬於自己的知識的學習方式。現代教育已普遍在線上進行學習活動,而線上環境打破空間、距離的限制,更有利於共創學習活動。然而環境的轉換、溝通模式的改變以及個人知識背景與特質的不同等,讓共創學習變得困難,因此需要由導師提供鷹架來協助學生完成學習任務。後設認知鷹架的優點為能夠連結學習者的先備知識,以利於後續訂定學習策略。然而僅是以提示的形式協助學生,並無學習操作的指引時,學生可能會無所適從。因此本研究提出混合式的鷹架,將能夠穩定學習路徑的程序性鷹架,改善僅使用後設認知鷹架策略之缺失。本研究使用實驗法,以具備概念性知識與程序性知識的實驗統計作為課程主題,實驗對象共24位,以後設認知鷹架與混合式鷹架進行分組,進行為期三週的線上共創輔導課程。以學習成就測驗與學習態度量表作為研究工具,並在課程結束後進行訪談,進行質化資料之收集。 研究結果發現,在進行完線上共創學習課程後,全體學習者的學習成效均有顯著差異,但兩鷹架組別間並無顯著差異;在學習態度方面,全體平均為中等偏低,顯示學習者對於此平台及學習方式並無顯著的認同感。根據上述兩點,因此延伸出先備知識及學習參與度的影響來深入探討。發現先備知識、學習參與度會影響學習態度。建議未來相關研究應考慮學習者的個人特質與平台的適用性,對於共創學習的影響。
  • Item
    鷹架策略對數位互動式科學家故事繪本探究學習之成效研究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2009-07-31) 洪榮昭; 陳義勳
    資訊科技的發展改變了學生學習方式,也改變了師生互動的方式,另外它也影響教 材呈現的方式,本研究對於這些改變在科學家故事繪本的應用探討學生在科學概念的建 構或科學推理能力的成長。本整合型研究包括三個子計畫:1. 探討師生鷹架機制對數位 互動式科學家(物理)故事繪本進行探究學習之研究,2. 學習者特質與學習方式對數位互 動式科學家故事繪本學習效果之影響,3. 運用科學家故事之數位互動式繪本的情境學習 進行科學推理能力、科學探究態度之研究,但因本整合型總計畫主持人已另有一個總計 畫,其子計畫1 將和總計畫合併提出。 基本上,本計畫為三年期研究其執行分幾個階段1. 設計一個物理學家(如萊特兄 弟)發明故事及一個生化學家發現故事的腳本2. 設計相關學生特質量表並作信效度考 驗3. 將故事腳本視覺與聽覺化做成混成式教學媒體4. 實施混成教學與檢驗成效5. 混成教學媒體轉化為網路學習媒體6. 實施網路教學與檢驗成效。 子計畫1 在以上的執行工作中負責設計科學家故事數位化繪本與進行不同思考特 質的鷹架策略及其成效。在數位學習環境中除學生合作學習會相互的鷹架外,教師的機 動介入也會影響學生的學習。本子計畫主要是探討教師的鷹架策略對學生在科學探究上 推理能力的成長,其檢驗方式將以概念構圖來整理推理的深度與廣度。另外研究資料收 集方式在混成式教學中將以video typing 和field notes 來進行,而在網路式教學則以 e-portfolio 來進行。
  • Item
    鷹架策略對數位互動式科學家故事繪本探究學習之成效研究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2008-07-31) 洪榮昭; 陳義勳
    資訊科技的發展改變了學生學習方式,也改變了師生互動的方式,另外它也影響教 材呈現的方式,本研究對於這些改變在科學家故事繪本的應用探討學生在科學概念的建 構或科學推理能力的成長。本整合型研究包括三個子計畫:1. 探討師生鷹架機制對數位 互動式科學家(物理)故事繪本進行探究學習之研究,2. 學習者特質與學習方式對數位互 動式科學家故事繪本學習效果之影響,3. 運用科學家故事之數位互動式繪本的情境學習 進行科學推理能力、科學探究態度之研究,但因本整合型總計畫主持人已另有一個總計 畫,其子計畫1 將和總計畫合併提出。 基本上,本計畫為三年期研究其執行分幾個階段1. 設計一個物理學家(如萊特兄 弟)發明故事及一個生化學家發現故事的腳本2. 設計相關學生特質量表並作信效度考 驗3. 將故事腳本視覺與聽覺化做成混成式教學媒體4. 實施混成教學與檢驗成效5. 混成教學媒體轉化為網路學習媒體6. 實施網路教學與檢驗成效。 子計畫1 在以上的執行工作中負責設計科學家故事數位化繪本與進行不同思考特 質的鷹架策略及其成效。在數位學習環境中除學生合作學習會相互的鷹架外,教師的機 動介入也會影響學生的學習。本子計畫主要是探討教師的鷹架策略對學生在科學探究上 推理能力的成長,其檢驗方式將以概念構圖來整理推理的深度與廣度。另外研究資料收 集方式在混成式教學中將以video typing 和field notes 來進行,而在網路式教學則以 e-portfolio 來進行。
  • Item
    鷹架策略對數位互動式科學家故事繪本探究學習之成效研究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2007-07-31) 洪榮昭; 陳義勳
    資訊科技的發展改變了學生學習方式,也改變了師生互動的方式,另外它也影響教 材呈現的方式,本研究對於這些改變在科學家故事繪本的應用探討學生在科學概念的建 構或科學推理能力的成長。本整合型研究包括三個子計畫:1. 探討師生鷹架機制對數位 互動式科學家(物理)故事繪本進行探究學習之研究,2. 學習者特質與學習方式對數位互 動式科學家故事繪本學習效果之影響,3. 運用科學家故事之數位互動式繪本的情境學習 進行科學推理能力、科學探究態度之研究,但因本整合型總計畫主持人已另有一個總計 畫,其子計畫1 將和總計畫合併提出。 基本上,本計畫為三年期研究其執行分幾個階段1. 設計一個物理學家(如萊特兄 弟)發明故事及一個生化學家發現故事的腳本2. 設計相關學生特質量表並作信效度考 驗3. 將故事腳本視覺與聽覺化做成混成式教學媒體4. 實施混成教學與檢驗成效5. 混成教學媒體轉化為網路學習媒體6. 實施網路教學與檢驗成效。 子計畫1 在以上的執行工作中負責設計科學家故事數位化繪本與進行不同思考特 質的鷹架策略及其成效。在數位學習環境中除學生合作學習會相互的鷹架外,教師的機 動介入也會影響學生的學習。本子計畫主要是探討教師的鷹架策略對學生在科學探究上 推理能力的成長,其檢驗方式將以概念構圖來整理推理的深度與廣度。另外研究資料收 集方式在混成式教學中將以video typing 和field notes 來進行,而在網路式教學則以 e-portfolio 來進行。
  • Item
    數位化遊戲導向學習之研究---遊戲內容設計與認知負荷對玩興與策略思考影響之研究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2006-07-31) 洪榮昭; 程景琳
    子計畫一的主要目的在探討遊戲內容設計與認知負荷對玩興 (engagement)與策略思考的影響。本研究分成三個階段,每階段各為一 年。第一年(執行中):探討實體遊戲的內容設計對玩興的最佳化設計 原則。第二年:探討不同認知負荷的學生在玩不同解題複雜度遊戲的 表現,以及專家/生手玩者在遊戲中的認知負荷與問題解決之差異性及 遷移。第三年:探討玩者在遊戲中的鷹架策略,並說明不同背景玩者 如何鷹架以促進被鷹架者思考策略的成長。在研究對象的選擇上,採 「立意抽樣」(purposeful sampling)方式,以台北縣埔乾國小及台北市 古亭國小各一班國小五年級學童做為研究對象。資料蒐集分質性資料 與量化資料兩部分,方法則以觀察、訪談及問卷調查為主。在分析的 過程中,將以上述資料做相互補充、驗証,以達三角檢証之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