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與工程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5

沿革

科技與工程學院(原名為科技學院)於87學年度成立,其目標除致力於科技與工程教育師資培育外,亦積極培育與科技產業有關之工程及管理專業人才。學院成立之初在原有之工業教育學系、工業科技教育學系、圖文傳播學系等三系下,自91學年度增設「機電科技研究所」,該所於93學年度起設立學士班並更名為「機電科技學系」。本學院於93學年度亦增設「應用電子科技研究所」,並於96學年度合併工教系電機電子組成立「應用電子科技學系」。此外,「工業科技教育學系」於98學年度更名為「科技應用與人力資源發展學系」朝向培育科技產業之人力資源專才。之後,本院為配合本校轉型之規劃,增加學生於科技與工程產業職場的競爭,本院之「機電科技學系」與「應用電子科技學系」逐漸朝工程技術發展,兩系並於103學年度起分別更名為「機電工程學系」及「電機工程學系」。同年,本學院名稱亦由原「科技學院」更名為「科技與工程學院」。至此,本院發展之重點涵蓋教育(技職教育/科技教育/工程教育)、科技及工程等三大領域,並定位為以技術為本位之應用型學院。

107學年度,為配合本校轉型規劃,「光電科技研究所」由原隸屬於理學院改為隸屬本(科技與工程)學院,另增設2學程,分別為「車輛與能源工程學士學位學程」及「光電工程學士學位學程」。

News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1 of 1
  • Item
    開發可撓性導電薄膜於光電元件之研究
    (2013) 周承穎; CHOU CHENG YING
    本研究主要為利用奈米碳管在軟性基板聚二甲基矽氧烷(Polydimethylsiloxane, PDMS)上製作導電電極,分別利用掀離法(Lift-off)和電泳鍍法(Electrophoresis plating)將奈米碳管在軟性基板上圖案化,並於光電元件之應用。本研究利用奈米碳管粉末,配合十二烷基硫酸鈉(Sodium dodecyl sulfate, SDS)作其分散劑以找尋最佳之導電和製作濃度,再分別利用掀離法和電泳鍍法探討其最佳之製程參數。在掀離法方面,先利用大氣電漿將PDMS表面親水化,再利用黃光微影直接在表面進行圖案化,最後利用浸泡的方式將奈米碳管沉積在PDMS表面,利用不同的浸泡方式和熱烤時間得到最佳之奈米碳管圖案化。另外,在電泳鍍方面,設定不同的電壓和時間來取得最佳之沉積結果,最後再將其轉印到PDMS基板上。試片完成後,利用四點探針和資料蒐集器測量試片的導電率,並利用掃描式電子顯微鏡(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 SEM)對奈米碳管的表面進行量測以檢測其經過攪拌後是否有產生團聚等現象,而紅外光譜(Fourier transform infrared spectroscopy, FTIR)和拉曼光譜(Raman spectrum)主要為對奈米碳管溶液進行分析,以測得溶液在經過分散劑後其奈米碳管是否改變。導電薄膜的製作完成後,將為先利用簡單的方式以檢測其導電能力,最後將導電薄膜應用於觸控和壓力微感測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