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與工程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5

沿革

科技與工程學院(原名為科技學院)於87學年度成立,其目標除致力於科技與工程教育師資培育外,亦積極培育與科技產業有關之工程及管理專業人才。學院成立之初在原有之工業教育學系、工業科技教育學系、圖文傳播學系等三系下,自91學年度增設「機電科技研究所」,該所於93學年度起設立學士班並更名為「機電科技學系」。本學院於93學年度亦增設「應用電子科技研究所」,並於96學年度合併工教系電機電子組成立「應用電子科技學系」。此外,「工業科技教育學系」於98學年度更名為「科技應用與人力資源發展學系」朝向培育科技產業之人力資源專才。之後,本院為配合本校轉型之規劃,增加學生於科技與工程產業職場的競爭,本院之「機電科技學系」與「應用電子科技學系」逐漸朝工程技術發展,兩系並於103學年度起分別更名為「機電工程學系」及「電機工程學系」。同年,本學院名稱亦由原「科技學院」更名為「科技與工程學院」。至此,本院發展之重點涵蓋教育(技職教育/科技教育/工程教育)、科技及工程等三大領域,並定位為以技術為本位之應用型學院。

107學年度,為配合本校轉型規劃,「光電科技研究所」由原隸屬於理學院改為隸屬本(科技與工程)學院,另增設2學程,分別為「車輛與能源工程學士學位學程」及「光電工程學士學位學程」。

News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4 of 4
  • Item
    後ECFA海關推動關務服務創新策略之研究
    (2012) 林曉亭
    我國自1995年1月開始推動「發展臺灣成為亞太營運中心計劃」,2002年推動「全球運籌發展計劃」,2002年7月推動「挑戰2008國家發展重點計劃:企業營運總部」,2005年1月推動「自由貿易港區」,皆是針對全球運籌管理的課題進行策略規劃。2010年6月29日臺灣與中國大陸簽署「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是兩岸經貿關係發展的一種重要里程碑,不僅建立了兩岸經貿合作制度化的架構,更使亞太區域的經濟整合邁出了一大步,意義重大,這一發展將對臺灣產業的轉型與布局產生深遠的影響。本研究旨在探討海關推動關務服務創新之策略發展,提出六項維持服務創新優勢的因應策略,作為分析服務創新優先順序之依據。 本研究為擬定出海關推動關務服務創新之策略,分兩階段進行。第一階段針對「海關推動關務服務創新」環境層面進行分析,考量「內部優勢」、「內部劣勢」、「外部機會」、「外部威脅」等四項要因之影響因素,經由專家之判斷後,再找出影響「海關推動關務服務創新」策略擬定之關鍵因素。第二階段是根據第一階段所找出之關鍵因素以ATOWS進行SO策略、ST策略、WO策略、WT策略評分,然後利用量化策略規劃矩陣(QSPM)進行策略評估。由研究中發現在六項所擬定之策略中依序排列,以「建構關務專業能力,研究推動WCO SAFE架構」策略最為重要。 透過本研究之海關推動關務服務創新策略分析,可提供更便捷、更優質的服務措施,以作為海關決策當局調整組織再造工作重點及提昇民眾滿意度之參考。
  • Item
    科技教學評量策略之規劃研究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學系, 2010-10-01) 張玉山; 游光昭; 蕭佩如
  • Item
    科技教學評量策略之規劃研究--以水陸兩用車活動為例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學系, 2010-10-01) 張玉山; 游光昭; 蕭佩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