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與工程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5

沿革

科技與工程學院(原名為科技學院)於87學年度成立,其目標除致力於科技與工程教育師資培育外,亦積極培育與科技產業有關之工程及管理專業人才。學院成立之初在原有之工業教育學系、工業科技教育學系、圖文傳播學系等三系下,自91學年度增設「機電科技研究所」,該所於93學年度起設立學士班並更名為「機電科技學系」。本學院於93學年度亦增設「應用電子科技研究所」,並於96學年度合併工教系電機電子組成立「應用電子科技學系」。此外,「工業科技教育學系」於98學年度更名為「科技應用與人力資源發展學系」朝向培育科技產業之人力資源專才。之後,本院為配合本校轉型之規劃,增加學生於科技與工程產業職場的競爭,本院之「機電科技學系」與「應用電子科技學系」逐漸朝工程技術發展,兩系並於103學年度起分別更名為「機電工程學系」及「電機工程學系」。同年,本學院名稱亦由原「科技學院」更名為「科技與工程學院」。至此,本院發展之重點涵蓋教育(技職教育/科技教育/工程教育)、科技及工程等三大領域,並定位為以技術為本位之應用型學院。

107學年度,為配合本校轉型規劃,「光電科技研究所」由原隸屬於理學院改為隸屬本(科技與工程)學院,另增設2學程,分別為「車輛與能源工程學士學位學程」及「光電工程學士學位學程」。

News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10 of 11
  • Item
    中小企業採用數位營運平台之態度和意願研究 - 以「SI全方位智慧鑒診系統」平台為例
    (2023) 曾詩文; Tseng, Shih-Wen
    李開復博士2017年底提出虛實融合OMO(Online-Merge-Offline)未來趨勢,在零售產業開啟線上線下流量循環及融合新體系;企業面對疫情衝擊和市場生存競爭,不斷積極尋求創新發展和各種快速有效的解決方案;新興科技興起和政府政策也正積極推動提升中小企業數位應用能力計劃。另根據經濟部中小企業處彙編《2022中小企業白皮書》,2021年臺灣中小企業家數已佔全體企業98%以上,就業人數也占全國就業人數的80%以上;因此強化中小企業數位能力和導入數位營運管理確有其必要性。針對中小型企業,採用以分享經濟創新概念所建構的「SI全方位智慧鑒診系統」數位營運平台(以下簡稱SI 數位營運平台)為研究標的,以技術商業化和新商品角度,來探討中小企業採用SI數位營運平台之態度和意願研究。先以問卷調查法對34位採用或有意願了解數位平台者(不限於SI 數位營運平台),進行相關背景了解;接續以六位正在使用SI 數位營運平台之中小企業企業主做為訪談對象進行深度訪談,透過跨產業使用經驗和不同特質受訪者觀點,竭盡所能蒐集到與研究目的相關有價值具代表性的研究資料。 將訪談內容透過紮根理論研究方法抽絲剝繭深入探討,萃取提煉出企業對SI 數位營運平台的使用態度和使用意願、採用因素,以及採用的整體效益和建議。最後發現並歸納出四點結論:(1)企業採用「SI全方位智慧鑒診系統」數位營運平台的十二項影響因素分類,(2)企業採用「SI全方位智慧鑒診系統」數位營運平台能建構完整的產業生態系,(3)企業採用「SI全方位智慧鑒診系統」數位營運平台,透過授權發展生態鏈系統、產業聯盟或廠商聯盟,(4)依「認知有用」和「認知易用」性質區分,提鍊出企業採用「SI全方位智慧鑒診系統」數位營運平台的一致性認同觀點,進而推論出企業的使用態度和使用意願皆呈現積極正向的研究結果。研究建議未來企業採用數位平台,可考慮以上十二項影響因素分類和一致性認同觀點做為評估參考;並透過授權發展生態鏈系統、產業聯盟或廠商聯盟。另可朝改善平台架構和獲得高層支持,並期使企業採用SI 數位營運平台能朝商業模式方面發展。
  • Item
    應用文字探勘推論旅客使用機場自助服務行李托運之關鍵要素
    (2021) 鄭浩育; Cheng, Hao-Yu
    近年來,全球主要國家力推機場智慧化及自動化。為了提升旅客及航空公司於機場之營運效率,大部份機場已經設置自助報到專區,更積極推動使用自助行李托運櫃檯專區等自助服務科技,以求優化旅客報到流程、提昇通關速率、強化服務品質、滿足機場智能應用需求。然而,旅客對於自助行李托運的接受度和使用頻率,仍有待提昇。接受度與使用頻率過低,勢必影響機場及航空公司未來是否持續建置自助行李托運櫃台。本議題至關重要,但少有研究探討。因此,本研究擬探討影響旅客使用機場自助行李托運系統之關鍵因素。首先,透過文字探勘技術,蒐集「PPT論壇」相關貼文等,經斷詞後,提取詞彙,再以隱含狄利克雷分佈 (Latent Dirichelet Allocation,LDA) 擷取主題,作為影響旅客使用機場自助行李托運服務之關鍵要素。之後,以技術接受模式為基礎,將關鍵要素歸入理論模型各構面中,並使用偏最小平方法結構方程 (Partial Least Squares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PLS-SEM)驗證技術接受模式各路徑是否顯著。依據分析結果,感覺有用、感覺易用均為顯著影響旅客使用自助行李托運服務之關鍵要素,本研究結果可供機場或航空公司於規劃設置自助行李托運服務、訂定推廣策略之用,分析架構也可作探討影響消費者接受其他新興運輸科技意圖之用。
  • Item
    國中學生認知專注對擴增實境學習系統接受度之影響
    (2012) 吳美慧; Wu, Mei-Hui
    擴增實境提供一種新的使用者經驗,使用者可以透過標誌(marker)與虛擬物件進行即時的互動,相當適合享樂情境式的學習環境,而且可以提高學生參與學習過程的興趣。因此,本研究目的是探討國中生在擴增實境學習系統中,認知專注對於知覺有用性、知覺愉悅性、使用意願的影響,以了解影響國中學生對於擴增實境學習系統接受度的重要因素。 本研究以國中生作為研究對象,使用問卷調查法進行收集實徵性資料,以路徑分析驗證研究假說。研究結果顯示在擴增實境學習系統中,認知專注是正向影響使用意願的重要前因,而且知覺愉悅性與知覺有用性亦能顯著預測使用意願。因此,本研究建議在擴增實境學習系統建置方面必須兼具有用性和愉悅性,教材內容設計則可朝向結合電腦課程與生活科技領域的主題式學習活動,方能增進系統未來的使用意願。
  • Item
    以科技接受模式探討空軍導入電子公文系統之使用行為
    (2014) 賴宜平; Lai I Ping
    政府機關為了縮短公文流程時間,提昇行政效率,致力推動文書處理的電腦化,加上近年來資訊科技的蓬勃發展,以及網際網路的興起,以往傳統公文製作、編輯及傳遞等方式將被澈底的改變。空軍雖然也因應此潮流推動電子公文系統,但是推動的成效卻仍有待提昇。因此本研究試圖瞭解電子公文系統使用之現況,並探討影響電子公文實施成效的主要因素,以期能對空軍推動電子公文有所助益。本研究採用延伸式科技接受模式,加入主觀規範及知覺風險來進一步檢視其對電子公文系統的使用行為之意向。首先,蒐集電子公文系統相關之文獻資料,探討目前發展現況與趨勢。接著,以問卷調查及焦點團體法進行探究。本研究選擇樣本背景之同質性較高的空軍官兵進行問卷調查,並著眼於一年以上電子公文系統使用經驗者進行抽樣,運用IBM SPSS及AMOS 20.0統計軟體進行分析與模式驗證,試圖探討空軍官兵對電子公文系統之使用者需求與其使用行為間的關係。 本研究發現電子公文系統之「主觀規範」正向影響「知覺風險、知覺有用性、使用意圖」,「知覺風險」負向影響「知覺有用性、使用意圖」,「知覺有用性」正向影響「知覺易用性、使用意圖」,因此空軍官兵對電子公文系統的信任感,可透過上級長官的指示與倡導電子公文系統使用的必要性,能有效降低風險認知,提高對系統的信心程度,進而增強使用意圖。另外提高電子公文系統的資訊安全性,可提高對系統的信心及使用意願,而人性化、簡單易懂的操作介面,讓使用者感到易於使用,亦有助於增加使用意願。最後,根據本研究結果可以得知,影響電子公文系統使用的關鍵因素,並分別給予空軍系統設計者、政府(國防部)及後續研究者提供相關具體建議。
  • Item
    以認知負荷、科技接受模式與計畫行為理論取向建構線上學習行為傾向模式之研究
    (2010) 黃議正
    本研究旨在依據認知負荷論、科技接受模式與計畫行為等理論,建構線上學習科技接受行為傾向的模型,以能較完整的解釋線上學習者的科技應用行為。因此,所探討的範圍包括線上學習者的心理特徵、知覺、態度與行為傾向之間的關係。並將本研究將所建構的實證模型(C-TAM-TPB)與科技接受模式(TAM)、計畫行為理論(TPB)進行比較。 本研究對象為台灣知識庫數位學堂線上學習系統(TKB e-learning center)的使用者,問卷調查共分兩個階段而以層級隨機抽樣實施。第一階段共抽樣650人,有效樣本為381人,供進行模型信度與效度之驗證;第二階段共抽樣900人,有效樣本為850人,供線上學習科技接受行為傾向模型的再驗,以驗證本研究最終模型的外部性推論效度。研究工具依照理論發展「線上學習科技接受行為傾向問卷」,經過為期八週的問卷調查後,以結構方程(SEM)進行理論模式的驗證,並以單尾單一樣本t檢定、獨立樣本t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進行線上學習的心理特徵與差異分析。研究結果發現重點如下: 一、消費性線上學習的心理特徵感受程度均達同意(滿意)水準之上,並且採用線上學習的實際行為亦達水準之上。 二、不同人口統計變項和使用線上學習動機因素在消費性線上學習的心理特徵有顯著差異。 三、消費性線上學習的資訊品質和使用者的電腦自我效能二個因素對認知負荷無顯著性影響,而消費性線上學習的系統品質經由認知負荷影響線上學習行為傾向。 四、消費性線上學習的易用性知覺和有用性知覺兩個因子均正向顯著性影響使用態度且間接影響線上學習的行為傾向。 五、消費性線上學習的主觀規範和行為控制知覺兩個因子均正向顯著性影響使用態度且間接影響線上學習的行為傾向。 六、影響消費性線上學習行為傾向的主要因素依序為態度、行為控制知覺、主觀規範、易用性知覺和有用性知覺。而系統品質、資訊品質和電腦自我效能並非主要影響因素。 七、本研究C-TAM-TPB模型適配度良好,並且在行為傾向有高度的解釋力。同時本研究C-TAM-TPB提供在消費性線上學習影響因素提供全貌觀點。 八、本研究C-TAM-TPB模型在消費性線上學習的易用性、有用性、使用態度和行為傾向等解釋力高於TAM模型。而在行為傾向解釋力卻略低TPB模式,因TPB模式未涵概科技變項。
  • Item
    個人特質影響技專學生使用手機學習英文字彙之行為意圖:以學習自我效能、焦慮與後設認知之驗證性研究
    (2013) 戴凱欣; Tai, Kai-Hsin
    本研究藉由Davis (1989)提出的科技接受模式(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 TAM)來了解技專學生使用「學英文@師大」App學習英文字彙的行為意圖。研究採用立意取樣的方式進行問卷調查,共回收243份問卷,利用結構方程模式(SEM)檢定本研究的假設。本研究將五個外部變項分成三個模式探討其對於科技接受模式的影響,研究結果顯示學習自我效能愈好者對於「學英文@師大」App的易用性認知及有用性認知愈高;英文學習焦慮愈高者對於「學英文@師大」App的易用性認知及有用性認知愈高,而手機學習焦慮愈高者對於「學英文@師大」App的易用性認知也愈高;網路資訊認知能力愈低者對於使用「學英文@師大」App的易用性認知及有用性認知愈高,而後設認知愈高者對於使用「學英文@師大」App的易用性認知及有用性認知也愈高。此外,研究對象對於「學英文@師大」App的易用性及有用性認知也會影響其使用「學英文@師大」系統的態度及使用的行為意圖。依據研究發現,建議未來可以繼續開發相關的學習App,讓學習者可以更方便的使用行動學習。
  • Item
    利用決策實驗室網路流程法推導產品生命週期 各階段影響技術接受之因素
    (2012) 劉又維; YuWei Liu
    從市場發展以及科技進步的角度來講,資訊產品扮演不可或缺的腳色。然而,預測資訊產品的科技接受因素一直是行銷以及設計人員的重大挑戰。更重要的是,在不同的產品生命週期裡產品的特色以及行銷策略也不同。故消費者的偏好以及需求也會在不同的生命週期裡有所改變。過去很少研究試著去探索在不同的產品生命週期的科技接受因素,但這個議題是重要的。因此,本論文利用模糊決策實驗室網路流程法調查先驅使用者,影響不同生命周期的科技接受因素; 再使用結構方程模型結合科技接受模式調查大眾消費者的意見。本論文將以智慧型電視作為導入期; 智慧型手機作為成長期; 筆記型電腦作為成熟期進行實證研究。最後,先驅使用者以及大眾消費者在不同產品生命週期的實證分析結果將會作比較。實證結果顯示從產業專家的角度而言,知覺有用性是最重要的準則;而大眾消費者最重視的卻是知覺易用性。本研究結果可供產業界的行銷以及研發人員,在未來的產品開發以及行銷策略上作為參考。
  • Item
    基於決策實驗室之網路流程法預測科技產品接受模式
    (2011) 林怡凡
    智慧型手機近年來於市場中嶄露頭角,並躍升為最受歡迎的消費電子產品之一,因此,分析和預測消費者對智慧型手機的購買行為並滿足消費者的需求,已成為高科技產業中行銷經理人的重要任務。然而,由於消費性電子產品的技術發展快速,使得預測更加困難。在智慧型手機市場中,主要的市場領導者包含Apple,宏達電,諾基亞,RIM…等。這些市場領導者於同一市場區隔中提供類似的產品使得競爭環境更為激烈。此外,作業系統為影響消費者購買智慧型手機的主要考量,未來也將由一至兩種作業系統瓜分市場。因此,預測消費者對智慧型手機與作業系統的接受率成為近年來重要且困難的工作。為了準確分析影響消費者接受智慧型手機之因素與接受率,本研究將以基於先驅使用者法的科技接受模式(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 TAM)為基礎進行分析與預測,首先以並比較先驅使用者(Lead User)與一般大眾需求的差異。本研究將以決策實驗室網路流程法(DEMATEL-based Network Process, DNP)與結構方程模型(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 SEM)分析先驅使用者與一般大眾之意見。首先,藉由文獻探討蒐集影響消費者之準則,並透過修正式德菲法取得專家之意見,再以決策研究室分析法之網路流程(SEM)預測影響先驅使用者對科技產品接受率之因子,透過決策研究室分析法(DEMATEL)導出要素間的因果關係與架構,並利用決策研究室分析法之網路流程(DNP)計算出準則要素的權重。同時,本研究亦將導入結構方程模式(SEM)分析影響一般大眾接受科技產品時其考量因素之路徑係數與因素負荷量,加以分析比較先驅使用者與一般大眾間之差異,最後,並比較兩大作業系統(Android與iOS)使用者之差異。本研究將以智慧型手機為實證分析驗證決策實驗室網路流程法(DNP)與結構方程模型(SEM)之可行性。本研究之結果指出一般大眾(包含Android與iOS)與使用iOS之先驅使用者皆將知覺易用性視為重要準則,使用Android之先驅使用者則將知覺有用性視為重要準則,同時,Android之使用者較能代表先驅使用者之偏好。本研究之研究方法可做為高科技產業行銷經理人擬訂策略之基準,並可用於分析預測其他高科技產品之消費者行為。
  • Item
    使用者介面設計與科技接受模式在資訊系統使用行為模式之研究-以大學課程資源網為例
    (2011) 張金中
    本研究以使用者介面設計與科技接受模式取向建構「大學課程資源網」使用者的行為特徵模式。另一方面,就高中學生使用「大學課程資源網」的行為,探討使用者介面設計認同、科技接受程度與使用滿意度之現況與差異性分析。最後,驗證各徑路指向之顯著性。研究方法採取問卷調查法與統計分析,採用「大學課程資源網科技接受與使用者介面設計問卷」研究工具,經內部一致性信度分析與分層次因素效度分析後,針對新北市立錦和高級中學一至三年級學生,以立意抽樣方式進行調查,有效樣本共480人。最後,本研究依照研究目的和假設驗證所需,分別以描述性統計、單一樣本t檢定、獨立樣本t檢定、單因子變異數、積差相關與多元迴歸進行資料統計。 經統計分析後得知:高中學生對於大學課程資源網的各構面題項,除了流暢度之外皆達到同意的顯著水準;差異性分析中,在三年級的學生在「知覺功能」與「使用滿意度」構面上同意程度較一年級學生高,第一類組的學生在「知覺功能」與「知覺系統支援」構面上同意程度較第三類組高,而時常使用網際網路搜尋資料的學生在「知覺功能」與「知覺有用性」同意程度高於偶爾使用的學生;各構面之間呈現高度相關,且在各路徑驗證皆符合研究假設之正向可預測性。
  • Item
    基於人機互動觀點分析科技接受模型之研究─以繁星校內線上預選系統為例
    (2011) 李子豪; Tzu-Hao Lee
    本研究以人機互動與科技接受模型建構「繁星校內線上預選系統」使用者行為的特徵模型。並探討就一般普通高中學生使用「繁星校內線上預選系統」的行為,討論人機互動、科技接受程度和使用滿意度之現況和差異性分析,並且驗證實驗假設之徑路顯著性。本研究工具有「繁星校內線上預選系統」平台以及「繁星校內線上預選系統科技接受問卷」。分別對臺灣五間一般高中學校的高三學生實測,以立意抽樣的方式進行問卷調查,有效樣本共298人。最後本研究依研究目的和實驗假設驗證所需,分別以描述性統計、獨立樣本t考驗、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皮爾森積差相關與多元迴歸進行資料分析。 資料分析結果中發現:除了「版面差異性」未達同意程度外,其它構面皆達同意程度。差異性中發現「系統操作時數」背景變項在「知覺有用」構面上,3到4小時好於2到3小時;「系統操作時數」背景變項在「行為傾向」構面上,多於6小時好於少於1小時。各構面呈現高度相關,且各構面徑路除「版面差異性」、「色彩豐富性」、「設計精緻性」對「知覺易用」及「色彩豐富性」對「知覺有用」未達顯著水準外,其它徑路皆達顯著水準,符合研究假設之正向可預測性。依據研究發現所作成之結論與建議,將提供為相關研究者與單位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