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與工程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5

沿革

科技與工程學院(原名為科技學院)於87學年度成立,其目標除致力於科技與工程教育師資培育外,亦積極培育與科技產業有關之工程及管理專業人才。學院成立之初在原有之工業教育學系、工業科技教育學系、圖文傳播學系等三系下,自91學年度增設「機電科技研究所」,該所於93學年度起設立學士班並更名為「機電科技學系」。本學院於93學年度亦增設「應用電子科技研究所」,並於96學年度合併工教系電機電子組成立「應用電子科技學系」。此外,「工業科技教育學系」於98學年度更名為「科技應用與人力資源發展學系」朝向培育科技產業之人力資源專才。之後,本院為配合本校轉型之規劃,增加學生於科技與工程產業職場的競爭,本院之「機電科技學系」與「應用電子科技學系」逐漸朝工程技術發展,兩系並於103學年度起分別更名為「機電工程學系」及「電機工程學系」。同年,本學院名稱亦由原「科技學院」更名為「科技與工程學院」。至此,本院發展之重點涵蓋教育(技職教育/科技教育/工程教育)、科技及工程等三大領域,並定位為以技術為本位之應用型學院。

107學年度,為配合本校轉型規劃,「光電科技研究所」由原隸屬於理學院改為隸屬本(科技與工程)學院,另增設2學程,分別為「車輛與能源工程學士學位學程」及「光電工程學士學位學程」。

News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8 of 8
  • Item
    學生學習歷程檔案、學習動機與生涯規劃相關性探究-以新北市技術型高中動力機械群學生為例
    (2024) 林煒聖; LIN, Wei-Sheng
    本研究主要關注新北市技術型高中之動力機械群學生,研究學生的學習歷程檔案、學習動機以及生涯規劃之間的關聯。本研究採用調查法,運用研究者修編之「學生學習歷程檔案、學習動機與生涯規劃之相關問卷」作為調查工具,問卷採群集抽樣方式進行,共回收問卷312份,有效問卷253份,回收有效率為81.8%。數據分析使用了描述性統計、獨立樣本 t 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及皮爾森積差相關分析等不同的方法和技巧。數據分析後,得到以下研究結論:一、新北市技術型高中動力機械群學生對於學生學習歷程檔案運用,其中以「資訊的蒐集」層面最高;「學習歷程的反思」層面最低。二、學生對於學習動機之現況,其中以「工作價值」層面最高;「正向情感」層面最低。三、學生對於生涯規劃之現況,其中以「自我認識方面」層面最高;「確立選定目標」層面最低。四、學生因不同的課程學習成果上傳件數、多元表現檔案上傳件數與自我評估製作學生學習歷程檔案的能力,皆有顯著差異。五、學生學習歷程檔案、學習動機與生涯規劃之間具有顯著正相關。
  • Item
    技術型高中表演藝術科學生學習動機與職涯規劃之關係-以心流經驗為中介變項
    (2023) 林芳宜; Lin, Fang-Yi
    本研究旨在探討技術型高中表演藝術科學生學習動機、心流經驗與職涯規劃的關係,並且瞭解心流經驗在學習動機和職涯規劃之間是否具有中介效果。研究者採用調查法,以新北市及臺北市共四間技術型高中設有表演藝術科之學生為研究對象,共回收有效樣本539份。研究者將回收的有效問卷使用描述性統計、Pearson積差相關、變異數分析、獨立樣本t檢定、多元迴歸分析以及AMOS結構方程分析來驗證各項研究假設。根據資料分析所得結果,得到主要的研究結論如下:(1)技術型高中表演藝術科學生會因不同的「生理性別」、「同住家人是否從事表演藝術相關行業」、「就讀表演藝術科之前是否有學習過表演藝術相關才藝」、「是否有表演藝術相關的實習經驗」、「近一年來參加校外表演藝術相關競賽活動次數」與「近一年來參加表演藝術公開演出次數」,在學習動機與職涯規劃有顯著差異;(2)表演藝術科學生會因為不同的「同住家人是否從事表演藝術相關行業」、「就讀表演藝術科之前是否有學習過表演藝術相關才藝」、「是否有表演藝術相關的實習經驗」、「近一年來參加校外表演藝術相關競賽活動次數」與「近一年來參加表演藝術公開演出次數」,在心流經驗有顯著差異;(3)學習動機、心流經驗與職涯規劃具有顯著相關;(4)技術型高中表演藝術科學生的心流經驗,在學習動機與職涯規劃關係之間具有部分的中介效果。最後,研究者依據研究分析的結果,提供相關建議給予教師、學校、政府單位以及後續研究者參考。
  • Item
    技術型高中廣告設計科學生學習動機與職涯規劃之研究
    (2020) 鍾光洋; CHUNG, Kuang-Yang
    本研究旨在探索技術型高中設計群廣告設計科學生學習動機與職涯規劃之研究。為達成研究目的,本研究首先蒐集國內外關於「學習動機」、「職涯規劃」等相關理論和文獻,彙整相關資料後,將文獻及資料分析整合,進行有系統地歸納整理,建構本研究之理論基礎及研究架構。 本研究以普查方式來了解「個人層面」、「家庭層面」、「學校層面」是否會影響學生「職涯規劃」,研究對象為新竹(縣、市)地區技術型高中廣告設計科二、三年級學生。正式問卷發放2所學校8個班級,總共發放397份,回收383份,剔除無效問卷之有效問卷375份,有效問卷回收率97.91%。 以 SPSS 22.0 統計分析軟體,使用描述性統計分析、獨立樣本 t 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相關分析等統計方法,對問卷資料內容進行分析,茲將本研究主要研究結果摘要如下: 一、家庭收入不會影響技術型高中廣告設計科學生「學習動機」。 二、父親與母親的教育程度均對技術型高中廣告設計科學生的「學習動機」沒有影響。 三、父親與母親教育態度對技術型高中廣告設計科學生「生涯覺知」有正向影響。 四、父母親教育態度對技術型高中廣告設計科學生「生涯試探」有正向影響。 五、「學習環境」與「同儕影響」對「生涯覺知」及「生涯試探」有正向性影響。 六、「學習動機」對於「生涯覺知」及「生涯試探」有正向性影響。 最後依據研究結果,分別對如何提升學生的「學習動機」、「職涯規劃」,以及後續研究提出建議。
  • Item
    臺灣記者轉職公關領域之研究:職涯規畫及角色轉換觀點
    (2015) 黃安晴; Hwang,An-Ching
    Robbins(1993)曾指出,最容易有工作倦怠的人常是那些最優秀、最聰明和最具高度動機的人。隨著媒體大環境的改變,許多臺灣資深新聞記者開始思考人生的下一步,以及個人生涯規畫的藍圖,這幾年,轉職進入企業擔任公關一職,或是被延攬進入政府部門,成為新聞聯絡人或發言人,有愈來愈多的趨勢,但在轉職過程中所衍生的角色轉換及心態調適,也成了臺灣記者轉職公關成功與否的首要課題。 本研究採用深度訪談法及焦點團體法:深度訪談了五位平均媒體專業年資為13.8年,而現轉職擔任公關領域人員的前資深新聞記者們,行業別涵蓋了運輸交通業、速食餐飲業、高科技代工業、百貨購物業,資通產業、政治公關等,同時輔以次級資料,歸納出臺灣記者轉職公關領域的角色轉換,以及其因應之道;有鑒於過去針對記者與公關人員之研究,並未有從資深公關及僱主面,來探討記者轉職公關後的優勢與劣勢,本研究另外又以焦點團體法,訪談兩位完全沒有媒體經驗的資深專業公關,以及一位晉用記者轉職公關發言人的地方縣市首長,希望透過三角檢測(triangulation)能從不同面向了解臺灣記者轉職公關時的整個情境,以提升研究的信度與效度。 研究結果顯示,記者轉職公關的確在新聞議題的掌握,及豐沛人脈上有一定優勢,但如何放低身段,融入企業文化,並充實自己在語言及財務分析上的專業,維持在擔任記者時的熱情與衝勁,成了轉職成功的要件。冀望透過本研究,提供目前正打算轉職公關領域的臺灣記者們在未來職涯規畫時,能有參考的依據。
  • Item
    台北市實用技能班學生生涯發展之相關因素研究
    (2004) 江仁燦
    本研究旨在了解台北市實用技能班學生生涯發展現況,探討個人、家庭、學校、環境等背景變項對實用技能班學生生涯發展的影響,以做為輔導實用技能班學生之參考。 本研究以蒐集相關文獻,利用專家審查及問卷調查等方法進行研究;以台北市公、私立實用技能班日、夜間部為母群,共計10所學校620人就讀。並以生涯發展量表為研究工具,實施問卷調查,剔除預試人數,共回收473份有效問卷,隨即進行整理工作,以平均數、標準差、t考驗(t-test)、單因子變異數分析(one-way ANOVA)做資料分析與考驗,得到以下的結論: 一、在個人背景變項中:台北市實用技能班男生在「生涯感受」及「生涯計畫」上優於女生。三年級學生在「生涯信念」上優於二年級學生;在「生涯認識」上優於一年級及二年級學生。 二、在家庭背景變項中:不同家庭社經地位的實用技能班學生在生涯發展上無顯著差異。不同父母期望的實用技能班學生在「生涯信念」及「思考廣度」上有明顯差異。 三、在學校背景變項中:公立學校的學生在「生涯計畫」及「生涯認識」上優於私立學校。日間部學生在「生涯探索」上優於夜間部。不同就讀科別的實用技能班學生在「生涯信念」及「生涯計畫」上有明顯差異。 四、在環境背景變項中:不同居住地區的實用技能班學生在生涯發展上無顯著差異。不同工作經驗的實用技能班學生在「生涯認識」上有明顯差異。
  • Item
    我國國際技能競賽汽車板金職類選手生涯發展之質性研究
    (2016) 朱怡鳳; Chu, Yi-Feng
    本研究旨在瞭解我國際國際技能競賽汽車板金職類選手之生涯歷程、生涯規劃以及對我國技能競賽國手進路輔導的看法與建議,以第32屆(1993)至第43屆(2015)國際技能競賽汽車板金職類選手為研究對象,採質性研究方法進行研究並以半結構式訪談方式蒐集所需資訊。研究結果發現:在生涯歷程方面,雖然研究參與者從啟蒙到踏上選手之路,以及後續升學及就業過程幾乎有些相近,但仍然有不同的發展面向及過程,而這些不同之處造就他們獨特的個體,也呈現出各自的生涯發展歷程。在生涯規劃方面,大多研究參與者沒有仔細思考未來目標及進行生涯規劃,當老師的國手希望能持續到退休而在車廠服務者都希望自己在中高齡後能擔任學校或企業的技術講師。對於我國技能競賽國手進路輔導看法與建議,有過半數的研究參與者則認為國家應該協助國手後續升學及就業的發展,但也有近半數的研究參與者認為個人生涯發展不需要依賴政府,雖然也期待國家能協助國手後續進路輔導,但個人未來的生涯發展還是要靠自己努力。在技能競賽獎勵部分,大多國手期望能提升參與技能競賽的獎勵誘因,包含提升獎金以及對未來發展的保障等,以激勵更多優秀學子投入技職領域,培養更多產業所需人才。
  • Item
    無薪假對電子工程師生涯規劃影響之研究-以T公司與M公司為例
    (2010) 林佩蓉; Pei-Jung, Lin
      二十世紀的資訊革命翻開科技史上嶄新的一頁,台灣亦因此站上世界的舞台,然而2008年的金融風暴卻使科技業的處境跌落谷底,企業為節省成本,“無薪假”此一制度因應而生。本研究旨在探討企業無薪假對於電子工程師生涯規劃之影響,研究者以電子工程師為研究對象,採漸進取樣針對兩家公司共八名受訪者以質性訪談的模式進行多重個案研究,藉以瞭解無薪假對電子工程師生涯規劃之影響,並從中歸納其生涯規劃影響因素,而後提出研究結論與建議以供員工、企業、與政府做參考。經資料分析結果,茲分述如下: 一、於自我評估步驟,受訪者普遍認為於無薪假期間轉職難度較平常提高許   多,但具備雙重專業者則認為無薪假期間並不增加其求職難度。 二、於檢視環境步驟,受訪者考慮同質行業、異質行業、與小本創業,其中異   質行業以受訪者之第二專長領域、公職、與進入門檻較低的打工為主。 三、於目標修正步驟,部分工程師礙於轉職失敗、無薪假時間過短、無薪假休   假期間與之前工作量差異不大,故不改變其生涯;而半數工程師皆新增求   職計畫;亦有工程師由於無薪假喪失對科技業信心,故新增創業計畫。 四、於行動規劃步驟,大部分工程師主要為透過學習以強化現職或未來目標所   需職能。而同時有部分工程師為達其創業計畫,故暫留科技業以累積金錢   資本。 五、無薪假後生涯規劃影響因素共有個人因素、組織因素、與環境因素。個人   因素部分以無薪假休假程度、個人金錢考量、與個人特質影響較深;組織   因素部分與組織穩定程度與提供之薪酬較為相關;而環境因素部分則由於   部分工程師將無薪假視為科技業榮景不再的警訊,故增加其創業與轉換跑   道之傾向。 六、研究者建議短期施放無薪假之員工可透過進修以累積實力或擔任志工以累   積人脈,而長期施放無薪假之員工則可考慮兼職或創業,而組織應制定清   晰明瞭的休假時程表以彰顯公司穩定程度,政府則可提供無薪假創業基金   以降低失業率。
  • Item
    員工生涯規劃、工作投入與離職傾向的關係:以某半導體公司為例
    (2011) 吳昱禎; Yu-Chen ,Wu
    台灣電子業在歷經了兩年左右的不景氣風暴,終於在2010年上半年重現榮景,但也觸發了電子業人員的離職潮。如何協助員工規劃生涯、提高工作投入和降低離職傾向,成為這類公司的重要課題。本研究目的即在以某半導體公司為個案,探討其員工生涯規劃、工作投入與離職傾向三者間的關係,三者與個人變項的關係。本研究採問卷調查法,共發出300份問卷,回收有效問卷226份,實際有效回收問卷共179份,(有效回收率59.6%)。主要結果如下:(1)員工生涯規劃愈完整,工作投入程度愈高;(2)員工生涯規劃愈明確,離職傾向愈低;(3)管理職的員工之生涯規劃的強度高於非管理職員工,但離職傾向也高,值得重視;(4)50歲以上的員工的工作投入程度是較高,但30歲以下的離職傾向程度較高,值得注意;(5)工作投入在生涯規劃與離職傾向之間具有完全中介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