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與工程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5

沿革

科技與工程學院(原名為科技學院)於87學年度成立,其目標除致力於科技與工程教育師資培育外,亦積極培育與科技產業有關之工程及管理專業人才。學院成立之初在原有之工業教育學系、工業科技教育學系、圖文傳播學系等三系下,自91學年度增設「機電科技研究所」,該所於93學年度起設立學士班並更名為「機電科技學系」。本學院於93學年度亦增設「應用電子科技研究所」,並於96學年度合併工教系電機電子組成立「應用電子科技學系」。此外,「工業科技教育學系」於98學年度更名為「科技應用與人力資源發展學系」朝向培育科技產業之人力資源專才。之後,本院為配合本校轉型之規劃,增加學生於科技與工程產業職場的競爭,本院之「機電科技學系」與「應用電子科技學系」逐漸朝工程技術發展,兩系並於103學年度起分別更名為「機電工程學系」及「電機工程學系」。同年,本學院名稱亦由原「科技學院」更名為「科技與工程學院」。至此,本院發展之重點涵蓋教育(技職教育/科技教育/工程教育)、科技及工程等三大領域,並定位為以技術為本位之應用型學院。

107學年度,為配合本校轉型規劃,「光電科技研究所」由原隸屬於理學院改為隸屬本(科技與工程)學院,另增設2學程,分別為「車輛與能源工程學士學位學程」及「光電工程學士學位學程」。

News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3 of 3
  • Item
    我國高職輪調式建教合作教育職場實習課程發展之研究-以美容科為例
    (2008) 劉科妤; Ke-Yu LIU
    本研究旨在發展我國高職美容科輪調式建教合作教育美髮職業職場實習課程,透過文獻分析與相關理論,奠定研究架構的基礎,再經由DACUM能力分析,發展出我國高職美容科輪調式建教合作教育美髮職業職場實習之專業能力,並據以分析與討論,擬定美髮職業職場實習Ⅰ~Ⅵ之課程單元主題、內容綱要及教學目標,建構我國高職美容科輪調式建教合作教育美髮職業職場實習課程。本研究結果如下: 一、分析美容科輪調式建教合作教育美髮職業職場實習專業能力 美容科輪調式建教合作教育美髮職業職場實習之學生所需具備專業能力,包含9項工作項目,18項職責及95項任務。 二、擬定美容科輪調式建教合作教育美髮職業職場實習教學綱要 職場實習Ⅰ之單元主題有7項,內容綱要有17項,教學目標有4項;職場實習Ⅱ之單元主題有6項,內容綱要有20項,教學目標有3項;職場實習Ⅲ之單元主題有4項,內容綱要有8項,教學目標有4項;職場實習Ⅳ之單元主題有3項,內容綱要有8項,教學目標有3項;職場實習Ⅴ之單元主題有5項,內容綱要有12項,教學目標有3項;職場實習Ⅵ之單元主題有4項,內容綱要有5項,教學目標有3項。 最後,本研究針對研究結果提出建議,以提供辦理美容科輪調式建教合作教育美髮職業之高職學校作為參考,並供後續研究者參酌。
  • Item
    以可程式邏輯控制實現機電整合實習課程發展
    (2014) 蕭文弘; Wen-Hung Hsaio
    由於現代科技發展日新月異,企業界對於自動化人才需求逐漸增加,使得以可程式邏輯控制技術實現機電整合之實習課程成為一門不斷增長的學科。本研究在於發展一套「可程式邏輯控制課程」來實現機電整合,希望幫助學生在課程中不只學習到理論,更能夠動手實作,使學生能夠兼具理論與實作的能力,與業界達到良好的接軌。 本研究在課程擬定部分,首先透過專家建議,編寫技術需求調查問卷,希望能更具體了解業界常用的機電整合元件與相關應用。將問卷調查之結果作統計整理並分析,依此作為課程編排與發展的主軸。而為了符合教學時限,並達到理論與實作兼具之效率性,本課程採以機電系統為主題做為課程實施方式,並將相關的感測器、驅動器與控制理論建構於機電系統之上作教學,希望讓學生在課程中能更直接接觸完整的控制過程。課程編排完畢後,實際將課程作教學實施,接著於課程中作隨堂驗收,收集學生在課程所遭遇之情況與問題,做為課程實施之回饋。 最後將學生之回饋作整理,分析其回饋內容是否具有重要性與共通性,並透過專家給予建議,依此來修正程內容與教學方式作為本研究結果;透過課程之回饋與修正,使課程更能符合學生與教學之實際需求,讓課程與教學能更臻完善。
  • Item
    臺灣與美國科技課程發展之比較研究
    (2006) 林坤誼; Kuen-Yi Lin
    面對新世紀的來臨,世界各國莫不致力於教育改革工作,並以提升國家競爭力為主要目標。臺灣主要以「綠色矽島」聞名世界,需要透過科技教育以持續培育高科技人才,因此中小學的科技教育便扮演重要的角色。臺灣的科技課程改革常會參照美國的發展趨勢,以現階段美國科技課程的發展趨勢而言,正如美國全民科技教育專案領導人Dugger所言,正逐漸朝向標準本位的潮流邁進。而當論及美國的標準本位教育改革時,加州可謂是此次美國標準本位教育改革的先驅,故其經驗應值得我國參考。有鑑於此,本研究主要採用比較研究法做為主要的研究途徑,並運用文件分析、深度訪談等研究方法進行研究,藉此一方面深入了解臺灣與美國加州科技課程發展的現況,另一方面則比較臺灣與美國加州科技課程發展的現況,以藉此找出臺灣科技課程發展的問題。透過上述比較研究的途徑,本研究除了獲致臺灣與美國加州科技課程發展的現況外,主要亦研提出有待改進的問題包含:(一)中小學科技標準方面:(1)臺灣科技標準研訂理念的關切焦點僅限於學生,而美國加州科技標準則較忽略以學生為中心;(2)臺灣科技標準研訂過程缺乏相關規準與評鑑團隊,而美國加州科技標準研訂過程則缺乏確認學生應具備的基本科技能力;(3)臺灣科技標準研訂成果缺乏具體表現標準與參考活動示例,而美國加州科技標準研訂成果則缺乏與設計相關的重要國際趨勢。(二)中小學科技課程教科書發展方面:(1)臺灣科技課程教科書發展理念未能全面地反應科技教育的學習價值,而美國加州科技課程教科書發展理念則較少考量學生的經費負擔能力;(2)臺灣與美國加州科技課程教科書發展者的理念與科技教師發展科技課程的理念有差距;(3)臺灣科技課程教科書的發展採用標準關聯程序導致內容無法涵蓋所有能力指標,而美國加州由於科技教師常兼採數本教科書,故能否適切地達致科技標準的要求仍須考量;(4)臺灣科技課程教科書的內容侷限於課程綱要且教師手冊的功能不夠明確,而美國加州科技課程教科書的內容由於必須兼顧各地區需求,故較難反應單一學區特殊需求。(三)中小學科技教師課程發展方面:(1)臺灣科技教師課程發展的理念缺乏考量社區工業的需求,而美國加州科技教師課程發展的理念則缺乏考量學校現況;(2)臺灣科技教師課程發展的程序並不符合標準本位的理念,而美國加州科技教師課程發展的程序較符合標準本位的理念,但可能對科技教師而言會有較大的負擔;(3)臺灣科技教師課程發展的成果缺乏文獻探討與評量導板(rubrics)的規劃,而美國加州科技教師課程發展的成果則缺乏學習報告的規劃。(四)專業團體方面:(1)臺灣專業團體缺乏強化生活科技教師的專業成長,而美國加州專業團體則缺乏實際至教學現場輔導的規劃;(2)臺灣專業團體缺乏熟悉教育改革的成員以協助教師專業成長,而美國加州專業團體則缺乏由表現優異的科技教師進行示範教學;(3)臺灣專業團體缺乏善用資訊與傳播科技以提供教師多元的進修管道,而美國加州專業團體則缺乏製作相關的教材以供科技教師選用。(五)科技學會方面:(1)臺灣科技學會缺乏促進會員專業成長及與工業間互動的機制,而美國加州科技學會則缺乏影響學校排課的機制;(2)臺灣與美國加州科技學會在如何提升師資需求方面皆需要持續努力。依據上述研究結論,臺灣科技課程發展若能針對上述問題進行改善,應可使我科技教育發展更為蓬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