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

音樂學院成立於2007年8月,所屬系所、中心及專班有音樂學系、民族音樂研究所、表演藝術研究所、音樂數位典藏中心及流行音樂產業碩士專班,現任院長由音樂系楊艾琳教授擔任。

本學院之設立,主要為因應國家政策發展趨勢與學校轉型發展之整體規劃,以追求卓越、結合傳統並以創新思維,增進藝文專業服務素質為目標;出版《音樂研究》學術期刊,並此擴展校際以至國際間音樂研究之學術互動。

本學院音樂學系創系於1946年6月,設有完整學士、碩士與博士學位學程,分別就展演創作、學術研究、師資培育多元面向,培養音樂教育、演唱(奏)及創作人才;本學院民族音樂研究所創所於2002年8月,分有「研究與傳承組」及「多媒體應用」二組,持續致力於傳統音樂研究、表演傳承,及將音樂文獻、影音資料歸檔保存並予數位典藏;本學院表演藝術研究所創立於2005年8月,亦以音樂為主軸,就音樂劇場、行銷產業及鋼琴合作不同面向,培育劇場幕前表演與幕後藝術行政與管理之專業人才。

大學部修業年限為四年,碩士班修業年限為二至四年。學士班、碩士班及博士班畢業生,分別授予藝術學士、碩士及博士學位。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1 of 1
  • Item
    孟德爾頌《最初的沃布爾吉斯之夜》作品分析與指揮詮釋
    (2024) 章韶純; Chang, Shao-Chun
    孟德爾頌的《最初的沃布爾吉斯之夜》Op. 60是一部包含獨唱、混聲合唱,與管弦樂團的清唱劇。歌詞來自歌德的同名詩作,孟德爾頌於1831年開始創作,1832年初版首演後這部作品被擱置了一段時間,1842年底孟德爾頌開始修改,1843年修訂後的演出大受歡迎,同年樂譜正式出版。「沃布爾吉斯之夜」的形象受到歌德的《浮士德》及其他民間故事影響,一般的認知是「女巫之夜」。但這首敘事詩內容與《浮士德》的場景不同,它是描述在冬天過去、春天來臨的時節,德魯伊教徒們假扮成基督徒害怕的魔鬼,嚇跑基督徒,以便在山上舉行古老的、神聖的祭典。由於敘事詩的內容,加上歌德明示這首詩「具有高度象徵意義」,引發學者討論孟德爾頌選擇這首詩譜寫音樂,是否與他的猶太血統認同有關。本篇論文先介紹孟德爾頌的猶太背景,再介紹歌德詩文的由來以及內容牽涉到的歷史,和孟德爾頌寫作此曲的歷程與想法,然後是研究者對於樂曲的分析,以及指揮詮釋和排練演出經驗,提供日後展演的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