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

音樂學院成立於2007年8月,所屬系所、中心及專班有音樂學系、民族音樂研究所、表演藝術研究所、音樂數位典藏中心及流行音樂產業碩士專班,現任院長由音樂系楊艾琳教授擔任。

本學院之設立,主要為因應國家政策發展趨勢與學校轉型發展之整體規劃,以追求卓越、結合傳統並以創新思維,增進藝文專業服務素質為目標;出版《音樂研究》學術期刊,並此擴展校際以至國際間音樂研究之學術互動。

本學院音樂學系創系於1946年6月,設有完整學士、碩士與博士學位學程,分別就展演創作、學術研究、師資培育多元面向,培養音樂教育、演唱(奏)及創作人才;本學院民族音樂研究所創所於2002年8月,分有「研究與傳承組」及「多媒體應用」二組,持續致力於傳統音樂研究、表演傳承,及將音樂文獻、影音資料歸檔保存並予數位典藏;本學院表演藝術研究所創立於2005年8月,亦以音樂為主軸,就音樂劇場、行銷產業及鋼琴合作不同面向,培育劇場幕前表演與幕後藝術行政與管理之專業人才。

大學部修業年限為四年,碩士班修業年限為二至四年。學士班、碩士班及博士班畢業生,分別授予藝術學士、碩士及博士學位。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1 of 1
  • Item
    布拉姆斯作品五十四《命運之歌》分析與音樂詮釋
    (2022) 拉恩兀豹 勒帕達牧達姆; La Padramedrame, Lrangupau
    布拉姆斯出生於動盪的十九世紀,在這個豐富的時代,他承襲著古典樂派的精神,受到浪漫主義的薰陶,創造一條屬於自己的作曲風格。作品涵蓋了器樂與人聲作品,其中器樂合唱作品佔有重要地位,共創作了十三首器樂合唱作品,貫穿了其生涯的四個創作時期,《德意志安魂曲》、《凱旋之歌》、《女低音狂想曲》、《命運之歌》等,皆是布拉姆斯備受盛名且重要的器樂合唱作品。《命運之歌》創作於一八六八至一八七一年,歌詞來源自德國詩人賀德林的詩作《許佩里翁的命運之歌》,許佩里翁是一個希臘青年,面對戰爭現實的殘酷,再加上愛人的離去,因而用詩歌表達其悲痛的情緒。歌詞講述著天神們的世界,寧靜、安和、自由,而相反地人類生活卻是醜陋而痛苦。布拉姆斯利用音樂表達內心的情感,雖然命運多舛,透過音樂,可以撫慰人的心。《命運之歌》在樂團使用了雙管編制,配器分別為兩部長笛、兩部雙簧管、兩部單簧管、兩部低音管、兩部法國號、兩部小號、三部長號、定音鼓及弦樂五部,合唱團為四部混聲合唱團。樂曲共分成三個段落,A段落為降E大調、慢板,由前奏與合唱團組成,演唱第一、第二節歌詞,講述天神和樂的世界,B段落為c小調、快板,由合唱團演唱第三節歌詞,述說人類悲苦的人生,C段落為C大調、慢板,織度回到只有樂團的尾奏。布拉姆斯藉由調性與速度變化,描寫了歌詞的情緒轉折,使音樂更加貼近歌詞的寓意。本論文共分為五個部分,第一章緒論探討研究的目的與動機、研究的內容及範圍,並提供研究的參考文獻與研究方法;第二章背景探究分別為作曲家生平、布拉姆斯的器樂合唱作品、《命運之歌》的歌詞來源與背景;第三章針對《命運之歌》做樂曲的分析;第四章藉由第三章樂曲分析提供本曲的排練建議與指揮詮釋,最後則為本論文之結論。另附有一則附錄,為《命運之歌》歌詞的德文翻譯與音標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