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
音樂學院成立於2007年8月,所屬系所、中心及專班有音樂學系、民族音樂研究所、表演藝術研究所、音樂數位典藏中心及流行音樂產業碩士專班,現任院長由音樂系楊艾琳教授擔任。
本學院之設立,主要為因應國家政策發展趨勢與學校轉型發展之整體規劃,以追求卓越、結合傳統並以創新思維,增進藝文專業服務素質為目標;出版《音樂研究》學術期刊,並此擴展校際以至國際間音樂研究之學術互動。
本學院音樂學系創系於1946年6月,設有完整學士、碩士與博士學位學程,分別就展演創作、學術研究、師資培育多元面向,培養音樂教育、演唱(奏)及創作人才;本學院民族音樂研究所創所於2002年8月,分有「研究與傳承組」及「多媒體應用」二組,持續致力於傳統音樂研究、表演傳承,及將音樂文獻、影音資料歸檔保存並予數位典藏;本學院表演藝術研究所創立於2005年8月,亦以音樂為主軸,就音樂劇場、行銷產業及鋼琴合作不同面向,培育劇場幕前表演與幕後藝術行政與管理之專業人才。
大學部修業年限為四年,碩士班修業年限為二至四年。學士班、碩士班及博士班畢業生,分別授予藝術學士、碩士及博士學位。
News
Browse
9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以《泰戈爾的翅膀》專輯為例探究流行音樂製作(2022) 林亭妤; Lin, Ting-Yu在現今科技的輔助與社會文化的影響下,音樂製作跟過往已經有許多不同之處。受益於科技進步,音樂製作的門檻大幅降低,網路速度快、軟體資源容易取得,不僅促使近年的製作模式改變,也有許多個人工作室成立,並提高宅錄的品質。在科技之外,是文化多元性的影響,從創作者的想法到聆聽者的需求,都影響著製作的模式與方法。現今開放的社會下,音樂是由多種風格、文化、或者主題融合所形成的,多樣且流通速度快,使得製作端的模式有所不同。且聆聽者的選擇增加,過往做音樂的方式不一定能滿足現在的環境所需,也影響著製作方法。本文透過資料蒐集、訪談與筆者實際參與的經驗進行歸納,比較近15年的音樂製作模式,從傳統一條龍的製作到現今共同創作,都有著各自適合的風格與優劣。此外,本文也藉由《泰戈爾的翅膀》專輯做討論製作上的細節,紀錄製作歷程。Item 舒緩放鬆之流行音樂作品創作詮釋與分析-《想念。泊》創作專輯為例(2022) 溫榮兒; Wen, Jung-Erh研究已發現長期處於高壓下的身心靈易出現異常,排山倒海而來的精神壓力可能來自學業、職場、經濟、感情或家庭等。引起焦慮與恐慌的原因之一是缺乏腦血清素與多巴胺,除就醫使用藥物救急補充來緩解症狀外,亦可聆聽合宜的音樂刺激身體分泌腦血清素與多巴胺來達到舒緩放鬆情緒的功能。而大眾所喜愛並大量使用的音樂作品內容為何是本研究欲找尋的答案。筆者在2021年末,完成《想念,泊》之舒緩放鬆音樂專輯,過程中,適合的製譜軟體對於創作是重要的,除製作時輸出成可供人賞析的數位音樂外,曲譜部分亦可公開與他人分享。本篇詮釋報告分為文獻探討、《想念。泊》專輯作品及專輯音樂創作解析三大部分,其中文獻探討中研究免費網路平台點閱率最高的舒緩放鬆音樂,並分析聆聽舒緩放鬆音樂的好處與音樂特色;《想念。泊》專輯作品部分說明筆者自身所創作之舒緩放鬆之流行音樂的創作靈感理念、創作過程、和弦用音與節奏技巧;專輯音樂創作解析部分再針對專輯中的各首曲目,進行音樂製作相關資料之統整與創作分析,並得出研究結論。Item 凱爾特風格跨界流行音樂詮釋與分析-以《風與樹的對話》創作專輯為例(2021) 林凱強; Lin, Kai-Chiang跨界在現代流行音樂已是當代重要的創作手法,凱爾特風格跨界流行音樂亦在現今跨界音樂佔有一席之地。本研究以傳統凱爾特民謠及舞曲為根基,進行數位音樂專輯《風與樹的對話》創作,包含六首歌曲並舉辦音樂發表會,類型涵蓋配樂、中國風、電子舞曲三種風格;其中,兩首配樂的風格包含印度風多利亞民謠風格、戰爭史詩風格;兩首中國風樂曲包括 4/4 拍凱爾特民謠風格、華爾滋凱爾特民謠風格;兩首電子舞曲包括波卡浩室電音舞曲、利爾鼓打貝斯電音舞曲。本研究成果如下: 一、爬梳凱爾特音樂跨界文獻與脈絡、相關之創作與詮釋。 二、本研究之作品成果顯示凱爾特傳統音樂風格可以自由跨界到流行音 樂,以呈現不同且多樣貌的新跨界音樂風格,並指出凱爾特音樂素材是可以自由拆解運用、融合至流行音樂。 三、數位音樂編曲製作方式,使本研究作品在製作上更快、更有效率,並更富有想像力,藉由對凱爾特音樂和流行音樂的樂理理解,更多的實驗音樂融合可以本研究之方式進行,得到最佳凱爾特風格跨界流行音樂風格,尤其是愛爾蘭風笛具有極其特別的音色及裝飾音,對建立凱爾特風格有非常顯著的影響。 本研究為華語流行音樂進行完整的凱爾特風格跨界流行音樂文獻及製作流程詮釋之彙整,成果具有深度與廣度,有助於推廣凱爾特音樂,增加在台灣的凱爾特音樂樂迷人口,並提供能得到最佳凱爾特風格的數位編曲製作方案,此為本研究之貢獻。此外,本研究之音樂成果發表會,特別邀請到來自台灣愛爾蘭音樂推廣中心、專門研究凱爾特音樂的演奏家,吹奏錫口笛詮釋創作專輯、設計適合的裝飾音,並在製作中得到實際回饋而調整曲子,使歌曲更加生動,增加可聽性及真實演奏的味道。Item 搖滾樂創作及社會參與之研究-以董事長樂團為例(2021) 吳永吉; Wu, Yung-Chi本研究探討搖滾樂創作與社會參與、社會議題的關係,並以董事長樂團的六首歌曲為例。文獻首先彙整搖滾樂在台灣流行音樂的主流及產業上的發展,語言特性對音樂創作的影響,及過去搖滾樂與社會運動之關聯。研究方法是文獻分析法、訪談法、個案研究法。研究首先闡述董事長樂團歌曲《攏袂歹勢》、《找一個新世界》、《眾神護台灣》、《美麗啊》、《風中浮沉的花蕊》、《撐》的創作源起與元素,與歌詞的自我剖析,為流行音樂詞曲創作之案例分享;彙整歌曲相關的新聞報導,說明搖滾樂與社會參與的連動;並由專家訪談瞭解搖滾樂如何跨界創作以呼應社會現象,與專家對台語流行音樂創作的建議。本研究為搖滾樂創作、社會參與、與台語創作提出貢獻。Item 潘越雲作品創作探析—以《雲·寂》中詞曲創作為例(2021) 潘月雲; Pan, Yueh-Yun流行音樂是一種大眾文化,也是一種商業產物,流行音樂的特性並不只是轉瞬即逝的「感性」,其更具有重要的審美屬性和文化價值,是獨樹一幟的藝術產物。音樂藝術創作應始終關懷人的內心,而非為當代科技裹挾不前。時代向前行進,越多的技術手段只會讓音樂更加豐富多姿,更深刻地影響人們的精神世界。 華語流行音樂未來也許將繼續以「商品化」的面貌行之於世,但不可否認,流行音樂和西洋古典音樂、中國傳統音樂一樣,依然會有眾多優秀的作品長久流傳。如何能夠保有創作的生命力,寫出有新意又扛得起「經典」二字的佳作,是整個華語流行樂壇的時代之問。 作為歌手、音樂創作者,只有演唱、創造出更打動人心、製作精良的音樂,不斷提高流行音樂作品的品質,才是一切努力應付諸的目標。從創作實踐角度出發,研究者想藉一張完全由自己進行詞曲創作的音樂作品集,來嘗試表達出內心的情感世界,探索出不一樣的風格、技法,展開更多的可能性。 本創作作品集《雲·寂》努力為創作拓寬表現空間,使創作更具現實價值意義,更期盼能提供學術及實務上具啟發之結論與建議。希望透過這張集創作與演唱於一身的作品集,在音樂樣貌與創作方法上實現新的突破。Item 古典音樂與流行音樂之配器發展與應用(2020) 陳沛穎; Chen, Pei-Ying本研究旨在探討古典音樂與流行音樂配器之發展脈絡與應用,採取文獻研究法。筆者蒐集音樂音響學於各時期的發展脈絡、配器的定義、音樂創作的前景、中景與背景等三面向之文獻作為研究初步設計依據。經由文獻蒐整,梳理文藝復興時期至20世紀管弦樂團以及19至20世紀流行樂團編制的形成與發展脈絡,並以各時期之作品作為佐證。完成統整分析後,筆者分別藉由蓋希文(George Gershwin, 1898-1937)的《藍色狂想曲》(Rhapsody in Blue, 1924)得知古典音樂中的流行元素;英國普洛柯哈倫(Procol Harum)樂團的《蒼白的淺影》(A Whiter Shade of Pale, 1967)了解流行音樂中的古典元素。在分析二曲後筆者認為,古典音樂與流行音樂創作在和聲與配器之間的語法轉換上必然會受到不同時代背景及歷史脈絡傳承的影響,而產生對於聲響美學的不同想法,但二者之間的交互影響卻也是不容忽視。最後,根據研究結論提出建議,提供未來相關研究參考。Item 《致我最親愛的......》流行音樂專輯詞曲創作--以德勒茲後期理論為創意基礎(2020) 蘇育霆; Su, Yu-Ting《致我最親愛的......》這張專輯定位為流行音樂專輯,流行音樂專輯之創作 不同於藝術歌曲之創作,必須考量到市場,也就是一般大眾的接受度,以及是否 能有所共鳴。除了歌詞需要平易近人和情感深入外,亦須考量是否適合演唱者的 聲音與形象。在作曲上,舒適聆聽和易於傳唱的結構也是很重要的考量重點。本 文欲透過吉爾·德勒茲(Gilles Louis René Deleuze;1925-1995)後期理論之概念為 創意基礎,主要出自其《千高原》(Capitalisme et Schizophrénie 2. Mille Plateaux. , 1980)這本著作中的概念,並以其理論作為創作動機來創作一張流行音樂專輯的 詞曲。本專輯在整體文本概念、歌詞與作曲動機上以將以德勒茲的理論出發,嘗 試實踐其解疆域之概念,作為一種理論上於流行音樂領域的實踐,以期找出另外 一種可供創作思維的方法。Item 國中生華語流行歌曲偏好之調查研究(2010) 許斐雁; Fei-Yen Hsu本研究旨在探討國中生對於華語流行歌曲之偏好,包含對於華語流行歌曲資訊接收來源以及歌曲類型、歌曲偏好原因、演唱者類型、演唱者特質等。研究者以所任教之台北縣某國中八年級學生為對象,共計有效樣本335份,並以自編「國中生華語流行歌曲偏好調查問卷」為研究工具,運用次數分配、百分比、平均數、標準差及獨立樣本T檢定進行分析。研究之具體結論如下: 壹、網路傳播為國中生接收華語流行歌曲資訊來源的重要管道。 貳、國中生對華語流行歌曲之偏好情形為: 一、搖滾曲風為學生最偏好的華語流行歌曲類型。 二、旋律喜好為學生對於華語流歌曲偏好之最重要原因。 三、偶像歌手為學生較為偏好之演唱者類型。 四、演唱者之才藝與歌藝表現為學生對演唱者特質偏好之重要原因。 參、不同性別,以及是否學習校外音樂性才藝、參加校內音樂性社團、家中有無樂器等背景變項之國中生於華語流行歌曲資訊來源與歌曲型態偏好均具差異。 根據研究結論,研究者提出教學實務之建議包括:可透過搖滾曲風之流行音樂作為教學引導的橋樑;擇取優美的旋律能提升學生的學習態度;善用網路更新教學取材與學習情境。另對於未來研究建議為:擴展瞭解各地學童現況及延伸年齡層;針對歌曲曲風選項進行深入探討;採行不同研究方法;增加個人背景變項之探討。Item 古典跨界音樂之重思(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音樂學院, 2011-05-??) 宋英維; Tiffany Su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