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

音樂學院成立於2007年8月,所屬系所、中心及專班有音樂學系、民族音樂研究所、表演藝術研究所、音樂數位典藏中心及流行音樂產業碩士專班,現任院長由音樂系楊艾琳教授擔任。

本學院之設立,主要為因應國家政策發展趨勢與學校轉型發展之整體規劃,以追求卓越、結合傳統並以創新思維,增進藝文專業服務素質為目標;出版《音樂研究》學術期刊,並此擴展校際以至國際間音樂研究之學術互動。

本學院音樂學系創系於1946年6月,設有完整學士、碩士與博士學位學程,分別就展演創作、學術研究、師資培育多元面向,培養音樂教育、演唱(奏)及創作人才;本學院民族音樂研究所創所於2002年8月,分有「研究與傳承組」及「多媒體應用」二組,持續致力於傳統音樂研究、表演傳承,及將音樂文獻、影音資料歸檔保存並予數位典藏;本學院表演藝術研究所創立於2005年8月,亦以音樂為主軸,就音樂劇場、行銷產業及鋼琴合作不同面向,培育劇場幕前表演與幕後藝術行政與管理之專業人才。

大學部修業年限為四年,碩士班修業年限為二至四年。學士班、碩士班及博士班畢業生,分別授予藝術學士、碩士及博士學位。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6 of 6
  • Item
    《初衷》— 温苡任學位音樂會
    (2022) 温苡任; Wen, Yi-Jen
    none
  • Item
    普費茲納藝術歌曲作品編號 5、作品編號 26、 作品編號 35 之研究
    (2022) 溫冠宣; Wen, Guan-Xuan
    普費茲納(Hans Pfitzner, 1869-1949)是一位橫跨了浪漫後期與二十世紀之交的作曲家、指揮家、教師、文學家亦是哲學家,他一生創作了管弦樂曲、歌劇、室內樂以及一百多首的藝術歌曲。普費茲納的歌曲創作可分為三個時期:早期(1888-1909)、中期(1916-1920)、晚期 (1921-1931)。普費茲納早期的藝術歌曲深受舒曼的影響,以浪漫時期的和聲為主,本 研究以作品編號五為此時期的研究範例;中期則為浪漫到現代的過渡時期,此時期的 藝術歌曲因為加入了歌劇創作的經驗,和弦運用更自由,調性轉換更頻繁,音樂張力 更擴大,且具有管弦樂色彩,音樂風格上呈現華格納(Richard Wagner, 1813-1883)、馬 勒(Gustav Mahler, 1860-1911)與理查‧史特勞斯(Richard Strauss, 1864-1949)的特質,本 研究以作品編號二十六為例;晚期的藝術歌曲創作則是在抒情的歌唱旋律上加入了更 多不穩定的調性走向,以及大膽的變化半音與和弦的使用,本研究選擇以作品編號三 十五為例。 普費茲納對於文字的喜愛及他豐厚的文學造詣,反映在他對於詩文的選擇上。本研究擇選了普費茲納在三個創作時期中的三組作品,涵蓋了六位詩人,來作為分析的主要內容。普費茲納擅於將詩文的意境與感受用音符表達出來,故本研究將試圖從音樂的分析中了解普費茲納在創作過程中風格的轉變,及他對於音樂與文字結合的理念與運用。
  • Item
    李斯特聯篇歌曲《佩脫拉克十四行詩》、《威廉.泰爾詩曲》-詩詞意境與鋼琴合作探討
    (2020) 王昱婷; Wang, Yu-Ting
    法蘭茲.李斯特(Franz Liszt, 1811-1886)為十九世紀歐洲浪漫樂派中最具代表性的音樂家之一,他除了是一位風靡樂壇的鋼琴家,同時也是作曲家及指揮家;他致力將鋼琴技巧推展到極致,在鋼琴上的光彩幾乎蓋住了他對聲樂作品的貢獻及投入,一生作有約莫八十首的藝術歌曲,卻鮮少被發掘。 李斯特一生共有三套聯篇歌曲(Song cycle),筆者將從中選擇兩套作品並深入研究,其中較著名且最常被演出之作品為三首《佩脫拉克十四行詩》(Tre Sonetti di Petrarca, S.270),後來此三首歌曲被改為鋼琴曲並大獲成功,被收集於《巡禮之年-第二年.義大利》(Années de Pélerinage–Deuxième Année, Italie, S161);另一套作品為三首《威廉.泰爾詩曲》(Drei Lieder aus Schillers’Wilhelm Tell’, S.292),由於當時席勒(Friedrich von Schiller, 1759-1805)的劇作《威廉.泰爾》(Wilhelm Tell, 1804)非常盛行,而李斯特對此作品產生莫大的共鳴便譜下了此套聯篇歌曲。這兩套作品皆充滿強烈的戲劇張力,充分展現出聲樂與鋼琴的表現力,並將文字意念及音樂旋律完整地結合,使兩者互相輝映。 本論文共分五個章節,第一章為緒論,包含研究動機與目的以及研究方法與範圍;第二章為文獻探討,其中包含為李斯特生平、其重要藝術歌曲及創作特色、佩脫拉克生平以及席勒生平;第三章為《佩脫拉克十四行詩》樂曲分析與詮釋探討;第四章為《威廉.泰爾詩曲》樂曲分析與詮釋探討;第五章為結語。
  • Item
    舒曼《女人的愛與生活》的演唱詮釋探討
    (2010) 林姿伶; Tzu-Ling Lin
    本論文主要是在研究舒曼《女人的愛與生活》的音樂內涵,以供演出詮釋,或作為教學者以及研究者的理論參考。 首先,討論舒曼的生平以及舒曼創作藝術歌曲的歷程,以了解舒曼創作《女人的愛與生活》的動機與想法,藉此助於討論其音樂的精神與內容。其次,分析《女人的愛與生活》音樂架構、音樂和字義相互關係等音樂表現,作為詮釋的依據,並歸納出舒曼在此作品中的音樂風格表現。最後,歸納演唱詮釋方向及依據。
  • Item
    舒伯特:《枯萎的花朵》給長笛和鋼琴的主題與變奏曲詮釋報告
    (2017) 賴昱如; Lai, Yu-Ju
    舒伯特 (Franz Peter Schubert, 1797-1828)是十九世紀初浪漫主義音樂的作曲家,在音樂史上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尤其是藝術歌曲方面的貢獻最為影響深遠。他的作品以小型器樂編制見長,由於不擅交際,當時未受廣大民眾矚目,因此美麗旋律經常出現在藝術家朋友雲集的沙龍中。對於文學有敏銳感受力的他,在1823年將自己際遇結合了詩人謬勒的詩集完成了《美麗的磨坊少女》聯篇歌曲集,隔年,再將其中第十八首改編給長笛與鋼琴的主題與變奏曲,共有七個變奏。 本論文希冀在了解舒伯特生平、創作背景的概念之下,綜合前人所提供的文獻資料,以《枯萎的花朵》詩詞中的意境、及客觀的分析變奏曲中調性變化、和聲架構,來探究與詮釋舒伯特的創作思維和內心的情感,亦藉由筆者練習此曲時所得到的經驗,整理並提供出詮釋的建議,以做為演奏者在詮釋這些作品時之參考。
  • Item
    音樂人物典藏製作─訪談席慕德與其德文藝術歌曲教學
    (2018) 張晁滕; Chang, Chao-Teng
    本文在探討數位典藏除了保存工作外,如何適當的展示更能讓典藏資料更具價值,讓廣大資料庫中的資料能夠透過重新整理編輯的方式展現在世人面前。多媒體的組成元素包括了文字和旁白、圖案和插畫、照片、圖表與圖形、動畫和視訊、聲音和音樂、虛擬實境。主題可能是戲劇、音樂、文學、教育或是互相混合,將各項元素組合成為一多媒體作品。 這次的製作主題為《訪談席慕德與其德文藝術歌曲教學》,席慕德老師為台灣知名次女高音聲樂藝術家,除了演唱經歷相當豐富,多年來教導的學生無數,對於德文藝術歌曲的教學法有相當深入的研究,也是最早在台灣開設德文藝術歌曲之課程,亦有多本關於德文藝術歌曲之著作。故筆者選定題目《訪談席慕德與其德文藝術歌曲教學》,希望透過典藏製作的方式來呈現席慕德老師於臺灣音樂界的重要性,以及在德文藝術歌曲的教學上的想法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