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

音樂學院成立於2007年8月,所屬系所、中心及專班有音樂學系、民族音樂研究所、表演藝術研究所、音樂數位典藏中心及流行音樂產業碩士專班,現任院長由音樂系楊艾琳教授擔任。

本學院之設立,主要為因應國家政策發展趨勢與學校轉型發展之整體規劃,以追求卓越、結合傳統並以創新思維,增進藝文專業服務素質為目標;出版《音樂研究》學術期刊,並此擴展校際以至國際間音樂研究之學術互動。

本學院音樂學系創系於1946年6月,設有完整學士、碩士與博士學位學程,分別就展演創作、學術研究、師資培育多元面向,培養音樂教育、演唱(奏)及創作人才;本學院民族音樂研究所創所於2002年8月,分有「研究與傳承組」及「多媒體應用」二組,持續致力於傳統音樂研究、表演傳承,及將音樂文獻、影音資料歸檔保存並予數位典藏;本學院表演藝術研究所創立於2005年8月,亦以音樂為主軸,就音樂劇場、行銷產業及鋼琴合作不同面向,培育劇場幕前表演與幕後藝術行政與管理之專業人才。

大學部修業年限為四年,碩士班修業年限為二至四年。學士班、碩士班及博士班畢業生,分別授予藝術學士、碩士及博士學位。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6 of 6
  • Item
    流行音樂大型演唱會音樂製作探究——以蔡琴「好新琴」巡迴演唱會為例
    (2024) 詹凌駕; Jang, Lin-Jai
    本篇詮釋報告旨在探討「好新琴」世界巡迴演唱會的策劃與執行過程,以及音樂總監職責和聲音系統設定工程,並以研究者親身參與蔡琴的「好新琴」巡迴演唱會的工作內容為範例,淺析流行音樂大型演唱會音樂製作。第一章簡介了研究的背景和動機,以及研究的範圍和方法。第二章介紹了「好新琴」世界演唱會的起源和前置流程,包括發想、編曲和製作等,詳細介紹演唱會執行工作裝置與整合。第三章闡述音樂總監的職責,包括音樂選曲、編曲和曲目設定等。第四章討論聲音系統設定工程,包括舞臺音控架設、外場音響工程和樂手器材設定等。第五章介紹「好新琴」世界巡迴演唱會,強調演唱會對於傳遞希望和重現音樂實踐的重要性。第六章總結論文的主要內容,對未來的研究方向提出了建議,包含從另個角度以理解臺灣演唱會產業的現況與未來發展方向。本論文對於研究音樂演唱會策劃和執行過程以及相關職責和技術等,有一定的參考價值,希冀能為流行音樂界留下紀錄。
  • Item
    李其燊專輯 「傲少年」之創作詮釋、編曲風格與製作分析
    (2023) 謝立航; HSIEH, Li-Hang
    在本詮釋報告中,筆者作為全專輯製作統籌角色,從音樂製作人、編曲、詞曲作者、甚至職業演唱會吉他手的觀點等許許多多不同的面向,來闡釋十首代表搖滾歌手李其燊,在人生各個不同階段的作品。歌曲部分,詞曲創作由歌手李其燊一手包辦,整體編曲為流行搖滾和傳統Band Sound樂團編制,主要樂器為電、木吉他,電、木貝斯,爵士鼓以及鍵盤類樂器為基底音色架構。從歌手青年時期的重搖滾曲風,進入成年時期融入Pop流行元素,到遭逢人生巨變後的鐵漢柔情自我對話,以及最終走入家庭後,融合靈魂樂,沉穩內斂的抒情搖滾。這些改變都將會漸進式的反映在歌詞詮釋和編曲風格上。同時,本詮釋報告也在專輯製作流程上,大至創作發想,整體方向,小至段落分配、音色選擇,記錄了一張專輯從無到有的旅程裡,許許多多的各種「做決定」的瞬間,盼能讓社會大眾除了一窺流行音樂產業製程之樣貌,也能更加了解特定曲風在音樂上的演繹手法。
  • Item
    流行音樂中之弦樂編曲分析與探究—以《很固執的》創作專輯為例
    (2022) 陳傳禹; Chen, Chuan-Yu
    隨著創作的型態日新月異,做出音樂作品的知識門檻已降低了許多,在創作日漸普及之趨勢下,找到自己喜歡創作的風格、鑽研特色以及熟練其核心技術在數量龐大的作品之中便顯得更為重要。而研究生有許多參加民族管弦樂團的經驗,在過程中體驗到許多不同聲部疊加在一起交織的美,對於線條與和聲兩面一體的概念十分著迷,便想以自身背景為出發點以弦樂重奏為研究範疇。此專輯的核心概念以弦樂編寫為出發點,而後開始製作詞曲創作與編曲混音,並在不同的樂曲風格中調整弦樂在音樂中的角色和重要程度的比例,最終探討以旋律、節奏、和聲、對位法以及織體來探討弦樂在流行音樂中的應用性與分析。華語流行音樂中的弦樂編寫應用的十分廣泛也普遍,五月天、周杰倫、李榮浩等知名樂團與歌手以及中國許多唱歌選秀節目〈我是歌手〉和〈中國好聲音〉 等,都大量使用弦樂於其音樂作品。日本的米西亞、米津玄師等知名藝人在速度較慢的音樂作品中也常使用弦樂作為伴奏樂器。鑒於目前的書面報告多半是專攻於古典音樂的弦樂編寫分析或是專注於流行音樂的創作手法分析,弦樂在流行音樂之應用較少書面資料,故本報告透過自我創作之分析並希望能將此經驗分享給更多音樂人做為參考。
  • Item
    電吉他彈奏技巧與詮釋分析—以《阿岑的冒險之旅》專輯為例
    (2022) 吳思岑; Wu, Ssu-Tsen
    此篇詮釋報告將以《阿岑的冒險之旅》專輯為範例,針對作品當中電吉他部分的演奏技巧及音色表現進行詮釋分析。研究方式會從六首作品的創作背景、調性、曲式架構著手,對於作品當中電吉他音色的挑選、在不同曲風中擔任的角色、節奏及演奏的技法等等層面進行解析,且附上譜例以及工作檔。其中三首作品為筆者個人創作,從無到有的創作、編曲、錄製以及後製,皆由自己完成;另外三首,則由筆者及家人和碩班同學之共同創作,筆者分別負責創作、編曲、錄製、後製等工作。
  • Item
    以《耳朵帶我去旅行》專案為例探究流行音樂製作
    (2021) 趙家駒; Chao, Chia-Chu
    明眼人以視覺為主感受旅程,而視障者則手持白手杖一路向前,靠著聽覺感受異地風情。視障音樂人王俊傑藉著旅行體驗人文風景,用音符記錄過程,發表《耳朵帶我去旅行》本研究專案內容。 《耳朵帶我去旅行》專案將分別產出紀錄片、全新創作專輯10首歌曲、音樂錄影帶以及黑暗音樂劇。紀錄片呈現方式僅採用王俊傑個人的視角來敘述紀錄,排除過多渲染的拍攝手法。 唱片製作須先決定歌手的定位、專輯的方向,才能蒐集素材為專輯的歌曲決定風格,待歌曲編曲(Arrangement)、錄音(Recording)工作完成後進行混音(Mixing),最後母帶後期處理(Mastering)則是將所有完成混音的歌曲,做整體性的平衡調整。 《耳朵帶我去旅行》黑暗音樂劇表演場地分為兩類,一為容納觀眾數較少的定目劇,共演出11場次。另一為觀眾席次較多的中型表演場館,共演出3場。
  • Item
    薩氏管重奏樂曲分析與編曲技法–以唐川爵士樂團音樂會為例
    (2020) 呂鼎瀚; LU, Ding-Han
    Big band Swing(搖擺大樂團)流行於美國1930年代初到1950年代末,其編制通常會有10位以上的樂手做演出,除了基本的節奏樂器之外,還包含了許多木管、銅管樂器以及歌手。在這樣的編制中,樂團編曲者擔任重要的角色,好的管樂和聲,不只能為歌曲增添更多色彩,也能幫助到歌手對歌曲的詮釋,使音樂性更加豐富。 跟以往爵士大樂隊不同的是,這次的音樂會,將分別使用低音、中音、高音,不同音域的薩氏管再搭配上節奏組,以演奏的方式來做呈現。分析的風格包含Swing、Bossa Nova、Ballad等不同種類的樂風來探討管樂和聲編排的方式,也會運用調式的概念,進一步分析曲目架構。希望藉此能讓讀者對管樂編曲及和聲樂理有更深入的了解,並將其活用在各種樂曲風格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