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

音樂學院成立於2007年8月,所屬系所、中心及專班有音樂學系、民族音樂研究所、表演藝術研究所、音樂數位典藏中心及流行音樂產業碩士專班,現任院長由音樂系楊艾琳教授擔任。

本學院之設立,主要為因應國家政策發展趨勢與學校轉型發展之整體規劃,以追求卓越、結合傳統並以創新思維,增進藝文專業服務素質為目標;出版《音樂研究》學術期刊,並此擴展校際以至國際間音樂研究之學術互動。

本學院音樂學系創系於1946年6月,設有完整學士、碩士與博士學位學程,分別就展演創作、學術研究、師資培育多元面向,培養音樂教育、演唱(奏)及創作人才;本學院民族音樂研究所創所於2002年8月,分有「研究與傳承組」及「多媒體應用」二組,持續致力於傳統音樂研究、表演傳承,及將音樂文獻、影音資料歸檔保存並予數位典藏;本學院表演藝術研究所創立於2005年8月,亦以音樂為主軸,就音樂劇場、行銷產業及鋼琴合作不同面向,培育劇場幕前表演與幕後藝術行政與管理之專業人才。

大學部修業年限為四年,碩士班修業年限為二至四年。學士班、碩士班及博士班畢業生,分別授予藝術學士、碩士及博士學位。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10 of 24
  • Item
    貝多芬《g小調第 二 號大提琴奏鳴曲》作品五之二研究與詮釋
    (2024) 曹妤蓁; Tsao, Yu-Chen
    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 1770-1827 創作生涯中總共創造了五首大提琴奏鳴曲,這五首大提琴奏鳴曲更是將大提琴在古典時期的地位往上提升至新的層級。此論文所要分析的為《g小調第二號大提琴奏鳴曲,作品五之二 》Cello Sonata No.2 in g minor, Op.5 No.2 是貝多芬於 1796年完成,1797年出版的作品。本文內容共分為五個章節,第一個章節為緒論,包含了筆者的研究動機、方法與目的;第二章節為貝多芬生平與創作特色,包含貝多芬的生平與其一生各個創作時期所創作的重要作品及其特色;第三個章節為貝多芬五首大提琴奏鳴曲概論與重要性,內容將會論述古典時期以前大 提琴之發展歷史與改良及五首大提琴奏鳴曲創作經歷與其重要性; 第四個章節為樂曲分析 ,為筆者對於樂曲結構與作曲手法之探討;第五章為演奏技巧與詮釋,為筆者演奏此樂曲所呈現的演奏技巧與樂曲之語法、氛圍;第六章為結論。
  • Item
    貝多芬《C大調鋼琴奏鳴曲,作品二之三》與《F大調鋼琴奏鳴曲,作品十之二》之樂曲分析與詮釋
    (2024) 孫浩; Sun, Hao
    路德維希.凡.貝多芬(L. v. Beethoven, 1770-1827)於維也納早期所創作之鋼琴奏鳴曲,逐漸展現出成熟的個人風格。而他日後不斷地在鋼琴奏鳴曲的形式與結構上探索與突破,更是將鋼琴奏鳴曲引領至古典時期的頂峰。《C大調鋼琴奏鳴曲,作品二之三》(Piano Sonata in C Major, Op. 2, No. 3)與《F大調鋼琴奏鳴曲,作品十之二》(Piano Sonata in F Major, Op. 10, No. 2)為貝多芬在維也納早期之作品。兩首作品運用豐富多變和聲、轉調手法以及突然變化的節奏,刻劃出生動的音樂意象。在織度方面,貝多芬常在樂章中融入複音對位的手法,創造出豐富的音響效果。筆者期盼透過此研究,對於貝多芬早年之創作風格與手法有更進一步的認識,進而對《作品二之三》與《作品十之二》的詮釋能力有更深的體會。本文於第一章之緒論提出研究動機與展演理念,並闡述筆者之研究範圍與方法;第二章探討十七至十九世紀初之鋼琴奏鳴曲發展概述與貝多芬之鋼琴奏鳴曲;第三章探究《作品二之三》與《作品十之二》的創作背景,而後將作品分為曲式、調性與和聲、織度與旋律以及節拍與節奏並進行樂曲分析;第四章討論兩首作品的演奏速度、力度、節奏、運音法與踏板五個面向,並作演奏詮釋想法之探討;最終於第五章統整研究總結。
  • Item
    貝多芬《第六號交響曲》之分析與指揮詮釋
    (2023) 廖武俊; LIAU, WU-CHUN
    本篇論文的結構分為緒論和三個章節,分別是作曲家的生平、樂曲分析、以及指揮詮釋。 於作曲家生平中,筆者以逐漸聚焦的寫作手法,將此章從範圍最廣的作曲家生平、再縮小至生平分期與創作、最終聚焦在本論文的主題:第六號交響曲的創作背景。此處透過各種中外專書、期刊文章、和網路資料,多方彙整並建構出一套清晰完整且易於了解的生平文獻,以利在接下來的分析章節中,得以加以參考。 樂曲分析章節中,筆者運用自身對和聲架構、演奏語法和配器織度等各項細節的了解,佐以生平文獻,再輔以前輩的專書論文交互印證,始得出結構清楚、合乎邏輯的樂曲分析。依循此脈絡,進行樂曲詮釋,方能使詮釋具有說服力。 指揮詮釋章節中,筆者一改樂曲分析章節中逐句分析細節的方式,轉而將眼界放大,根據樂章中的邏輯與特色,將筆者認為最具特色之處提出,以筆者個人的觀點、指揮技巧與實際排練時所遭遇的狀況加以說明。
  • Item
    貝多芬《A大調第九號小提琴奏鳴曲,作品四十七,克羅采》之分析與演奏詮釋
    (2022) 陳奕儒; Chen, Yi-Ju
    路德維希.凡.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 1770-1827)為橫跨古典時期與浪漫時期的音樂家,他不僅承襲了古典樂派的傳統音樂形式與語言,更開啟了浪漫樂派的風格與精神,並從中建立屬於他的個人特色。1802至1803年間,貝多芬正面臨聽力退化所帶來的打擊,寫下了遺書表明對於生活的絕望,但其透過堅強的意志繼續堅持創作,完成了《A大調第九號小提琴奏鳴曲,作品四十七》,並在同年的5月24日在奧加唐劇院(Augarten Theatre),由貝多芬本人與小提琴家喬治‧布瑞吉陶爾(George Bridgetower, 1779-1860)進行首演。而後因題獻給小提琴家魯道夫‧克羅采(Rodolphe Kreutzer, 1766-1831),亦得名為克羅采奏鳴曲。與貝多芬先前所譜寫的小提琴奏鳴曲相比,此作品中的小提琴不再居於附屬地位,而是與鋼琴有了更多對話的空間,可說是貝多芬初期與中期作品的分界點,同時亦代表著中期作品的開端。本報告共分為五個章節:第一章為緒論,包含此論文之研究動機與目的,以及研究方法和架構;第二章為文獻探討,概述貝多芬的生平、重要作品及寫作特色,《克羅采》之創作背景及首演資料;第三章為樂曲分析;第四章為樂曲演奏詮釋,以鋼琴合作的觀點來進行探討與論述;第五章為結語。
  • Item
    貝多芬《C 大調第四號大提琴奏鳴曲, 作品一零二之一》 研究與詮釋
    (2021) 陳恩寧; Chen, En-Ning
    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 1770~1827)一生中共創作了五首大提琴奏鳴曲,此論文所要分析的《C 大調第四號大提琴奏鳴曲,作品一零二之一》是他於 1815 年所譜寫的作品。本論文之結構共分為四個章節,第一章為緒論,包含筆者 的研究動機與目的和研究範圍與方法;第二章從五首大提琴奏鳴曲簡述貝多芬的 三個創作時期與貝多芬時期之大提琴發展,第一節以貝多芬的五首大提琴奏鳴曲 為出發點,進而論述他在各時期所具有的作曲手法及風格,並於第二節探討「大 提琴」這項樂器從十六至十九世紀的結構改革及演奏技巧之發展;第三章為《C 大調第四號大提琴奏鳴曲,作品一零二之一》樂曲分析與演奏詮釋,在此章節探 討作品結構、作曲手法及筆者在樂曲中想呈現的樂曲氛圍與技巧方面的演奏;第 四章為結語。
  • Item
    貝多芬第四號交響曲之分析與詮釋
    (2020) 楊依哲; Yang, I-Che
    本論文研究之目的為探討貝多芬第四號交響曲之重要性與價值,首先聚焦於貝多芬所處時代,了解第四號交響曲之作曲背景,而後對作曲手法進行歸納與分析。研究者特意提出此曲第三樂章的創見,相關討論見於正文第一章第三節。 在樂曲分析之外,研究者也嘗試自指揮專業出發,佐以國際樂團著名指揮之詮釋,提出個人之詮釋創見。在篇幅內力有未逮之研究項目,則一併於結論提出,供研究後進參考、指教。
  • Item
    貝多芬《第八號交響曲》作品九十三之指揮詮釋研究
    (2020) 林亦輝; Lin, Yi-Hui
    《第八號交響曲》(Beethoven Symphony No. 8, Op. 93)於1812年完成,為貝多芬九首交響曲中唯一一首並未有題獻對象的交響作品,本曲共有四個樂章。本論文將針對生平、創作背景、九首交響作品等關係進行參考,並將第《第八號交響曲》各樂章進行分析,並比較不同版本有聲資料,歸納研究者於樂團排練操作、演出過程中,所需注意之重點及特色為指揮詮釋報告依據。
  • Item
    貝多芬晚期奏鳴曲中的賦格:以作品101, 106, 110為例
    (2012) 王大維; Wang, Ta-Wei
    啟蒙運動的影響,讓古典時期重視理性的思維;巴洛克時期所醞釀出的各種曲式,也在古典時期臻至成熟。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 1770-1927)為古典時期風格的集大成,其作品皆具有平衡而完美的曲式架構,但在音樂本身的音響與內涵上,則是跳脫了理性與節制,大膽地表達了個人內在的情緒與精神狀態,使得貝多芬的音樂總是兼具啟發性與憾動人心;這份建築在裡性上的情感,也在貝多芬以後的世界中開始發酵,釀出氾濫情感的浪漫樂派。 本論文題目並非研究完整的曲目,而是針對貝多芬數首作品的部分進行分析與比較,因此在第一章緒論是關於研究的動機與目的,以及對於所研究的範圍進行分析、比較與定義。第二章大概分成三個部分:首先根據《葛洛夫線上音樂辭典》(Grove Music Online) ,將貝多芬一生分為四個時期,再根據晚期的年代概述其創作背景;晚期的五首奏鳴曲呈現出鮮明的晚期風格;最後,第二章第三節討論賦格在貝多芬奏鳴曲中的源由、重要性與功能。第三章、第四章為《作品101》、《作品106》、《作品110》研究範圍的音樂分析與演奏詮釋。 貝多芬晚期的五首奏鳴曲,當然擁有完整的架構,但他終其一生醞釀出的內涵與音響,卻讓芸芸眾生難以理解。因此除了基本的作品分析之外,更重要的是演奏詮釋,表達貝多芬的美感與精神。
  • Item
    外在形式的創新與音樂內容的思考──布魯赫的三首小提琴協奏曲
    (2014) 張偉明
    十九世紀前半,小提琴協奏曲多由著名的小提琴家所創作,直到十九世紀後半,作曲家才開始主導小提琴協奏曲的發展。其中,布魯赫《第一號小提琴協奏曲》是十九世紀後半第一首由作曲家創作、並大獲成功的小提琴協奏曲,至今依舊活躍於音樂舞台。 事實上,布魯赫共創作三首小提琴協奏曲,但後兩部作品在今日幾乎已被遺忘。這三部作品各異其趣:前兩部作品著重於形式的創新,反映了小提琴協奏曲在十九世紀中後期的多元化發展;《第三號小提琴協奏曲》的形式傳統,卻有更豐富的音樂內容,這反映了小提琴協奏曲在十九世紀末不只是「小提琴作品」,更追求「樂團作品」的「豐碑性」訴求。 本論文即以布魯赫的三首小提琴協奏曲為研究對象,從不同角度呈現作曲家在這三部作品中的不同思考,並嘗試從十九世紀小提琴協奏曲發展的脈絡,進一步詮釋這三部作品的歷史定位。
  • Item
    貝多芬《第七號交響曲》之研究與指揮詮釋
    (2012) 江琳心
    本論文從貝多芬生平、耳疾所影響的個性與交響曲創作風格著手,再依《第七號交響曲》之創作背景與音樂特色以及分析樂曲曲式等方面進行研究,並經由不同指揮家之詮釋語法與筆者指揮樂團之實際狀況,來做指揮詮釋探討與比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