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

音樂學院成立於2007年8月,所屬系所、中心及專班有音樂學系、民族音樂研究所、表演藝術研究所、音樂數位典藏中心及流行音樂產業碩士專班,現任院長由音樂系楊艾琳教授擔任。

本學院之設立,主要為因應國家政策發展趨勢與學校轉型發展之整體規劃,以追求卓越、結合傳統並以創新思維,增進藝文專業服務素質為目標;出版《音樂研究》學術期刊,並此擴展校際以至國際間音樂研究之學術互動。

本學院音樂學系創系於1946年6月,設有完整學士、碩士與博士學位學程,分別就展演創作、學術研究、師資培育多元面向,培養音樂教育、演唱(奏)及創作人才;本學院民族音樂研究所創所於2002年8月,分有「研究與傳承組」及「多媒體應用」二組,持續致力於傳統音樂研究、表演傳承,及將音樂文獻、影音資料歸檔保存並予數位典藏;本學院表演藝術研究所創立於2005年8月,亦以音樂為主軸,就音樂劇場、行銷產業及鋼琴合作不同面向,培育劇場幕前表演與幕後藝術行政與管理之專業人才。

大學部修業年限為四年,碩士班修業年限為二至四年。學士班、碩士班及博士班畢業生,分別授予藝術學士、碩士及博士學位。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2 of 2
  • Item
    傳統、流變與再生—從文化涵化視角論東亞當代箏樂創作
    (2015) 葉娟礽; Yeh, Jiuan-Reng
    本篇論文研究主體為「東亞當代箏樂創作」,以中國作曲家徐曉林(1943-)、王建民(1956- )、臺灣作曲家潘皇龍(1945- )、李志純(1970- )、日本作曲家三木稔(Minoru Miki,1930- 2011)等五位專業作曲家的箏樂創作為研究範圍。他們秉持創新求變的使命,在不同的地域、時空背景下,建立起個人獨特的創作語言,為古箏器樂表現開創新的篇章,音樂風格與前期箏樂創作階段迥然不同。 本文從文化涵化的視角進行研究,依序探討傳統、流變、與再生三個縱向性的發展過程。在第二章「東亞箏樂的傳統形貌」中,聚焦探討尚未與西方音樂涵化前的箏樂形貌,包括尚存的箏藝流派、樂器型制與記譜,以期與涵化結果做鮮明對照。除此之外,延伸說明近現代創作的發展概要,辨清研究主題所處的歷史定位。 第三章「當代箏樂創作的涵化過程」,分別對五位作曲家所處的社會環境、接受的教育背景進行觀察,陳述與歸納個人的創作理念與手法,並實際分析箏樂作品。第四章「當代箏樂創作語法的擴充」,進一步對變化加以解釋,探討箏樂傳統與異文化之間,「橫向性」的融合程度和創作語法擴充的作法。 在第五章「現代箏樂記譜符號之建構」中,將箏樂演奏指法融入西歐器樂記譜法的分類概念中,以本文研究的五位作曲家箏曲作為分析與舉例,期望重整與建構適用的箏樂記譜符號,供未來創作者、演奏者與研究者參考與應用。
  • Item
    李志純箏樂作品研究
    (2013) 蘇渼雯; Su, Mei-Wen
    李志純是一位出身臺灣的作曲家,先在國內完成學士後,後至美國取得碩士與博士學位。在接觸國內外的視野當中,找到自己的音樂語言,其創作的作品多次在知名的國際作曲大賽中獲獎。 在1998年創作第一首箏樂獨奏作品《凝》,接著陸續創作出三首別具特色以箏為主的作品,包括融入東、西方特色的古箏協奏曲《點、線、面》;一個主動機串連的《箏途》;及以中樂西奏方式呈現的《滬尾階醫館》。本研究將針對這四首箏樂作品,以兩大方面:「樂曲的結構分析」及「音響與意象之間」,就其定弦、樂曲結構與作品賦予之意義等不同面向進行細部的分析與探討,從中瞭解李志純的作品創作特點與表現手法。 透過分析歸納,其四首箏樂作品之風格特徵包括對樂器構造及其演奏法有深刻的瞭解;透過中英文標題的對照,能夠進一步了解樂曲內涵;使用各種理性、感性元素呈現其東、西方音樂思想;利用五聲音階傳達民族情感;本土素材與現代語法的無縫接軌;以拍號不斷的變化,展現自由奔放不受拘束的音樂觀;克服「箏」在樂曲中移柱才能轉調的限制下,以多調定弦不移柱的情況下,表現不同音樂風格。 本研究藉由李志純各階段的音樂歷程及四首箏樂作品,從中剖析其創作風格與箏樂藝術性。希冀能夠提供相關音樂研究者參考,讓更多人了解李志純於箏樂領域的貢獻與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