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

音樂學院成立於2007年8月,所屬系所、中心及專班有音樂學系、民族音樂研究所、表演藝術研究所、音樂數位典藏中心及流行音樂產業碩士專班,現任院長由音樂系楊艾琳教授擔任。

本學院之設立,主要為因應國家政策發展趨勢與學校轉型發展之整體規劃,以追求卓越、結合傳統並以創新思維,增進藝文專業服務素質為目標;出版《音樂研究》學術期刊,並此擴展校際以至國際間音樂研究之學術互動。

本學院音樂學系創系於1946年6月,設有完整學士、碩士與博士學位學程,分別就展演創作、學術研究、師資培育多元面向,培養音樂教育、演唱(奏)及創作人才;本學院民族音樂研究所創所於2002年8月,分有「研究與傳承組」及「多媒體應用」二組,持續致力於傳統音樂研究、表演傳承,及將音樂文獻、影音資料歸檔保存並予數位典藏;本學院表演藝術研究所創立於2005年8月,亦以音樂為主軸,就音樂劇場、行銷產業及鋼琴合作不同面向,培育劇場幕前表演與幕後藝術行政與管理之專業人才。

大學部修業年限為四年,碩士班修業年限為二至四年。學士班、碩士班及博士班畢業生,分別授予藝術學士、碩士及博士學位。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2 of 2
  • Item
    李姆斯基.柯薩可夫交響組曲《天方夜譚》作品三十五之探究與指揮詮釋
    (2020) 方信淵; Fang, Hsin-Yuan
    《天方夜譚》(Scheherazade)創作於一八八八年,為李姆斯基‧柯薩可夫(Nikolay Andreyevich Rimsky-Korsakov, 1844-1908)最具代表性的管絃樂作品之一。其共分為四個樂章,以阿拉伯故事《一千零一夜》作為啟發而寫作完成,各樂章於首演時皆具有標題,分別為:「海與辛巴達的船」(The Sea and the Sinbad’s Ship)、「卡蘭達王子的故事」(Prince Kalender’s Narrative)、「年輕王子與公主」(The Young Prince and Princess)、「巴格達的慶典-海-船撞上有青銅騎士雕像的峭壁」(Festival at Baghdad-The Sea-The Ship Breaks against a Cliff Surmounted by a Bronze Horseman),而在首演後李姆斯基‧柯薩可夫便刪除了標題,希望聽眾以自己的想像力去完成對於樂曲畫面的勾勒。   本論文以作曲家背景與其音樂理論著作為出發點,將《天方夜譚》整首曲子作深入的探究,並且將其應用於實際排練與演出當中。透過排練與演出,整理出樂曲中所需注意的重點以及處理的依據。期許能為後續喜愛該作品以及計畫演出的後進有參考的依據。
  • Item
    莫里斯.拉威爾《天方夜譚作品41》之分析與演奏詮釋
    (2020) 毛玠文; Mao, Jie-wen
    1903年,作曲家拉威爾(Maurice Ravel, 1875-1937)在閱讀詩人克林索(Tristan Klingsor, 1874-1966)的詩篇《天方夜譚》後,著手聲樂曲的寫作。自幼對異國文化深感興趣的拉威爾,在萬國博覽會中接觸俄國色彩絢麗的交響樂、以及東方色彩的音階形式後,結合自身的豐富想像,完成了此作品。這是拉威爾第一首使用管弦樂當作伴奏的藝術歌曲,此作品被音樂學者認為是作曲家對林姆斯基.高沙科夫(Rimsky-Korsakov, 1844-1908)的交響樂作品《天方夜譚》(Scheherazade, 1888)的致敬,豐富多變的音樂也體現作曲家對東方文化的著迷與敬畏。 本論文總共有六個章節,第一章為緒論,說明研究動機,描述研究概要、文獻探討來源與方式;第二章介紹音樂家背景,闡述作曲家的生平、二十世紀初的歐洲時代背景。接著說明作曲家的音樂風格,將拉威爾的創作特色彙整為條列式重點,列舉譜例的說明、講述法文藝術歌曲的發展起源以及重要的詩派、《天方夜譚》的三首詩詞翻譯,並說明歌曲大意;第三章為分析樂曲結構,研究生使用樂團版本作為說明,由總譜的呈現,更清晰的將織度與音樂特色分析解釋;第四章為鋼琴合作之詮釋探討,研究生參考不同有聲資料的詮釋,結合自身看法統整出客觀的建議;第五章為不同錄音版本之比較;第六章為結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