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

音樂學院成立於2007年8月,所屬系所、中心及專班有音樂學系、民族音樂研究所、表演藝術研究所、音樂數位典藏中心及流行音樂產業碩士專班,現任院長由音樂系楊艾琳教授擔任。

本學院之設立,主要為因應國家政策發展趨勢與學校轉型發展之整體規劃,以追求卓越、結合傳統並以創新思維,增進藝文專業服務素質為目標;出版《音樂研究》學術期刊,並此擴展校際以至國際間音樂研究之學術互動。

本學院音樂學系創系於1946年6月,設有完整學士、碩士與博士學位學程,分別就展演創作、學術研究、師資培育多元面向,培養音樂教育、演唱(奏)及創作人才;本學院民族音樂研究所創所於2002年8月,分有「研究與傳承組」及「多媒體應用」二組,持續致力於傳統音樂研究、表演傳承,及將音樂文獻、影音資料歸檔保存並予數位典藏;本學院表演藝術研究所創立於2005年8月,亦以音樂為主軸,就音樂劇場、行銷產業及鋼琴合作不同面向,培育劇場幕前表演與幕後藝術行政與管理之專業人才。

大學部修業年限為四年,碩士班修業年限為二至四年。學士班、碩士班及博士班畢業生,分別授予藝術學士、碩士及博士學位。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4 of 4
  • Item
    蕭斯塔可維奇《為劇場樂團而作之組曲》管樂改編版和管弦樂版配器差異處以及指揮詮釋上之比較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音樂學院, 2017-11-??) 馮麗朱; Li-Chu FENG
    蕭斯塔可維奇(Dmitri Shostakovich, 1906-1975)作品《為劇場樂團而作之組曲》(Suite for Variety Stage Orchestra)在1999 年之前常被誤植為《第二號爵士組曲》(Jazz Suite No. 2),實際上為兩首截然不同的作品。本論文在一開始先探討此段歷史之緣由。而蕭斯塔可維奇這闕組曲有別於其一貫嚴肅作品之風格,通俗易懂廣為大眾所接受,因應管弦樂版演出之不易,約翰.迪.梅耶(Johan de Meij, 1953 生)所改編的管樂版效果非常接近原始之管弦樂版本,也是目前最常被演出的管樂版本。筆者除比較兩個版本在配器上之差異性外,並逐一樂章分析及探討如何詮釋管樂版本,期能達成蕭斯塔可維奇原著管弦樂版之精神。
  • Item
    蕭斯塔可維奇《第一號爵士組曲》及《第二號爵士組曲》之指揮研究
    (2010) 林唐禾; Lin Tang-ho
    蕭斯塔可維奇經歷了大整肅之後,其堅強的創作意志沒被擊倒,也不會因為全國輿論群起攻之而就此倒地不起,反而是越挫越勇,創作出更多不朽之作,而在他晚年時,也終究獲得平反。雖然這一切都是政府領導人個人喜愛問題,一切的指控均是莫須有,但蕭斯塔可維奇也沒有因此而喪志,反而了解到當局想要的是什麼,進而迎合他們的口味創作出令他們贊同的曲目。這在動不動就判刑坐牢或是留放邊疆的時代裡,不要有太多外顯的個人意志及想法似乎是最明智之舉,一切順從高層的領導方向,才能相安無事。 蕭斯塔可維奇令社會大眾較熟悉的作品以交響曲與弦樂四重奏為主,相較之下,《第一號爵士組曲》以及《第二號爵士組曲》較少人知道,因此大部分的書籍均是較多著墨在他的交響曲及弦樂四重奏上。筆者透過資料的搜集以及文獻的探討,找尋出關於《第一號爵士組曲》以及《第二號爵士組曲》的蛛絲馬跡。 在19世紀,美國興起一種前所未見之音樂風格,令發展已久的古典音樂注入一團活水,此全新之音樂風格被稱之為爵士樂(Jazz),而有許多作曲家深深被爵士樂這種充滿自由風格、特殊節奏型態以及前所未見的獨特音階所著迷,因此紛紛在自己的創作中融入了爵士樂,在美國最有名的例子即為作曲家蓋西文(George Gershwin, 1898-1937)。而在歐洲,有米堯(Darius Milhaud, 1892-1974)及亨德密特(Paul Hindemith, 1895-1963)等人也深受影響。 爵士樂在19世紀驚艷登場,此新興樂種對於古典音樂界來說影響很重大,當時代除了有現代音樂、微分音樂等等之外,帶著有點雅俗共賞的樂曲走向確實著迷了不少人,這也對現代的音樂中帶來了一股新的風潮。蕭斯塔可維奇的《第一號爵士組曲》與《第二號爵士組曲》雖然名為「爵士」,但是與同時代的真正爵士樂作品還是有些落差,而這兩組組曲所呈現的風貌,就是蕭斯塔可維奇他認為的爵士,雖然以現在的眼光來看,這些作品帶給人的感覺充其量只不過是較大眾化的輕音樂罷了,但是在當時較為保守的年代裡,有個有別於以前聽到的古典音樂作品問世,這對當時候的人們來說也是很新鮮的事情。
  • Item
    蕭斯塔可維奇《為劇場樂團而作之組曲》之指揮研究
    (2017) 馮麗朱; Feng, Li-Chu
    蕭斯塔可維奇(Dimitri. Shostakovich)主流作品以交響曲及弦樂四重奏 (String Quartet) 為主,《為劇場樂團而作之組曲》 (Suite for Variety Orchestra) 相較之下不僅文獻資料稀少,在蕭氏的作品中亦無編號,顯得此作品之特殊性。1999年之前亦常和蕭氏另一部作品《第二號爵士組曲》(Jazz Suite No. 2) 為世人所混淆。這闕組曲之各樂章擷取自蕭氏各電影及芭蕾組曲音樂,儼然是其嚴肅音樂另一面之縮影。 研究蕭氏《為劇場樂團而作之組曲》作品,其資料的稀少性也讓筆者擴展探索的觸角延伸至其電影音樂和芭蕾組曲。此過程也讓筆者了解創作的多面向對一個作曲家來說是何其重要的經驗,蕭氏如此特殊的際遇除了與當時的政治環境有關外,也基於他始終如一堅持的創作理念:可以轉個彎,但永不放棄之創作初衷。 蕭斯塔可維奇一生的音樂創作都和身處的政治環境有關,一切榮耀和打擊深切地影響蕭氏創作生涯。但在這艱苦的歷程中蕭氏不斷學習調整自己的定位,最終選擇了嚴肅音樂和電影音樂並行創作的路線;而其是蘇聯音樂家中唯一能兩者皆躍上世界舞台。 《為劇場樂團而作之組曲》之風格偏向輕音樂 (Light music),和俄國傳統的音樂以及西方古典樂有在風格上有相當的差距。八個樂章包含了三首華爾滋、兩首舞曲、一首波卡舞曲,以及兩首進行曲。新穎的風格也帶來的新風潮。 筆者首先由蕭氏的生平以及創作背景研究,再著手曲式分析,之後探討指揮詮釋,最後在結論部分綜合八個樂章做縱向的統整。 關鍵字:蕭斯塔可維奇、為劇場樂團而作之組曲、第二號爵士組曲
  • Item
    蕭斯塔可維奇《為劇場樂團而作之組曲》管樂改編版和管弦樂版配器差異處以及指揮詮釋上之比較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音樂學院, 2017-11-??) 馮麗朱; Li-Chu FENG
    蕭斯塔可維奇(Dmitri Shostakovich, 1906-1975)作品《為劇場樂團而作之組曲》(Suite for Variety Stage Orchestra)在1999 年之前常被誤植為《第二號爵士組曲》(Jazz Suite No. 2),實際上為兩首截然不同的作品。本論文在一開始先探討此段歷史之緣由。而蕭斯塔可維奇這闕組曲有別於其一貫嚴肅作品之風格,通俗易懂廣為大眾所接受,因應管弦樂版演出之不易,約翰.迪.梅耶(Johan de Meij, 1953 生)所改編的管樂版效果非常接近原始之管弦樂版本,也是目前最常被演出的管樂版本。筆者除比較兩個版本在配器上之差異性外,並逐一樂章分析及探討如何詮釋管樂版本,期能達成蕭斯塔可維奇原著管弦樂版之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