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

音樂學院成立於2007年8月,所屬系所、中心及專班有音樂學系、民族音樂研究所、表演藝術研究所、音樂數位典藏中心及流行音樂產業碩士專班,現任院長由音樂系楊艾琳教授擔任。

本學院之設立,主要為因應國家政策發展趨勢與學校轉型發展之整體規劃,以追求卓越、結合傳統並以創新思維,增進藝文專業服務素質為目標;出版《音樂研究》學術期刊,並此擴展校際以至國際間音樂研究之學術互動。

本學院音樂學系創系於1946年6月,設有完整學士、碩士與博士學位學程,分別就展演創作、學術研究、師資培育多元面向,培養音樂教育、演唱(奏)及創作人才;本學院民族音樂研究所創所於2002年8月,分有「研究與傳承組」及「多媒體應用」二組,持續致力於傳統音樂研究、表演傳承,及將音樂文獻、影音資料歸檔保存並予數位典藏;本學院表演藝術研究所創立於2005年8月,亦以音樂為主軸,就音樂劇場、行銷產業及鋼琴合作不同面向,培育劇場幕前表演與幕後藝術行政與管理之專業人才。

大學部修業年限為四年,碩士班修業年限為二至四年。學士班、碩士班及博士班畢業生,分別授予藝術學士、碩士及博士學位。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7 of 7
  • Item
    後疫情時代表演藝術消費動機探究—以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學生為例
    (2023) 李育儒; Li, Yu-Ju
    新冠疫情(COVID–19)肆虐全球,各大產業受其影響。而臺灣也於2020年開始百業蕭條,其中,仰賴實體活動,如表演藝術產業面臨停辦、延期等危機。隨著政策改變與人民對於疫情之態度,「共存」已是未來趨勢,但在病毒的影響下,表演藝術消費者對於實體活動的態度又是如何?是否有受到疫情的影響,而影響其消費模式與習慣?本研究將透過調查表演藝術重度消費者,於疫情後的表演藝術消費習慣,來探討影響新一代消費者之因素與動機有哪些。故本研究中,將以專家訪談、質性研究來瞭解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學生的消費動機,透過文獻回顧與深度訪談,以探討促成其表演藝術消費之因素與內涵。研究結果發現,學生觀眾對疫情的態度會影響其購票行為,然而政府的應對方針和社會大眾的開放態度,可減輕觀眾焦慮感。觀眾在線上觀賞時所獲得的感動和實體演出不同,但線上演出可以作為一種紀錄,讓未能參加實體演出的觀眾可以透過線上播放的方式認識該作品。因此,「線上化」應做為表演藝術實體演出的輔助工具,而非取代實體演出。此外,觀眾購買表演藝術節目的動機因素,會因其專業背景與非專業背景而略有不同。對於表演藝術相關科系的觀眾而言,製作品質、自我意念及同儕影響是主要的購買動機;而對非相關科系的觀眾而言,行銷宣傳、教育推廣、同儕影響和票價折扣是主要的購買動機。然而,對所有觀眾而言,好的作品質量才是最主要吸引他們進場消費的因素。最後,本研究呼籲表演藝術產業重視節目本身的品質,以吸引更多觀眾進場消費。希冀本研究結論與建議能提供給未來表演藝術團隊或表演藝術機構,於未來在節目宣傳、行銷企劃、經營策略布局可以參考。
  • Item
    觀察COVID-19對古典交響樂團演出形式影響,以國立臺灣交響樂團為例
    (2022) 羅元谷; Luo, Yuan Ku
    大編制的交響樂團在舞臺上,由近百位不同聲部專業的音樂家共同合作,在指揮的帶領下完成每一首作曲的詮釋。短短一句話可以看出交響樂團的體系,由許多不同樂器的演出者組成,核心價值是專業的音樂演出。在過去,交響樂團主要的演出形式多半為現場實體演出,並透過盛大的編制詮釋磅礡的作品;2020年2月臺灣表演藝術產業受到COVID-19的影響,2020、2021年兩年間遇到兩次因疫情影響的全國性表演場域封館,且一波一波的疫情讓社會意識對於密集的市內群聚更為謹慎,在這樣的大環境下,交響樂團所熟悉的大編制及實體演出這兩種模式都受到了巨大的挑戰,許多團隊被迫選擇將重心轉到線上發展。隨著疫情持續影響和演變,交響樂團暫時性的政策可能轉變成一種常態。在疫情下表演藝術的生態受到前所未有的危機,身為文化部公務機關的國立臺灣交響樂團此時肩負重責大任,包括其如何利用國家資源在這個艱難的時刻繼續維持臺灣的藝文推廣和教育。本研究以國立臺灣交響樂團為例,研究受到COVID-19疫情影響後其樂團演出形式的調整、線上化變成常態所帶來的利弊以及身為公務機關的樂團,在疫情期間所扮演的社會責任。
  • Item
    「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對劇場營運之影響探討—以臺中國家歌劇院為例
    (2021) 徐韶廷; HSU, Shao-Ting
    2020年「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的突發流行,肆虐了全世界並打破人類原有的安寧生活。在所有國家身陷於疫情期間的快速感染之下,也因此實施防疫的策略及應變方式,從停止一切社交活動、設置社交距離到封鎖國界及限制出入境等等的措施,不僅影響人們原有的生活型態,各行各業也遭受顯著的打擊。而其中,各國的藝文產業著實成為重度受災戶,被戲稱為「百業興後,百業衰前」的台灣藝文展演產業也隨著疫情的不減而產生驟變。台灣政府為避免群聚感染的風險,在疫情嚴重時期宣布所有藝文活動皆暫停舉辦及延期,著實讓所有藝文工作者及團隊、展演機構無法進行藝術文化的進行及推動,成為台灣藝文產業近年來最大的衝擊。為此,政府擬定因應的政策外,隸屬旗下的國家級展演場館該如何在此次困境中落實被賦予之扶植角色進而擬定相關的策略,而在後疫情時期,配合防疫政策開放演出的型態之下,表演藝術展現的方式是否就此被改變?本研究從國家級藝文場館角度分析,以臺中國家歌劇院在疫情期間作為研究對象,透過文獻探討及訪談討論在疫情前、中、後的營運模式與策略。從疫情發生前場館的定位及營運方式,了解該場館在地方區域的重要性和影響,再來以疫情期間所帶來的改革,迫使加速藝文數位轉型及新型表演型態的出現,後疫情時代在營運及藝術表現上該如何轉化?而身為國家級地方性藝文場館在執行公共任務及扶植文化的角色上其作用和成效為何?
  • Item
    探討COVID-19對表演藝術場館的影響─以新北市藝文中心及新莊文化藝術中心為例
    (2022) 王姿懿; Wang, Zi-Yi
    受到疫情的影響以現今的日常生活文化為例,食、衣、住、行、育、樂無一不受到衝擊, 更因為在疫情期間為了預防自身被傳染的機會增加,人們盡可能地避免隨心所欲的移動與外出活動,因為外出的任何一舉一動都有可能增加自己被病毒傳染的機會;舉例來說,值此期間臺灣民眾於外出時,進入公共場合與密閉室內環境之後便得配合相關防疫措施時刻緊戴口罩,同時完成入場實聯制登記等,以上所述已與我們原先習以為常的生活型態有著不同的改變,更直接影響人們外出的慾望,間接改變民眾的消費型態與選擇,對於社會、經濟更是走向了全面重組的情勢。雖然因為疫情的影響層面雖然非常廣泛,但是危機的背後就是轉機,雲端經濟、宅經濟等數位消費模式更趁勢崛起蓬勃發展,為了避免受到疫情的威脅,觀眾在觀演選擇有了改變,連帶表演藝術場館與團隊皆嘗試新的演出模式,例如採用線上直播演出等其他方式陸續出現,所以此時期對於臺灣表演藝術生態發展又何嘗不是現代版的文藝復興呢?本研究主要探討COVID-19對於表演藝術場館的衝擊與影響為何,並以新北市藝文中心及新莊文化藝術中心做為個案研究。在表演藝術場館面臨疫情之下於不同時期中所要因應的衝擊與直接的影響為何,以及採取何種緊急應變措施與解決方法,做為此研究的重點探討方向,論文架構包蘊,第一章緒論、第二章文獻探討、第三章研究方法與架構、第四章研究發現與結果、第五章研究建議,全文共計五章節。
  • Item
    臺灣新冠肺炎時期對民間表演藝術團隊經營之影響探討──以朱宗慶打擊樂團、故事工廠、阮劇團為例
    (2021) 陳宣伃; Chen, Hsuan-Yu
    2020年全球文化藝術事業遭遇史上最艱難的困境,因為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又稱新型冠狀病毒,簡稱武漢肺炎,英文全名Coronavirus Disease 2019 [COVID-19])的影響所致。這個全球史上最艱難的困境已被聯合國認定為二戰後最大的危機,而截至2021年7月18日止,全球已達189,846,156起確診病例,並造成4,093,042名患者死亡。臺灣受疫情影響期間依據國家衛生指揮中心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的管制措施大致可分為三大階段,首先第一階段(2020年3月起至5月止);其次是第二階段(2020年6月至2021年4月止);最後是第三階段(2021年5月起至今)。本研究針對民間演藝團體,意即民間表演藝術團隊深入探究其經營策略,運用文獻蒐集法以及深入訪談法,搜集疫情時期臺灣與重要國家表演藝術產業動態,進而理解疫情期間之大事紀。再透過訪談不同經營層面的團隊,深入探究臺灣民間表演藝術團隊於疫情時期的組織變化,歸納統整各表演藝術團隊於疫情期間採取相關應對之方案,與參與政府紓困補助之成效,同時暸解各團隊面對新消費模式是否產生演出型態的轉變。研究對象以臺灣品牌團隊(國際級團隊)朱宗慶打擊樂團;TAIWAN TOP演藝團隊(全國性團隊)故事工廠;縣市傑出團隊(地方性團隊)阮劇團為例。研究結論顯示,臺灣疫情期間民間表演藝術團隊:一、依循既有的管理程序維持生存能量,但領導者的領導能力,才是決定團隊的未來走向;二、參與政府紓困補助有實質幫助,但不同經營層面的團隊,對於政府的仰賴也不同;三、運用不同的數位工具展開多元的線上發展,持續強化品牌能量與發展在地原創IP。
  • Item
    全球疫情風暴下的臺灣流行音樂演唱會製作之危機處理
    (2021) 李明智; Lee, Ming-Chih
    超前部署,2020年台灣最為流行的名詞,在疫情風暴席捲全世界的當下,台灣流行音樂產業遭受到嚴重的打擊,表演幾乎全面性停擺,展演消費市場脆弱不堪一擊,在本次疫情影響下展露無遺。展演消費市場是極度會受到環境變化影響的產業,更是消費的末端,就其他的消費市場是相對的弱勢,最快受影響也最慢復甦,目前並沒有常態性的機制來救援此產業,在後防疫時期,該如何計劃未來、未雨綢繆,並做好風險控管,減少損失及災害,是當務之急。本研究將就三個構面:政策端、產製端、消費端針對因全球疫情而受影響取消或延期節目案例(如:「因為愛琴」演唱會、「民歌45」演唱會)的上下游廠商及消費者進行深度訪談,並加入研究者在產業工作三十年的經驗及參考文獻、次級資料等,探討在未來如何看見問題、解決問題、改善問題。在新媒體不斷的演化之下,如何開發新的財源,並企圖尋找出因應未來新型態的展演模式,以面對全世界共同的挑戰。
  • Item
    新冠肺炎對臺灣表演藝術團隊的影響探討—以果陀劇場、故事工廠為例
    (2020) 莊筑; Chuang, Chu
    2020年對全世界來說,是歷史巨變的一年,全球每個國家幾乎都深受新冠肺炎之影響。有關於人類在日常生活中的各個產業,都深受影響。而在人們日常生活中之外,不可或缺的娛樂業、旅遊業也同樣遭受巨大的影響。本研究所探討的是人類生活中的文化藝術產業—表演藝術,在疫情的重創下,臺灣新冠肺炎疾病管理中心宣布有關大型集會的相關規定,室內與室外活動限制人數與位置規定,以及文化部推出的第一次、第二次的紓困政策,表演藝術團隊真的能夠獲得實質的幫助嗎?在這樣的規定之下,表演藝術團隊又該如何生存?該讓實體演出取消或者延期、又或者舉行線上演出?本研究實際訪談兩個臺灣表演藝術團隊,就新冠肺炎對團隊之影響做探討,並深入研究政策對團隊的相對應協助、以及團隊未來經營型態之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