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

音樂學院成立於2007年8月,所屬系所、中心及專班有音樂學系、民族音樂研究所、表演藝術研究所、音樂數位典藏中心及流行音樂產業碩士專班,現任院長由音樂系楊艾琳教授擔任。

本學院之設立,主要為因應國家政策發展趨勢與學校轉型發展之整體規劃,以追求卓越、結合傳統並以創新思維,增進藝文專業服務素質為目標;出版《音樂研究》學術期刊,並此擴展校際以至國際間音樂研究之學術互動。

本學院音樂學系創系於1946年6月,設有完整學士、碩士與博士學位學程,分別就展演創作、學術研究、師資培育多元面向,培養音樂教育、演唱(奏)及創作人才;本學院民族音樂研究所創所於2002年8月,分有「研究與傳承組」及「多媒體應用」二組,持續致力於傳統音樂研究、表演傳承,及將音樂文獻、影音資料歸檔保存並予數位典藏;本學院表演藝術研究所創立於2005年8月,亦以音樂為主軸,就音樂劇場、行銷產業及鋼琴合作不同面向,培育劇場幕前表演與幕後藝術行政與管理之專業人才。

大學部修業年限為四年,碩士班修業年限為二至四年。學士班、碩士班及博士班畢業生,分別授予藝術學士、碩士及博士學位。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9 of 9
  • Item
    羅威爾‧利伯曼 《給長笛與管弦樂團之協奏曲作品三十九》之樂曲分析與詮釋
    (2024) 丁艤樂; Ting, Yi-Le
    羅威爾‧利伯曼 (Lowell Liebermann, 1961) 是一位活躍於美國當代樂壇的作曲家,承襲了傳統音樂的精髓,同時融合了新的創作手法,形成獨具特色的風格,他的作品以高度技巧、強烈的旋律性而聞名,深受大眾的喜愛。本文以利伯曼《給長笛和管弦樂團協奏曲作品三十九》作為研究,包含四個章節,第一章為緒論,詳細說明論文的研究動機以及探討的範圍;第二章淺談探究作曲家的生平和音樂風格,提供讀者更全面的理解作曲家的背景,第三章聚焦於樂曲分析及詮釋,第四章為結論,整合全篇論文,提出樂曲分析及詮釋上的重點精華。
  • Item
    温世賢學位音樂會樂曲解說「千變萬化的長笛音樂」
    (2024) 温世賢; Wen, Shih-Hsien
    本篇書面報告共有六首樂曲分析,而這六首曲子分別從巴洛克時期跨越到二十世紀音樂。隨著書面報告的完成,筆者理解到音樂的風格不是瞬間改變,而是逐漸轉換的過程。在音樂風格的理解以及掌握上能夠更加的得心應手,感謝這段學習過程中所遇到的師長、好友以及同學們的協助。也期盼讀者在閱讀本書面報告的同時,對各個時期的長笛音樂風格能夠更加的理解。
  • Item
    吳禎芸學位音樂會樂曲解說
    (2023) 吳禎芸; Wu, Jhen-Yun
    此次學位音樂會挑選的7首樂曲,分別為各個不同的時代、地區,舞曲風格在長笛曲目上運用的作品。筆者藉由探討各個作曲家的生平背景、作曲風格,加上對樂曲的分析,整理出作品的脈絡,期望在演奏詮釋中,能夠更加貼近作者想表達的音樂內涵。筆者藉由此音樂會,接觸各式不同風格的作品,期許能夠豐富自身音樂涵養、精進長笛演奏技巧,更體悟到作品的背景與詮釋演奏之間的密不可分的重要關聯。
  • Item
    戈登.雅各《給長笛和弦樂團協奏曲》之樂曲分析與演奏詮釋探討
    (2022) 朱麒頻; Chu, Chi-Pin
    戈登.雅各(Gordon Jacob, 1895-1984),是英國二十世紀的作曲家。他雖身處於不受調性規範、不受傳統框架限制的時代,然而雅各仍保留古典風格的創作手法,例如 : 他的音樂具有調性、作曲架構明確且富含優美的旋律。他將古典風格的音樂與新的音樂理念相互結合,擁有個人創作思維,創作出屬於自己風格的作品。本論文之目的為研究戈登‧雅各的《給長笛和弦樂團協奏曲》(Concerto for Flute and Strings),探討其生平以及創作風格,並進行樂曲分析以及提出詮釋建議。本文可分為五個章節,第一章為緒論,說明本論文之研究動機與研究範圍,並提出文獻探討作為參考的依據;第二章為作曲家戈登‧雅各的生平及創作風格,了解時代背景與其創作理念;第三章為樂曲分析,並理解戈登‧雅各的創作手法;第四章則是針對《給長笛和弦樂團協奏曲》(Concerto for Flute and Strings),其中節奏、旋律、力度、表情符號、術語、鋼琴合作等來進行四個樂章的演奏詮釋;第五章為結論。
  • Item
    若利維《給長笛與鋼琴的奏鳴曲》之樂曲分析與詮釋
    (2020) 劉有騏; Liu, Yu-Chi
    若利維以其喜愛的部落儀式及魔法故事作為創作樂曲的靈感,並認為音樂是種超越語言、種族的藝術表現形式。在其音樂創作思維上,與自然的本質及運行法則息息相關,亦試圖探索著音樂如何能夠以最直接的方式觸動人心。究竟在若利維音樂中,不論聽覺上或是譜面之視覺上,所呈現神秘且複雜之狀態所蘊含的核心,是否可嘗試藉由其喜愛之思想——萬物運行法則「陰陽」解構與詮釋?本文將藉上述之方法,以若利維《給長笛與鋼琴的奏鳴曲》為例進行探討。文章結構分為五個章節:第一章為緒論,將闡述筆者之研究動機與方法;第二章為作曲家,將介紹若立為之生平與其創作思維並簡介其核心作曲概念;第三章為樂曲分析,筆者將探討各樂章曲式與分別之核心概念,闡述運用在陰陽概念上的關係;第四章為樂曲詮釋,筆者將先以吹奏方法及身體運用,帶入探討其與陰陽之連結,依序詳述之;第五章為結論,將以若利維核心思想為軸心串連各章結構,加上與筆者自身的關係最後再收攏於本章欲揭示的主要概念。
  • Item
    巴赫b小調組曲作品1067之研究
    (2006) 胡玉薇; Yu-Wei Hu
    雖然在世之時並未以作曲家身份受到世人的賞識,巴赫(Johann Sebastian Bach, 1685-1750)的作品對後世影響相當深遠,其作品不僅數量龐大,更包含除歌劇之外各種音樂型態;雖然多數作品為應雇主要求、音樂會或教學等需求所做,然而在其內涵上仍精益求精,拓展音樂作品中對器樂的技巧要求、音樂的形式、深度以及品質等更加寬廣的層面。 本研究主題b小調組曲作品1067(Suite in b minor, BMV1067),為巴赫目前留存僅有的四首管弦樂組曲之第二首,亦為其大量作品中僅有之十二首以長笛為主奏樂器的作品之一,為長笛演奏曲目中相當重要之一環。 b小調組曲採用之曲式型態為法國宮廷舞曲組曲,由於此一曲式巴赫多數器樂作品中皆加以採用,並占其長笛作品之絕大部分,足見此一曲式值得深入研究探討。 本研究中,將b小調組曲之相關背景與內涵,分為巴赫的創作與時代背景、曲式分析以及詮釋分析等層面,於各章節加以討論。 第一章為作曲家生平簡介,整體性探究巴赫生平學習以及創作的各個時期,並著重於器樂曲以及管弦樂組曲的創作,加以研究b小調組曲於巴赫作品中之重要性。 第二章為作品背景,就組曲以及法國宮廷舞曲發展的背景及傳播方式,討論其曲式之時代重要性,並進一步研究b小調組曲之創作背景。 第三章為曲式分析,針對其中序曲及各種舞曲的背景、舞步以及特色等內涵,以及其組合而成之器樂組曲,作更加深入的分析與探討。 第四章則就演奏詮釋之層面,分為音樂表現詮釋、運舌以及裝飾音三大方面,加以討論巴洛克時代的風格與詮釋方式。
  • Item
    若利維《五首咒語》給長笛獨奏曲之曲式分析與演奏詮釋
    (2015) 陳盈璇; Chen, Ying-Hsuan
    若利維 (André Jolivet, 1905-1974)為法國二十世紀的作曲家。他認為音樂來自於生活的感受,必須是人性化的真摯情感。作品《五首咒語》創作於1936年,一共包含了五首標題,分別是〈迎接談判者並祈求和平的會談〉、〈祈求即將誕生一個男嬰〉、〈祈求農夫辛勤地耕種換來富饒的收穫〉、〈祈求人類宇宙世界的和平做溝通〉以及〈為領導者的葬禮祈求他靈魂的安息〉。曲中深刻的描繪人類對生活最單純的需求以及最原始的情感表現,以模仿北非原始部落的儀式為創作發想,將長笛聲音比擬為祈求者真誠的祈求聲。 本文一共有五個章節。第一章為緒論,說明了研究的動機以及研究方法;第二章為作曲家之概述,筆者分別討論作曲家生平以及其作品之分期;第三章為《五首咒語》之創作思想與背景,探討若利維之創作思想中的宇宙哲學思想以及《五首咒語》之創作背景;第四章為《五首咒語》之分析與詮釋,筆者分別討論了《五首咒語》中每一標題所代表的意義、樂曲的創作手法、曲式分析以及演奏詮釋等;第五章為本文之結論。
  • Item
    尾高尚忠《長笛協奏曲作品30》樂曲分析與演奏詮釋
    (2016) 羅婉瑜; LO, WAN-YU
    尾高尚忠(Hisatada Otaka)為二十世紀三零至四零年代,日本古典音樂界之重要指揮家兼作曲家,是傳遞歐洲音樂文化回國的推手。日本重要的作曲大賽尾高賞,即是為了紀念尾高對日本樂壇之貢獻而設立;尾高留學維也納之背景,使其音樂根基穩健紥實,其創作手法以西洋作曲技法為底,融入濃厚日本元素與現代音響,看似難以捉摸卻暗藏脈絡,作品中不難感受出尾高對於樂思細膩獨到的處理手法,與對祖國的音樂文化懷抱強大熱情與盼望。 《長笛協奏曲作品30》於1948年以小協奏曲編制發表,歷經三年改編與擴充成為協奏曲版本;長笛獨奏部分由獨奏家吉田雅夫(Masao Yoshida)協助,將原曲旋律加入現代長笛演奏技巧後臻於完備;作品中大量五音音階、泛全音體系、印象樂派之和聲配置,使得音樂如風景幻化,高潮迭起。 本研究由三大方向入手,探究作曲家背景與創作之相關資料、運用和聲思維剖析樂曲架構、思考詮釋再比對名家之演奏,逐項深入理解此曲;本論文共有四個章節,第一章緒論,說明研究動機、目的、範圍及方法,第二章為作曲者相關資料,包含生平與音樂風格、創作背景、尾高對樂壇之影響力,第三章為樂曲分析與詮釋、名家錄音之版本比較,最終為結語,為筆者對此研究之反思與看法。
  • Item
    從音樂傳播的角度看民族音樂元素於器樂曲的運用—以鍾耀光《胡旋舞—給長笛和國樂團》為例
    (2018) 張文璇; Zhang, Wen-Xuan
    本論文選取鍾耀光的作品《胡旋舞—給長笛和國樂團》作為研究主題,從音樂傳播的角度進行分析並探討民族音樂元素的運用。本文將以音樂傳播為出發點,分析「胡旋舞」之歷史,從作曲家的生平以及其作品特色分析《胡旋舞—給長笛和國樂團》樂曲的創作動機和樂曲分析,再結合樂曲中的舞蹈元素進行探討,最後總結樂曲《胡旋舞》中舞蹈元素的運用。希望藉由音樂傳播對舞蹈和樂曲之間進行不同層面的分析,探討民族音樂元素在現代化傳播中的多元運用,以此對「胡旋舞」舞蹈元素的保存有著更好的紀錄,並為《胡旋舞》樂曲的演奏者提供不同的詮釋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