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

音樂學院成立於2007年8月,所屬系所、中心及專班有音樂學系、民族音樂研究所、表演藝術研究所、音樂數位典藏中心及流行音樂產業碩士專班,現任院長由音樂系楊艾琳教授擔任。

本學院之設立,主要為因應國家政策發展趨勢與學校轉型發展之整體規劃,以追求卓越、結合傳統並以創新思維,增進藝文專業服務素質為目標;出版《音樂研究》學術期刊,並此擴展校際以至國際間音樂研究之學術互動。

本學院音樂學系創系於1946年6月,設有完整學士、碩士與博士學位學程,分別就展演創作、學術研究、師資培育多元面向,培養音樂教育、演唱(奏)及創作人才;本學院民族音樂研究所創所於2002年8月,分有「研究與傳承組」及「多媒體應用」二組,持續致力於傳統音樂研究、表演傳承,及將音樂文獻、影音資料歸檔保存並予數位典藏;本學院表演藝術研究所創立於2005年8月,亦以音樂為主軸,就音樂劇場、行銷產業及鋼琴合作不同面向,培育劇場幕前表演與幕後藝術行政與管理之專業人才。

大學部修業年限為四年,碩士班修業年限為二至四年。學士班、碩士班及博士班畢業生,分別授予藝術學士、碩士及博士學位。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6 of 6
  • Item
    舒緩放鬆之流行音樂作品創作詮釋與分析-《想念。泊》創作專輯為例
    (2022) 溫榮兒; Wen, Jung-Erh
    研究已發現長期處於高壓下的身心靈易出現異常,排山倒海而來的精神壓力可能來自學業、職場、經濟、感情或家庭等。引起焦慮與恐慌的原因之一是缺乏腦血清素與多巴胺,除就醫使用藥物救急補充來緩解症狀外,亦可聆聽合宜的音樂刺激身體分泌腦血清素與多巴胺來達到舒緩放鬆情緒的功能。而大眾所喜愛並大量使用的音樂作品內容為何是本研究欲找尋的答案。筆者在2021年末,完成《想念,泊》之舒緩放鬆音樂專輯,過程中,適合的製譜軟體對於創作是重要的,除製作時輸出成可供人賞析的數位音樂外,曲譜部分亦可公開與他人分享。本篇詮釋報告分為文獻探討、《想念。泊》專輯作品及專輯音樂創作解析三大部分,其中文獻探討中研究免費網路平台點閱率最高的舒緩放鬆音樂,並分析聆聽舒緩放鬆音樂的好處與音樂特色;《想念。泊》專輯作品部分說明筆者自身所創作之舒緩放鬆之流行音樂的創作靈感理念、創作過程、和弦用音與節奏技巧;專輯音樂創作解析部分再針對專輯中的各首曲目,進行音樂製作相關資料之統整與創作分析,並得出研究結論。
  • Item
    凱爾特風格跨界流行音樂詮釋與分析-以《風與樹的對話》創作專輯為例
    (2021) 林凱強; Lin, Kai-Chiang
    跨界在現代流行音樂已是當代重要的創作手法,凱爾特風格跨界流行音樂亦在現今跨界音樂佔有一席之地。本研究以傳統凱爾特民謠及舞曲為根基,進行數位音樂專輯《風與樹的對話》創作,包含六首歌曲並舉辦音樂發表會,類型涵蓋配樂、中國風、電子舞曲三種風格;其中,兩首配樂的風格包含印度風多利亞民謠風格、戰爭史詩風格;兩首中國風樂曲包括 4/4 拍凱爾特民謠風格、華爾滋凱爾特民謠風格;兩首電子舞曲包括波卡浩室電音舞曲、利爾鼓打貝斯電音舞曲。本研究成果如下: 一、爬梳凱爾特音樂跨界文獻與脈絡、相關之創作與詮釋。 二、本研究之作品成果顯示凱爾特傳統音樂風格可以自由跨界到流行音 樂,以呈現不同且多樣貌的新跨界音樂風格,並指出凱爾特音樂素材是可以自由拆解運用、融合至流行音樂。 三、數位音樂編曲製作方式,使本研究作品在製作上更快、更有效率,並更富有想像力,藉由對凱爾特音樂和流行音樂的樂理理解,更多的實驗音樂融合可以本研究之方式進行,得到最佳凱爾特風格跨界流行音樂風格,尤其是愛爾蘭風笛具有極其特別的音色及裝飾音,對建立凱爾特風格有非常顯著的影響。 本研究為華語流行音樂進行完整的凱爾特風格跨界流行音樂文獻及製作流程詮釋之彙整,成果具有深度與廣度,有助於推廣凱爾特音樂,增加在台灣的凱爾特音樂樂迷人口,並提供能得到最佳凱爾特風格的數位編曲製作方案,此為本研究之貢獻。此外,本研究之音樂成果發表會,特別邀請到來自台灣愛爾蘭音樂推廣中心、專門研究凱爾特音樂的演奏家,吹奏錫口笛詮釋創作專輯、設計適合的裝飾音,並在製作中得到實際回饋而調整曲子,使歌曲更加生動,增加可聽性及真實演奏的味道。
  • Item
    全球疫情風暴下的臺灣流行音樂演唱會製作之危機處理
    (2021) 李明智; Lee, Ming-Chih
    超前部署,2020年台灣最為流行的名詞,在疫情風暴席捲全世界的當下,台灣流行音樂產業遭受到嚴重的打擊,表演幾乎全面性停擺,展演消費市場脆弱不堪一擊,在本次疫情影響下展露無遺。展演消費市場是極度會受到環境變化影響的產業,更是消費的末端,就其他的消費市場是相對的弱勢,最快受影響也最慢復甦,目前並沒有常態性的機制來救援此產業,在後防疫時期,該如何計劃未來、未雨綢繆,並做好風險控管,減少損失及災害,是當務之急。本研究將就三個構面:政策端、產製端、消費端針對因全球疫情而受影響取消或延期節目案例(如:「因為愛琴」演唱會、「民歌45」演唱會)的上下游廠商及消費者進行深度訪談,並加入研究者在產業工作三十年的經驗及參考文獻、次級資料等,探討在未來如何看見問題、解決問題、改善問題。在新媒體不斷的演化之下,如何開發新的財源,並企圖尋找出因應未來新型態的展演模式,以面對全世界共同的挑戰。
  • Item
    論音樂錄影帶形式於網際網路時代對閱聽人喜好程度影響之探索性研究
    (2021) 陳又暐; Chen, Yu-Wei
    音樂錄影帶(Music Video簡稱MV)已成為今日音樂產業中行銷非常重要的工具,無論是主流唱片公司亦或者是獨立音樂圈,在製作音樂作品時絕大部分都會對製作音樂錄影帶多所著墨。 觀察台灣音樂錄影帶的內容,因為早期主流音樂作品敘情曲占了極高的比例,為了襯托抒情氛圍,故大多採用敘事的方式作為主要呈現之內容,而此一手法也造就了台灣的一般聽眾之觀影習慣。 隨著時間,不同的音樂類型逐漸蓬勃,除了國內產業參與者自身的改變,衛星電視、網際網路普及、影音平台的崛起也逐漸將國外的音樂類型與音樂錄影帶引進國內,近年來以韓國製作的音樂錄影帶尤其突出,其絢麗的畫面、花俏的運鏡,配上舞蹈動作,時常在網路上成為被聽眾大量轉傳分享的標的。 本研究聚焦於此現象,以同一首歌製作三個不同版本的音樂錄影帶,做為對照實驗,希望能夠從觀看者的訪談以及網路影音平台後台資訊所提供的實際數據,探究音樂錄影帶之視覺呈現、影音契合度與最終觀看次數之關聯性。 結果顯示,音樂錄影帶確有傾向視覺主導的趨勢,但影音契合度的高低並不直接影響音樂錄影帶的觀看人數。本研究發現其他影響因素如音樂本身被大眾接受的程度、上傳時間的先後順序以及在影音平台上滯留的時間等皆與觀看人數呈正相關,並非高成本的作品才能得到好的反饋。
  • Item
    循環影像式之音樂錄影帶與音樂的互文性之探討—以呂尚霖的專輯《都會笑話輯》為例
    (2020) 呂尚霖; Michael Lu
    音樂錄影帶是流行音樂產業推銷其音樂產品的其中一種重要管道,透過與歌曲同時播送的影像,企求能夠觸及更多閱聽人,吸引其注意力,並獲得更好的銷售成績。 許多音樂錄影帶的內容,是來自歌詞與音樂構成的意境與內容進一步發想、改編而成的故事,並隨著歌曲播放一面開展。這一種參考創作關係而產生的結果,類似於原著小說與依其改編而成的電影或電視劇,可以被視為一種互文性(Intertextuality)的展現。 2010年代末期,開始出現音樂作品之音樂錄影帶,是以不斷循環播放的簡短影像,亦即是循環影像(Video Loop)為基礎素材。相較於過往具有明顯敘事性的音樂錄影帶,以循環影像作為音樂錄影帶,並無法跟隨著音樂意境與歌詞的變化去回應,只能持續播放著相同的內容。 有鑑於此,本論文盼以個人之專輯《都會笑話輯》中,以循環影像性質製作的音樂錄影帶作為對象,藉由分析傳統與循環錄像形式的音樂錄影帶的特性,探討在這樣不具備與音樂一同發展的故事性的音樂錄影帶,是否仍然與歌曲具有互文性之關係,該以何種觀點來認識此一現象。
  • Item
    古典音樂與流行音樂之配器發展與應用
    (2020) 陳沛穎; Chen, Pei-Ying
    本研究旨在探討古典音樂與流行音樂配器之發展脈絡與應用,採取文獻研究法。筆者蒐集音樂音響學於各時期的發展脈絡、配器的定義、音樂創作的前景、中景與背景等三面向之文獻作為研究初步設計依據。經由文獻蒐整,梳理文藝復興時期至20世紀管弦樂團以及19至20世紀流行樂團編制的形成與發展脈絡,並以各時期之作品作為佐證。完成統整分析後,筆者分別藉由蓋希文(George Gershwin, 1898-1937)的《藍色狂想曲》(Rhapsody in Blue, 1924)得知古典音樂中的流行元素;英國普洛柯哈倫(Procol Harum)樂團的《蒼白的淺影》(A Whiter Shade of Pale, 1967)了解流行音樂中的古典元素。在分析二曲後筆者認為,古典音樂與流行音樂創作在和聲與配器之間的語法轉換上必然會受到不同時代背景及歷史脈絡傳承的影響,而產生對於聲響美學的不同想法,但二者之間的交互影響卻也是不容忽視。最後,根據研究結論提出建議,提供未來相關研究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