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

音樂學院成立於2007年8月,所屬系所、中心及專班有音樂學系、民族音樂研究所、表演藝術研究所、音樂數位典藏中心及流行音樂產業碩士專班,現任院長由音樂系楊艾琳教授擔任。

本學院之設立,主要為因應國家政策發展趨勢與學校轉型發展之整體規劃,以追求卓越、結合傳統並以創新思維,增進藝文專業服務素質為目標;出版《音樂研究》學術期刊,並此擴展校際以至國際間音樂研究之學術互動。

本學院音樂學系創系於1946年6月,設有完整學士、碩士與博士學位學程,分別就展演創作、學術研究、師資培育多元面向,培養音樂教育、演唱(奏)及創作人才;本學院民族音樂研究所創所於2002年8月,分有「研究與傳承組」及「多媒體應用」二組,持續致力於傳統音樂研究、表演傳承,及將音樂文獻、影音資料歸檔保存並予數位典藏;本學院表演藝術研究所創立於2005年8月,亦以音樂為主軸,就音樂劇場、行銷產業及鋼琴合作不同面向,培育劇場幕前表演與幕後藝術行政與管理之專業人才。

大學部修業年限為四年,碩士班修業年限為二至四年。學士班、碩士班及博士班畢業生,分別授予藝術學士、碩士及博士學位。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3 of 3
  • Item
    馬克.海斯《安魂彌撒曲》之指揮詮釋
    (2023) 楊磊; Yang, Lei
    美國基督徒音樂家馬克・海斯(Mark Hayes,1953-)國際知名的作曲家、指揮家和音樂會鋼琴家。馬克・海斯《安魂曲》(Requim)共有六個樂章,分別是第一樂章《安息經》(Requiem Aeternam)、第二樂章《垂憐經》(Kyrie)、第三樂章《末日經》(Dies Irae)、第四樂章《聖哉經》(Sanctus)、第五樂章《羔羊經》(Agnus Dei)、第六樂章《永恆之光》(Lux Aeterna)並以拉丁文、英文兩種語文互相對應,分別出現在其《安魂曲》當中。編制為混聲合唱、男中音獨唱、管弦樂團或室內樂版本。本論文一共分為五章,第一章的緒論說明研究動機與目的和研究的範圍與方法、第二章介紹作曲家生平與創作、第三章則以指揮詮釋與樂曲分析,介紹作曲家如何呈現音樂場景的變換與不同語文的設計編排、第四樂章藉由音樂會的排練與展演,以音樂會之前的準備與音樂會之後的檢討來做分析與討論,最後第五章總結,研究者以探究馬克・海斯《安魂曲》(Requim)的心得來做分享。期盼能將2019年8月23日在台北基督教懷恩堂首演的馬克・海斯《安魂曲》(Requim)音樂會與研究者的指揮詮釋論文,在日後的聖樂服事上,不論是態度與技術上都能更加精進。更希望能藉由論述中的分享,與國內的合唱愛樂者有更多的音樂交流與學術探討。
  • Item
    艾爾徹《安魂曲》之指揮詮釋研究
    (2020) 康基祐; Kang, Ji-You
    馬爾科姆・艾爾徹( Malcolm Archer, b. 1952 ) 為英國當代作曲家,艾爾徹的《安魂曲》( Requiem ) 是根據佛瑞( Gabriel Urbain Faure, 1845-1924 ) 的《安 魂曲》為藍圖,並於一九九二年完成創作。艾爾徹的《安魂曲》編制為女高音 獨唱、男中音獨唱、混聲合唱,並搭配管風琴伴奏;全曲包含七個樂章:《進 堂曲與垂憐曲》( Introit and Kyrie )、《奉獻曲》( Offertory )、《歡呼歌》 ( Sanctus )、《慈悲耶穌》( Pie Jesu )、《羔羊讚》( Agnus Dei )、《上 主,求祢拯救》( Libera Me, Domine )和《進入天國》( In Paradisum )。 本論文透過作曲家生平的探究及樂曲創作背景,分析曲中各樂章之組成架構,並藉由實際排練與指揮展演整部作品,盼能對艾爾徹的《安魂曲》做更全面性且深入地暸解。依據研究者初步觀察,國內目前還沒有此作品的展演紀錄,期許透過本作品之探討與研究,可以和國內的指揮者分享交流,並為國內的指揮學習和合唱音樂推廣盡一份心力。
  • Item
    佛瑞一八九三年版《安魂曲》之探究與音樂分析
    (2008) 馬韻珊; Yunn-Shan Ma
    佛瑞 (Gabriel Fauré, 1845-1924) 為十九世紀末與二十世紀初的法國作曲家,在普遍追求革新、傳統較被漠視之時代,奠定執著於法國一脈之優雅、富於詩意之音樂風格,其音樂創作之傑出表現,更讓世人稱道。佛瑞最著名之宗教作品莫過於風格簡潔寧靜、感動人心之《安魂曲》,誠如作曲家曾自述「別人評論我的安魂曲並未表現出對死亡的恐懼,甚至稱之為死亡的搖籃曲。」 《安魂曲》之創作,自佛瑞於一八八七年著手擬稿、完成、增刪改編至出版社於一九○一年發行總譜,一共經歷了約十四年之久。本論文依據音樂學者之考究例證將《安魂曲》之創作歷程分為三個版本,分別是:一八八八年版、一八九三年版、一九○一年版。現今部分學者對於哈美爾出版社於一九○一年發行之《安魂曲》樂譜是否真實出自佛瑞之手存疑,本論文經研究推論並證明一八九三年版《安魂曲》之原創價值,並介紹、比較及評論由合唱學者魯特 (John Rutter) 及現被尊為佛瑞權威之法國音樂學家奈克圖 (Jean-Michel Nectoux) 所校編之兩份一八九三年版佛瑞《安魂曲》樂譜。 本論文共分為五章。第一章序論探討研究動機及研究範圍。第二章為佛瑞《安魂曲》之背景探究,介紹佛瑞生平、佛瑞之音樂風格與特色,及《安魂曲》的創作背景及三階段進程。第三章為一八九三年版《安魂曲》探究,除推論證明一八九三年版較富原創性之外,並討論兩位不同學者所校編之一八九三年版總譜。第四章為《安魂曲》之創作手法分析,依照禮儀經文原意、曲式、配器、人聲聲部組合、音樂與歌詞的配置關係、特殊和聲進行以及研究者對於音樂的詮釋觀感,為各樂章之分析重點,最後並進行七樂章之綜合比較。第五章為本論文之結論。論文附錄則以表格條列比較兩份學者校編樂譜之細部差異。 研究者期待藉由本論文之背景探究及音樂分析,可提供國內指揮者對於佛瑞《安魂曲》有全面性且較深入的認識,並於演出時有一較具原創價值之版本可供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