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

音樂學院成立於2007年8月,所屬系所、中心及專班有音樂學系、民族音樂研究所、表演藝術研究所、音樂數位典藏中心及流行音樂產業碩士專班,現任院長由音樂系楊艾琳教授擔任。

本學院之設立,主要為因應國家政策發展趨勢與學校轉型發展之整體規劃,以追求卓越、結合傳統並以創新思維,增進藝文專業服務素質為目標;出版《音樂研究》學術期刊,並此擴展校際以至國際間音樂研究之學術互動。

本學院音樂學系創系於1946年6月,設有完整學士、碩士與博士學位學程,分別就展演創作、學術研究、師資培育多元面向,培養音樂教育、演唱(奏)及創作人才;本學院民族音樂研究所創所於2002年8月,分有「研究與傳承組」及「多媒體應用」二組,持續致力於傳統音樂研究、表演傳承,及將音樂文獻、影音資料歸檔保存並予數位典藏;本學院表演藝術研究所創立於2005年8月,亦以音樂為主軸,就音樂劇場、行銷產業及鋼琴合作不同面向,培育劇場幕前表演與幕後藝術行政與管理之專業人才。

大學部修業年限為四年,碩士班修業年限為二至四年。學士班、碩士班及博士班畢業生,分別授予藝術學士、碩士及博士學位。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5 of 5
  • Item
    德布西藝術歌曲《優雅慶典I、II》之樂曲分析與演奏詮釋
    (2022) 陳冠諭; Chen, Guan-Yu
    克勞德‧德布西(Claude Debussy, 1862-1918)為法國最為人知的作曲家之一,其生活的十九世紀末,由於整體社會環境的繁榮,進而促使了藝文活動盛行。在與文人雅士們的交流之下,激發了他內容豐富且具高藝術性的創作。其聲樂作品《優雅慶典》(Fêtes Galantes I& II, 1891-1904)分為兩集,並且各有三首曲子,第一集創作於1891年,第二集則創作於1904年,雖然分別相隔十餘年的時間,但在選擇詩詞的意境以及動機的使用上,亦巧妙地將兩集作為一套完整的曲目。 本書面報告總共有四章,第一章為緒論,共有兩節,分別說明研究之動機與目的以及方法與架構;第二章為文獻探討,第一節為十九世紀法國藝術歌曲發展概述,第二節探討德布西生平,第三節為德布西藝術歌曲之創作特色,第四節為象徵主義之概述;第五節為詩人魏崙之生平與重要作品;第三章為《優雅慶典》之樂曲詮釋與分析,共六節,分別為其六首歌曲:〈悄悄地〉(En Sourdine)、〈木偶戲〉(Fantoches)、〈月光〉(Clair de Lune)、〈天真的少女〉(Les ingénus)、〈牧神〉(Le Faune)、〈感傷的對白〉(Colloque sentimental),各曲先討論詞義以及音韻之間的關係,再研究樂曲架構以及鋼琴和聲樂之間的合作與詮釋;第四章為結語,綜合上述全文以筆者觀點做出總結。
  • Item
    斯克里亞賓《第二號、第四號、第八號鋼琴奏鳴曲》之風格及詮釋探討
    (2010) 侯天玉; Tien-Yu, HOU
    亞歷山大‧尼可拉耶維奇‧斯克里亞賓(Alexander Nikolayevich Scriabin, 1872-1915)誕生於1872年這個兩個世紀更迭劇變的交替時期,其作品也如同時代的轉變,不停改變風格及探索全新未知的音響可能性。本文依照學者舒勒冊(Boris de Schloezer, 1881-1969)所著《藝術家與神祕主義》(Scriabin: Artist and Mystic)將斯克里亞賓音樂依照風格分為早期(1872-1902)、中期(1902-1908)、晚期(1908-1915) , 以這三個時期劃分為基礎就早期《第二號鋼琴奏鳴曲,作品十九》(Piano Sonata No. 2 in G-sharp Minor, Op. 19, 1892-97)、中期首次使用自創「神祕和絃」(Mystic Chord)的《第四號鋼琴奏鳴曲,作品三十》(Piano Sonata No. 4 in F-sharp Major, Op. 30, 1903) 及晚期邁入無調性,使用「基礎音響」(matrix sonority)作曲手法的《第八號鋼琴奏鳴曲,作品六十六》(Piano Sonata No. 8, Op. 66, 1912-13) 來探討斯克里亞賓各時期音樂風格的特色。 本文以第二號、第四號、第八號奏鳴曲為例,透過本文之探討可發現斯克里亞賓早、中、晚三個時期看似風格迥異之創作風格卻是有脈絡可循。第二章為斯克里亞賓音樂風格之養成,包括音樂上的、思想上、宗教、文學等面向的影響皆反映在作曲家不同時期之風格改變,以中期 1903年《第四號鋼琴奏鳴曲》為風格轉變的分水嶺,斯克里亞賓首次使用自創之「神秘和絃」展開全新音響色彩的探索之旅。中期思想上的轉變包括來自印度通神論(Theosophy)、俄國象徵主義(Symbolism)文學、尼采(Friedrich Willhelm Nietzche, 1844-1900)哲學等影響,作品中充滿了感官性象徵術語和詩文,在音樂中追尋各種色彩光芒、人神合一的狂喜高潮,富有神祕色彩。晚期從《普羅米修斯》(Prométhée, Op. 60, 1908-10)開始,斯克里亞賓受華格納(R. Wagner, 1813-83)「綜合藝術論」(Gesamtkunstwerk)的影響及其「共感覺」(Synesthesia)經驗,結合了管弦樂團、合唱團、戲劇、投射顏色的風琴等配置,作品展現豐富的聲光效果,其多媒體舞台藝術的概念可謂開時代之先河。第三章討論斯克里亞賓各時期音樂創作手法上的演變,透過和聲、調性、音樂結構和旋律的構成等分析,可看到作曲家早、中、晚三個時期看似風格迥異之創作風格卻是有脈絡可循。其早期音樂風格受蕭邦(Frederick Chopin, 1810-49)影響,作品中充滿浪漫派色彩,無論在曲種選擇、旋律、結構、和弦使用、重視主屬關係的功能和聲等;中期顯示欲擺脫傳統調性和聲,追求新聲響的各種嘗試,包括使用自創「神祕和絃」、「斯克里亞賓六度」(Scriabin Sixth)、「半音手法」(Chromaticism)和各種變化和絃等,可看到作曲家在傳統調性和擺脫傳統追求新聲響之間拉鋸,試圖在音樂中追求光芒和新聲響;晚期則是齊思想和音樂理念之大成,音樂作曲上使用由中期「神祕和絃」等複和絃堆疊出的新聲響延伸並複雜化的「基礎音響」作曲技法,所有的和絃、旋律皆由此和絃衍生並圍繞著它,調性上完全擺脫了傳統的枷鎖。第四、第五、第六章針對《第二號鋼琴奏鳴曲》、《第四號鋼琴奏鳴曲》、《第八號鋼琴奏鳴曲》作創作背景與特色、曲式分析等探討。第七章為詮釋,以指法、多層次音樂織度之處理、複節奏(polyrhythm)、踏板之處理、及作曲家特殊術語之詮釋等作綜合討論。
  • Item
    克勞德・德布西兩套鋼琴組曲比較性研究—《貝加摩》組曲、《為鋼琴的》組曲
    (2016) 許芮于; Shiu, Ruei-Yu
    十九世紀末、1871 年普法戰爭法國戰敗後,音樂界興起一股振興法國文化的 風潮。由於法國音樂在十九世紀中以來,國內中產階級增多,喜愛好聽易懂的音 樂與表演藝術,因此音樂發展並沒有太突出的表現,除了討好聆賞者的音樂以外, 主要是日耳曼地區輸入音樂。音樂界藉著普法戰爭的戰敗,試圖在音樂上突破重 圍。 德布西(Claude Debussy, 1865-1918)跳脫傳統的創作手法,有別於當時法國由學院派「溫和的浪漫」風格、「法蘭克幫」(bande de Franck)的國際風格,以及德國的後浪漫派音樂,震撼了當時的音樂界,尋找出音樂中新的聲音模式。然而,這樣的創新,被拿來與當時的「印象主義」(impressionism)畫派類比,貼上在當時帶有貶義的標籤。即使過了這麼多年,德布西的音樂經常被演奏、分析與討論,但大多注重在技巧方面。而對於德布西的音樂,與「印象派」這樣的標籤,究竟 兩者之間有著些什麼樣的關係,則時常以幾句似是而非的言語帶過,進而影響聆 聽、演奏時的認知,產生許多誤解。 本篇論文先探討作曲家所處的時空環境,透過相關文獻的參考,試圖將應該 具有的背景認知,以重點的方式呈現。樂曲上比較德布西早期的作品《貝加摩》 組曲(Suite Bergamasque, 1890-1905)、與成熟時期的《為鋼琴的》組曲(Pour le piano,1901)。兩首作品在標題或背景上,與巴洛克時期有著明顯的關聯,筆者也嘗試透過分析比較的方式,將這一部分凸顯出來。透過前面的背景論述與分析作為根基,反應在詮釋樂曲上,呈現出各曲應該注意的演奏面向。
  • Item
    德布西音樂的「新藝術」特質:以慕夏作品為例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音樂學院, 2012-05-??) 謝斐紋; Fei-wen Shieh
    捷克藝術家慕夏(Alphonse Mucha, 1860-1939)常被譽為「新藝術」(ArtNouveau)的代言人,其作品風格有著多元的身影,從植基法國的「洛可可」(Rococo)與「象徵主義」(Symbolism)、「異國風情」(Exoticism)的「阿拉伯風」(Arabesques)與「日本風」(Japonisme)、再到充滿捷克斯拉夫精神的「波希米亞風」( Bohemian Style ), 甚而與信仰關連的「神秘主義」(Mysticism),這些風格特質共構出屬於慕夏的「新藝術」。然而,這些藝術風格對音樂人而言並不陌生,似與法國作曲家德布西(Claude Debussy, 1862-1918)的音樂風格特質相關,這應是大環境的藝術氛圍影響了視覺藝術與音樂之故。本文將以「新藝術」藝術家慕夏之作品為例,討論其與德布西風格特質的平行性,藉此探討世紀交替時,德布西音樂風格中的「新藝術」特質。
  • Item
    德布西音樂的「新藝術」特質:以慕夏作品為例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音樂學院, 2012-05-??) 謝斐紋; Fei-wen Shieh
    捷克藝術家慕夏(Alphonse Mucha, 1860-1939)常被譽為「新藝術」(ArtNouveau)的代言人,其作品風格有著多元的身影,從植基法國的「洛可可」(Rococo)與「象徵主義」(Symbolism)、「異國風情」(Exoticism)的「阿拉伯風」(Arabesques)與「日本風」(Japonisme)、再到充滿捷克斯拉夫精神的「波希米亞風」( Bohemian Style ), 甚而與信仰關連的「神秘主義」(Mysticism),這些風格特質共構出屬於慕夏的「新藝術」。然而,這些藝術風格對音樂人而言並不陌生,似與法國作曲家德布西(Claude Debussy, 1862-1918)的音樂風格特質相關,這應是大環境的藝術氛圍影響了視覺藝術與音樂之故。本文將以「新藝術」藝術家慕夏之作品為例,討論其與德布西風格特質的平行性,藉此探討世紀交替時,德布西音樂風格中的「新藝術」特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