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

音樂學院成立於2007年8月,所屬系所、中心及專班有音樂學系、民族音樂研究所、表演藝術研究所、音樂數位典藏中心及流行音樂產業碩士專班,現任院長由音樂系楊艾琳教授擔任。

本學院之設立,主要為因應國家政策發展趨勢與學校轉型發展之整體規劃,以追求卓越、結合傳統並以創新思維,增進藝文專業服務素質為目標;出版《音樂研究》學術期刊,並此擴展校際以至國際間音樂研究之學術互動。

本學院音樂學系創系於1946年6月,設有完整學士、碩士與博士學位學程,分別就展演創作、學術研究、師資培育多元面向,培養音樂教育、演唱(奏)及創作人才;本學院民族音樂研究所創所於2002年8月,分有「研究與傳承組」及「多媒體應用」二組,持續致力於傳統音樂研究、表演傳承,及將音樂文獻、影音資料歸檔保存並予數位典藏;本學院表演藝術研究所創立於2005年8月,亦以音樂為主軸,就音樂劇場、行銷產業及鋼琴合作不同面向,培育劇場幕前表演與幕後藝術行政與管理之專業人才。

大學部修業年限為四年,碩士班修業年限為二至四年。學士班、碩士班及博士班畢業生,分別授予藝術學士、碩士及博士學位。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3 of 3
  • Item
    表演團隊多角化經營之研究—以台北青年管樂團為例
    (2024) 蘇鈺淇; Su, Yu-Ci
    民間演藝團隊是表演團體的主幹,為求財務穩定、降低對政府補助之依賴性,團隊除積極演出製作與觀眾開發,並跨足其他領域,例如以多角化經營。台北青年管樂團,是臺灣相當早期成立的管樂團之一。樂團成立於1979年,創立初衷是期望提供非音樂系的學生一個能夠參與合奏及演出的平台,之後隨組織改組、政府資源挹注,以及國內藝文素質的提升,經營方向轉往專業化發展,同時為增加社會影響力,開始多角化經營。除原來由菁英資深團員為主的台北青年管樂團,另設有青管二團、青少年團、少年團、少年二團等不同型態的管樂演奏團體,亦定期舉辦協奏曲大賽、陽光管樂夏令營等,可說是規模相當完整龐大的民間全國性表演團體。本研究旨在探討表演團隊多角化經營,以文獻分析法與個案研究法進行,並輔以觀察與深度訪談蒐集資料,透過一對一焦點訪談深入探討台北青年管樂團多角化策略之成因、形式、成效與未來發展,包含其組織現況與財務結構、附屬團隊經營之教育意義與社會回饋、音樂會企劃與觀眾開發等。研究結論希冀提出台北青年管樂團未來展望建議,並作為其他表演團隊經營之參考。
  • Item
    米堯《法蘭西組曲》之研究與指揮詮釋
    (2023) 洪心怡; Hung, Hsin-Yi
    根據米堯在樂譜上的記載,此曲是為美國的學生管樂團而寫,並控訴德軍三度佔領法國,致使和平民主的法國人民受到迫害,米堯因此採用了許多法國民謠在這首樂曲中。要探討米堯《法蘭西組曲》樂曲內涵,必須先從米堯個人的生平經歷對其作品風格之影響,以及1944年米堯在美國創作此曲時,所面對的美國學校管樂的發展狀況。再根據曲式分析、不同演出團體的演出與筆者自身帶團所面臨到的情形,做指揮的詮釋探討。
  • Item
    霍爾斯特《降E大調第一組曲為軍樂隊》作品二十八第一號之樂曲探究與指揮詮釋
    (2019) 林祐生; Lin, Yo-Sheng
    霍爾斯特的《降E大調第一組曲為軍樂隊》作品二十八第一號創作於二十世紀初的1909年,雖至今寫作動機仍然不明,但還是毫無疑問地被認定為管樂團曲目中的基石,每年仍在全世界數百場音樂會中被演出,也是二十世紀最具影響力的管樂合奏作品之一。 目前,文獻上對於此作品的研究,多數是歷史的脈絡、樂曲的分析,以及版本上配器的差異(僅限於1984年以前的版本),但對於指揮詮釋上並沒有太多的探討。因此,本篇論文筆者將從指揮者的角度來探討,再深入研究至今各版本間的差異性,並提出樂譜演出實踐上的問題,進而對於音樂呈現上有更多的瞭解,期望能更貼近作曲家所想表達的原始樂思,最終整合歸納提出筆者對於指揮詮釋上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