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

音樂學院成立於2007年8月,所屬系所、中心及專班有音樂學系、民族音樂研究所、表演藝術研究所、音樂數位典藏中心及流行音樂產業碩士專班,現任院長由音樂系楊艾琳教授擔任。

本學院之設立,主要為因應國家政策發展趨勢與學校轉型發展之整體規劃,以追求卓越、結合傳統並以創新思維,增進藝文專業服務素質為目標;出版《音樂研究》學術期刊,並此擴展校際以至國際間音樂研究之學術互動。

本學院音樂學系創系於1946年6月,設有完整學士、碩士與博士學位學程,分別就展演創作、學術研究、師資培育多元面向,培養音樂教育、演唱(奏)及創作人才;本學院民族音樂研究所創所於2002年8月,分有「研究與傳承組」及「多媒體應用」二組,持續致力於傳統音樂研究、表演傳承,及將音樂文獻、影音資料歸檔保存並予數位典藏;本學院表演藝術研究所創立於2005年8月,亦以音樂為主軸,就音樂劇場、行銷產業及鋼琴合作不同面向,培育劇場幕前表演與幕後藝術行政與管理之專業人才。

大學部修業年限為四年,碩士班修業年限為二至四年。學士班、碩士班及博士班畢業生,分別授予藝術學士、碩士及博士學位。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3 of 3
  • Item
    葛拉納多斯藝術歌曲《永恆的悲歌》及《情歌》之分析與詮釋
    (2021) 柯欣宓; Ko, Hsin-Mi
    西班牙作曲家恩里克.葛拉納多斯 ( Enrique Granados, 1867-1916 ) 為十九世紀末重要且具有影響力的音樂家,亦是西班牙首位於白宮演出的音樂家,本文將探討葛拉納多斯所創作的八首藝術歌曲,分別為 《永恆的悲歌》 (Elegía Eterna),以及內含七首歌曲的《情歌》(Canciones Amatorias, 1915)。兩組作品分別採用十九世紀末和西班牙黃金時代的詩,《永恆的悲歌》 採用阿佩爾.麥斯特(Apel les Mestres, 1854-1936)的詩作。《情歌》則選了七首詩,四首的詩人是佚名,另外兩首之詩人為路易斯.貢戈拉 ( Luis de Góngora, 1561-1627 ),一首之詩人為洛佩.維加(Lope de Vega, 1562-1635)的作品。由上述兩組作品中,可發現葛拉納多喜愛運用浪漫主義音樂語法、西班牙民間音樂、半音及增減和弦等作為創作素材,透過本文探討此兩組作品的創作風格及手法,期盼詮釋此作品的歌者能夠有所依循,更加理解葛拉納多斯的藝術歌曲。
  • Item
    蒙撒瓦卻藝術歌曲《五首黑人歌曲》、《搖籃曲》、《孩童之歌》之分析與詮釋
    (2015) 陳禹; Yu Chen
    加泰隆尼亞作曲家夏比耶‧蒙撒瓦卻 (Xavier Montsalvatge, 1912-2002)為二十世紀重要且具影響力的音樂家和樂評家,並在當時西班牙與美洲地區的音樂圈享有聲譽。本文將探討蒙撒瓦卻於1945至1950年間創作的三組聲樂作品,分別為《五首黑人歌曲》 (Cinco Canciones Negras, 1945)、《搖籃曲》 (Nana, 1946)與《孩童之歌》 (Canciones para niños, 1950),共有十二首歌曲。 三組作品皆採用當代西班牙或古巴等地的著名詩人。作曲家在《五首黑人歌曲》內一共選用了四位詩人的作品,分別是拉斐爾‧阿爾貝堤 (Rafael Alberti, 1902-1999)、奈斯特‧盧漢 (Nestor Luján, 1922-1995)、尼可拉斯‧紀廉 (Nicolás Guillén, 1902-1989)及伊德馮索‧佩瑞達‧瓦爾德斯 (Ildefonso Pereda Valdés, 1899-1996);而其中尼可拉斯‧紀廉的作品則有兩首詩作被採用。《搖籃曲》與《孩童之歌》則是採用單一詩人的作品,《搖籃曲》以詩人艾米里歐‧巴亞加斯 (Emilio Ballagas, 1908-1954)的作品為歌詞,而《孩童之歌》通組作品則是選用費德里戈‧加西亞‧羅卡 (Federico García Lorca, 1898-1936)的詩詞。 由上述三組作品中,可以發現蒙撒瓦卻特殊的音樂風格與創作手法:他擅長以古典音樂的語法為寫作基底,並加上西班牙、加泰隆尼亞甚至是古巴的民謠和舞曲特色,如:節奏、和聲或是音樂旋律;使他的作品充滿濃厚的民俗風情。此外,蒙撒瓦卻在作曲技法上經常仿效運用新古典樂派的特徵,如:薄弱的織度、簡明的旋律、複調性和調式音樂。透過本文探討的三組作品中,亦可發現蒙撒瓦卻對於社會議題的重視,像是黑人歧視問題。除此之外,蒙撒瓦卻在歌詞的選用或者是音樂的動機設計上,都能展現他對音樂創作高度的細膩性與豐富性。
  • Item
    浦朗克四組早期作品:《帽徽,1915》、《洪薩的詩作,1924-25》、《馬克思‧雅各的五首詩,1930》、《露易絲‧拉朗的三首詩,1930》之分析與詮釋
    (2013) 許舒嵐; Shu Lan Hsu
    法國作曲家浦朗克(Francis Poulenc, 1899-1963)在二十世紀的藝術歌曲創作中,佔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筆者論文中所研究的浦朗克早期四組作品,分別為《帽徽》(Cocardes, 1915)、《洪薩的詩作》(Poèmes de Ronsard, 1924-25)、《馬克思‧雅各的五首詩》(Cinq Poèmes de Max Jacob, 1930)和《露易絲‧拉朗的三首詩》(Trois Poèmes de Louise Lalanne, 1930)。 除了《洪薩的詩作》採用十六世紀詩人洪薩(Pierre de Ronsard, 1524-1585)詩集外,其餘三組皆採納當代著名詩人作品,如《帽徽》為科克托(Jean Cocteau, 1889-1963)所作、《馬克思‧雅各的五首詩》為馬克思‧雅各(Max Jacob, 1876-1944)所作、《露易絲‧拉朗的三首詩》為阿波里奈爾(Guillaume Apollinaire, 1880-1918) 和瑪麗‧羅蘭桑(Marie Laurencin, 1885-1956)所作。 從這四組樂曲中,可發現浦朗克喜愛短小的曲式,且大部分無前奏。旋律方面則喜歡以個性鮮明且豐富多變的動機串起全曲,浦朗克也常使用半音音程,造成特殊的聲響。這十六首曲子轉調情況非常地頻繁,使用了許多臨時升降記號,故筆者推論他的調性只是為了方便記載樂譜而已,他的和聲完全是根據詩的氣氛而定。節奏使用則極為自由,常有變換拍號的情形,通常是為了配合詩文、展現詩文的語韻,或是使氣氛轉變。鋼琴伴奏則常常重複歌者旋律,此為浦朗克藝術歌曲作品的重要特色之一。 因為浦朗克喜用不和諧音響,以及臨時升降記號,所以欲演唱他的作品的歌者,需要擁有很好的音準。也由於他的曲子架構短小,故歌者需迅速進入歌曲情境,並且快速的轉換情緒與音色,才能正確展現浦朗克所要的樂曲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