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

音樂學院成立於2007年8月,所屬系所、中心及專班有音樂學系、民族音樂研究所、表演藝術研究所、音樂數位典藏中心及流行音樂產業碩士專班,現任院長由音樂系楊艾琳教授擔任。

本學院之設立,主要為因應國家政策發展趨勢與學校轉型發展之整體規劃,以追求卓越、結合傳統並以創新思維,增進藝文專業服務素質為目標;出版《音樂研究》學術期刊,並此擴展校際以至國際間音樂研究之學術互動。

本學院音樂學系創系於1946年6月,設有完整學士、碩士與博士學位學程,分別就展演創作、學術研究、師資培育多元面向,培養音樂教育、演唱(奏)及創作人才;本學院民族音樂研究所創所於2002年8月,分有「研究與傳承組」及「多媒體應用」二組,持續致力於傳統音樂研究、表演傳承,及將音樂文獻、影音資料歸檔保存並予數位典藏;本學院表演藝術研究所創立於2005年8月,亦以音樂為主軸,就音樂劇場、行銷產業及鋼琴合作不同面向,培育劇場幕前表演與幕後藝術行政與管理之專業人才。

大學部修業年限為四年,碩士班修業年限為二至四年。學士班、碩士班及博士班畢業生,分別授予藝術學士、碩士及博士學位。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3 of 3
  • Item
    匈牙利音樂在〈柯大宜無伴奏大提琴奏鳴曲作品八〉的應用暨樂曲研究分析
    (2019) 吳郁昕; Wu, Yu-Hsin
    匈牙利是個民族性相當強烈的國度,當中著名作曲家柯大宜的無伴奏大提琴奏鳴曲作品八可以說是繼巴赫無伴奏大提琴組曲之後最為突出的無伴奏大提琴作品。作品八能成為數一數二的顛峰之作,不僅僅是因為柯大宜在作品八中極盡所能地嘗試大提琴這項樂器的聲響可能性與挑戰其技術的高度,更是因為在其作曲手法上與匈牙利民間音樂之間深厚的連結。 本文旨在釐清匈牙利音樂的脈絡與類別,並且對之應用在作品八中的部分加以探討。從最初匈牙利民間音樂的分類:舊風格、新風格……等的解說,一直到作品八的創作背景、柯大宜所使用的特殊演奏法,以及匈牙利音樂的應用等等,配合譜例說明,望能使讀者對匈牙利的民間音樂以及作品八能有更全面性的暸解。
  • Item
    被遺忘於歷史洪流中的臺灣音樂家-林二生平與音樂貢獻之研究
    (2019) 林思妤; Lin, Szu-Yu
    這是一個關於一位被遺忘的臺灣音樂家的故事。他是林二,臺灣運用電腦創作音樂的先驅,在民謠、民歌的著作權與推廣上更是功不可沒。他也是位傑出的作曲家,年紀輕輕即受到矚目,在戒嚴時期能夠免役,被推薦前往美國深造,但為什麼林二沒有在臺灣音樂史上留名? 本文將林二的一生,分成四個時期探討,包含:「赴美深造前 (1934-1958)」、「留美期間 (1959-1971)」、「回台發展 (1971-1985)」、「中晚年 (1986-2011)」。前兩個是林二最輝煌的時期,但一切都在他回臺灣發展後變了調,經歷了離婚、白色恐怖波及、失去教職……等事件,讓林二為生活所苦。當時的臺灣,不管是電腦音樂還是著作權推廣,都還處於草莽時代,並沒有足夠的舞台讓林二發展長才,他的電腦音樂研究因而中斷,似乎也影響了他的創作生涯。即便他的人生不順遂,他對臺灣音樂的貢獻,仍是不可抹滅的。
  • Item
    李和莆「臺灣系列」研究-臺灣民謠風嚴肅音樂作品的理念與實踐
    (2016) 張哲瑋; Chang, Che-Wei
    以民謠為基礎的音樂創作在歷史發展中是常態性存在的作品類型,作曲家藉著民謠素材的使用與自身國家、民族、土地產生最為直接的連結,尤其在十九世紀西方民族主義興起後,此現象更為蓬勃發展,帶有民族風的音樂作品從音樂發展的邊陲進而能與德、奧等音樂歷史傳承的正統風格分庭抗禮,百花齊放地豐富了當代音樂的多元性。 而臺灣的嚴肅音樂創作中,如何面對臺灣情懷的內涵是每一位作曲家的重要思索課題,參照西方的音樂發展,以臺灣民謠為旋律素材創作具有藝術性價值之作品是極為自然而合理的,在本論文中對此一類型之作品提出「民謠風」一詞以稱呼其創作語法,從歷史、文化、創作行為等面向討論形塑「民謠風嚴肅音樂作品」之定義。 臺灣當代作曲家中,李和莆的作品以民謠風格廣為流傳,其自2004年開始創作的「臺灣系列」成為臺灣民謠風嚴肅音樂作品類型的最佳例證,不僅在藝術價值上質量俱精,亦深受演奏家與愛樂者之喜愛,本論文即以此為出發點,對於李和莆「臺灣系列」進行作品目錄之整理,並進行音樂實體分析,以映證其藝術性之特質,完備「民謠風嚴肅音樂作品」之定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