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促進與衛生教育學系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8

在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衛教人有個綽號是健康寶寶。

比起其他科系的學生,“衛仔”們多了份對健康的強迫性關懷,上課時多了與老師的互動,而多元的學習方式,透過討論、表演、參觀…,甚至是 Call in、Talk Show 的展現,讓整體學習更生動。

環境的學習與刺激更是讓人憾動心弦:大安森林公園的音樂台、西門町和東區的燈紅酒綠街、中正紀念堂和市政府的台北燈會,還有更臨近國家圖書館、北市圖書館、台大、公館、台北火車站、光華商場…,當然還有師大夜市的異國風情。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10 of 12
  • Item
    以臨床衰弱量表、檢傷分類與共病指數評估醫院急診高齡病人預後之研究
    (2024) 鄭韻如; Cheng, Yun-Ju
    背景:人口老化是全球近年來極為關注的議題。隨著老年人口逐年上升,急診65歲以上就診民眾更高達四成,其健康狀態不再僅受疾病本身影響,還涉及活動功能、心智、環境、經濟和社會因素。因此,醫療照護必須調整,從傳統疾病轉向功能評估。如果急診65歲以上高齡者的評估結果能有效預測預後,將有助於衛生教育和醫療決策。目的:本研究透過臨床衰弱等級量表(Clinical Frailty Scale,CFS)、臺灣五級檢傷分類系統(Taiwan Triage and Acuity Scale, TTAS)、查爾森多重共病指數(Charlson Comorbidity Index, CCI)等量表探討其評估結果及與預後的關係。並根據研究結果,提出具體建議。方法:本研究採病歷回溯法,收集某醫學中心自2019年1月1日到2023年12月31日,於急診接受臨床衰弱量表(CFS)評估的高齡者,依據其病歷資料之特性、評估結果及預後進行分析。結果:本研究共分析9594位個案病例。結果顯示,老人評估量表對再入院及死亡皆具預測力,在控制干擾變項後,三個量表皆為死亡的獨立預測因子。而臨床衰弱量表(CFS)和共病指數(CCI)為短期再入院的獨立預測因子。追蹤再入院與死亡之預測力,以臨床衰弱量表(CFS)最優,其次為檢傷分類(TTAS)為共病指數(CCI)。結論:臨床衰弱量表(CFS)、檢傷分類(TTAS)及共病指數(CCI)皆為急診高齡者預後之預測工具。其中臨床衰弱量表(CFS)作為急診老人預後評估的首選工具,建議未來推廣於急診老人評估中,配合檢傷分類(TTAS)及共病指數(CCI),作為醫療建議及處置之參考依據。
  • Item
    咖啡因及可可鹼之攝取量對高齡者認知功能表現影響之探討-以美國NHANES 2011-2014年資料庫為例
    (2024) 王芊茹; Wang, Chien-Ju
    背景與目的:人口高齡化已是無可避免的全球趨勢,而隨著年齡的增長,衰老是不可避免的,世界衛生組織(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HO)提及高齡者常見的病症之一為失智症。認知功能障礙為失智症最早之病程,因此如何預防及延緩,使其避免發展成失智症是我們必須關注的課題。飲食為預防認知功能障礙方式之一,而咖啡因及可可鹼已被證實具有神經保護作用,且兩者的化學結構非常相似,故本研究將兩者一併進行探討,因此本研究旨在瞭解60歲以上高齡者之咖啡因及可可鹼攝取量與認知功能之關聯性。方法:本研究為橫斷性研究,採用美國National Health and Nutrition Examination Survey (NHANES) 資料庫選取2011-2014年60歲以上高齡者之資料,共計2,524位。將其咖啡因及可可鹼攝取量利用四分位數分為四組:各認知功能表現(Consortium to Establish a Registry for Alzheimer’s Disease (CERAD)測驗、動物流暢度測驗、數字符號替換測驗)則利用中位數分為正常及異常二組。使用卡方檢定及邏輯斯迴歸分析,探討高齡者咖啡因及可可鹼攝取量之多寡對於其認知功能是否有所影響。結果:本研究2,524位60歲以上高齡者中,CERAD測驗正常為1,111位,異常為1,413位;動物流暢度測驗正常為1,231位,異常為1,293位;數字符號替換測驗正常為1,221位,異常為1,303位。當中女性、教育程度較高者、已婚/與伴侶同住者、家庭收入與貧困的比例≧1者、有飲酒者及有運動者之認知功能較高,而年齡較大者、高血壓患者、糖尿病患者、憂鬱症患者及吸菸者之認知功能則較低。經調整社會人口學特性與健康狀態變項後,發現攝取咖啡因、可可鹼或同時攝取咖啡因及可可鹼之第四分位數攝取量,對於高齡者各認知功能皆具有保護作用,但當中僅有咖啡因攝取量與CERAD測驗、可可鹼攝取量與數字符號替換測驗、咖啡因及可可鹼攝取量分組與CERAD測驗以及咖啡因及可可鹼攝取量分組與動物流暢度測驗達顯著意義。結論與建議:透過本研究可以發現,攝取較多的咖啡因及可可鹼時,認知功能較高且具有保護作用,且相對於僅有攝取咖啡因或可可鹼時,同時攝取兩者對於預防認知功能障礙具有加成作用。針對實務方面之建議為及早發現及早治療、關注高風險之族群以及在國內外建議攝取量之條件下,適量攝取咖啡因及可可鹼,以降低罹患認知功能障礙之風險;未來研究之建議為可以利用長期追蹤之方式,來瞭解各種攝取物質及情形對於認知功能之因果關係,或是採用臺灣健保資料庫以及國民營養健康調查來進行分析,除檢驗研究結果是否一致外,也能更加瞭解臺灣之現況。
  • Item
    探討維生素D總攝取量與高齡者憂鬱症狀之關聯性-以美國NHANES 2007-2018年資料庫為例
    (2024) 楊惠雯; Yang, Hui-Wen
    研究背景與目的:世界人口正迅速朝高齡化發展,高齡者面臨老化所產生的疾病與社會環境因素改變所帶來的生活變化均易導致心理健康問題,其中憂鬱症為高齡者最常見之心理健康問題,而高齡者患有憂鬱症可能造成嚴重影響,近年來有研究指出憂鬱症與營養狀況具有關聯,其中微量營養素在負責調節大腦情緒功能有著重要之作用,眾多營養素中,「維生素D」在許多國家攝取不足的情形十分普遍,過去研究指出體內維生素D可保護大腦神經營養因子與生長因子,並與大腦之維生素D受體結合參與情緒調節功能,若攝取不足可能會影響心理健康,因此本研究旨在探討高齡者膳食加補充劑的維生素D總攝取量與憂鬱症狀之間的關聯性。研究方法:本研究為橫斷面研究,採用美國健康與營養調查資料庫(National Health and Nutrition Examination Survey,NHANES)2007至2018年之數據,篩選出9,780位60歲以上具有維生素D膳食加補充劑之總攝取量及具有憂鬱症狀評分之高齡者,維生素D總攝取量以四分位數分為四組,憂鬱症狀以患者健康問卷(PHQ-9)的10分作為切分點分成有或無憂鬱症狀兩組,並利用卡方檢定與邏輯斯迴歸分析維生素D總攝取量與高齡者憂鬱症狀之關聯性。 研究結果:本研究9,780位60歲以上高齡者中,有憂鬱症狀者佔比為8%,女性、有吸菸與飲酒習慣、有睡眠問題、有慢性疾病的高齡者具有憂鬱症狀的風險較高,而65歲以上之年齡層、非西班牙裔白人與黑人、教育程度越高、已婚(同居)、家庭收入與貧困比例≧1、睡眠時數充足及有身體活動的高齡者具有憂鬱症狀的風險較低,調整所有社會人口學與健康狀態因素後,維生素D總攝取量對高齡者憂鬱症狀雖有輕微的保護作用,但攝取量各分位數均不具顯著差異。結論:維生素D總攝取量與高齡者憂鬱症狀並無直接關聯,憂鬱症狀可能受社會人口學與健康狀態因素影響,因此建議高齡者除了維生素D攝取量維持在各國所制定的標準之外,亦需採取健康的生活方式,例如:具備運動習慣、充足睡眠、戒菸戒酒等健康行為,同時醫療院所及社區可對有慢性病等危險因素之高齡者定期進行憂鬱症狀篩檢及預防,以減少憂鬱症狀的發生。未來需更多前瞻性研究以深入探討維生素D攝取量與憂鬱症狀之間的因果關係。
  • Item
    高齡者每日中斷久坐次數與功能性體適能表現之關聯性研究
    (2024) 張坊慈; Chang, Fang-Tzu
    目的:本研究目的為探討參與者不同社會人口學變項在功能性體適能表現上的差異性,進一步探討參與者每日中斷久坐次數與其功能性體適能表現之關聯性。此項研究以65歲以上的老年人作為研究對象,運用客觀儀器三軸加速規(GT3X+ ActiGraph, Pensacola, Florida),來測量其每日久坐中斷次數,以及與功能性體適能表現 (握力、五次坐立測驗、三公尺起身繞行與六公尺行走速度) 之關聯性,共收集200位高齡者,平均年齡是76.3歲,其中55%為女性。結果:本研究發現教育程度高中職含以下、及慢性病就診科別大於4科及有認知風險的族群,其所有功能性體適能表現皆比其他族群顯著較差,性別為女性的族群,其握力相關表現較男性為差,有抽菸及喝酒的族群在五次坐立測驗的表現皆比其他族群較差,另外有使用藥物大於8種的族群在三公尺起身繞行、六公尺行走速度及五次坐立測驗之表現皆比小於8種的族群差,營養狀況有風險的族群在握力、六公尺行走速度及五次坐立測驗之表現皆比營養狀況良好者的族群差。在全部族群中,每日中斷久坐則與三公尺起身繞行表現有顯著相關,在非門診族群中,每日中斷久坐則與握力、六公尺行走速度有顯著相關。結論:本研究發現高齡者每日中斷久坐行為的增加與較佳的功能性體適能有關聯性,特別是在握力、三公尺起身繞行及六公尺行走速度方面的表現未來針對高齡者設計中斷久坐行為相關健康促進措施時,可以特別針對高風險族群優先進行介入。
  • Item
    高齡者整體及不同時段的身體活動與功能性體適能表現之關聯性研究
    (2023) 賴鼎富; Lai, Ting-Fu
    背景:高齡者在老化的過程中,可能因事故、器官老化或罹患疾病,經歷暫時地或永久地「失能 (Disability)」的風險較高。增進身體活動為過往預防失能的主要手段,高齡者在日常生活中有較多自主運用的時間,可自行決定自己的生活型態,根據人體晝夜規律 (circadian rhythm) 之理論,身體活動的時間點可以作為校正周邊時鐘的校時器 (zeitgeber),然而,目前尚未有研究探討高齡者進行身體活動之合適的時間點對於肌肉功能表現之關聯。研究目的與方法:本論文將以臺北市居住於社區的高齡者或醫院門診的高齡者作為研究對象,試圖運用三軸加速規 (triaxial accelerometer),來測量其「整體」身體活動量及「不同時段」的身體活動量佔比 (包含:「輕度」與「中高強度」身體活動) ,探討其與高齡者的功能性體適能表現 (包含:「握力」、「基本移動能力」、「走路速度」與「下肢肌力」) 之關聯性。本論文將分為兩個研究,研究一探討「整體」與「不同時段」之輕度及中高強度身體活動和功能性體適能表現之關聯性,研究二,使用「等時替代模型 (Isotemporal substitution analysis)」,進一步探討在「整體」或「特定時段」以三十分鐘的輕度身體活動或中高強度身體活動取代相同時間的靜態行為與功能性體適能之關聯性。結果:在研究一,整體的每日平均中高強度身體活動與握力表現與起身三公尺行走測試表現有顯著正向相關。在不同時段的分析結果則是發現,下午時段的輕度身體活動百分比與起身三公尺行走測試表現有顯著正相關,而晚上時段的輕強度身體活動百分比與起身三公尺行走測試表現及六公尺步行測試表現有顯著正相關。在研究二,整體時間、下午時段與晚上時段以輕度身體活動取代靜態行為,對於握力、三公尺起走測試、六公尺行走測試表現有正向相關。在整體時間、早上與下午時段以輕度身體活動取代靜態行為,對於五次坐站測試表現有正向相關。在整體時間、早上與下午時段以中高強度身體活動取代靜態行為,對於六公尺行走測試表現有正向相關。結論:高齡者在整體或特定時段 (特別是早上或下午) 進行身體活動或進行身體活動取代靜態行為確實與功能性體適能表現在有正向相關,未來的健康促進活動或相關衛教策略可以著重在建議高齡者在日常生活或白天時段當中盡量以任何身體活動取代靜態行為以預防肌肉功能下降並預防失能。
  • Item
    老年人咀嚼能力及營養狀態與認知功能之橫斷性研究
    (2022) 蔡易芷; TSAI, Yi-Chih
    目的:認知障礙是高齡者中最常見的老年症候群之一,它可能與許多因素有關,而營養狀態不良與咀嚼能力差可能與高齡者認知障礙有關,但目前尚不清楚之間的關聯。故本研究旨在調查高齡者的營養狀態和咀嚼能力與認知功能之關聯性。 參與者和研究方法:本研究為橫斷性研究設計,於 2020 年 9 月至 2022 年 1 月期間於臺大醫院老年醫學部蒐集資料。招募標準為 65 歲或以上高齡 者至臺大醫院老年醫學部門診就醫或者曾參與過老人健檢者。本研究運 用迷你營養評估-簡表來衡量營養不良的風險,單題項之問題詢問受試者 的主觀咀嚼能力,簡易智能檢查評估認知功能。統計方法包括獨立樣本 t 檢定、卡方檢驗以及二元邏輯斯回歸。 結果: 本研究共計 256 名高齡者納入分析(平均年齡:80.6±7.1 歲;53.9% 女性)。在調整潛在干擾因子後,無營養不良風險或咀嚼能力良好的高齡 者與認知障礙風險沒有顯著的關聯性。在合併營養狀態與咀嚼能力後,亦 與認知障礙風險沒有顯著的關聯性。 結論:在此樣本中發現,營養狀態、咀嚼能力的好壞皆與認知功能風險無 任何顯之關聯性。未來研究可增加更多咀嚼能力之客觀測量方式,以更加 了解營養狀態及咀嚼能力與認知功能的關聯性。 關鍵詞:營養不良、咀嚼不良、認知障礙、高齡者、臺灣
  • Item
    高齡者鄰里環境宜走性與靜態行為之關聯性研究
    (2021) 鍾佳妤; Chung, Chia-Yu
    「靜態行為」已成為影響高齡者健康的危害因子,而鄰里環境宜走性被認為是導致高齡者靜態行為的因素之一,對於臺灣高齡者靜態行為現況、鄰里環境與靜態行為之關聯性探討有其必要性。本研究擬定之研究目的為 (1) 調查臺灣高齡者靜態行為之現況、 (2) 瞭解臺灣高齡者社會人口學變項與靜態行為之關聯性、 (3) 瞭解臺灣高齡者鄰里環境宜走性與靜態行為之關聯性。本研究針對臺灣65歲以上高齡者利用分層隨機抽樣進行電話訪問調查,主要變項包含社會人口學變項 (性別、年齡、婚姻狀態、教育程度、都市化程度、居住地區) 、靜態行為時間測量 (國際身體活動量調查短版問卷IPAQ-SV) 、客觀鄰里環境宜走性評估 (Walk Score®網站) ,回收有效樣本為1,056位高齡者,資料使用IBM SPSS 23.0進行分析,統計方法包括描述性統計、卡方檢定、二元邏輯斯迴歸分析。研究結果發現臺灣高齡者每日靜態行為時間為272.2分鐘,以年齡75歲 (含) 以上、已婚男性、高教育程度、居住於六都與東部及外島地區者有較多的靜態行為時間,分別使用卡方檢定與二元邏輯斯迴歸分析顯示臺灣高齡者社會人口學變項 (性別、年齡、婚姻、教育程度、都市化程度、居住地區) 與靜態行為皆無統計上的相關性,將研究樣本進一步區分為年齡65至74歲及75歲 (含) 以上兩組,採用二元邏輯斯迴歸分析發現臺灣居住於「非常適合步行」地區65至74歲的高齡者較不容易每日靜態行為時間大於7小時;而居住於「非常適合步行」及「部分適合步行」地區75歲 (含) 以上的高齡者較容易每日靜態行為時間大於7小時。因此,環境的便利性為65至74歲的族群為減少靜態行為的影響因子;在75歲 (含) 以上的高齡者因環境便利性而更容易有較長的靜態行為時間。本研究之結果可提供公部門規劃及減少高齡者靜態行為相關政策之參考,以達高齡者健康促進之目的。建議未來研究可進一步探討高齡者靜態行為類型,並且關注鄰里環境宜走性居住於「非常適合步行」地區的75歲 (含) 以上高齡者靜態行為問題。
  • Item
    臺灣高齡者客觀測量靜態行為與身體功能表現之關係
    (2020) 蔡侑儒; Tsai, Yu-Ju
    高齡者因生活型態的轉變,日常生活的靜態時間增加,導致身體功能的退化更加快速,而維持一定程度的身體功能是高齡者健康的重要決定因素,因此有其必要進一步釐清高齡者靜態行為與身體功能表現之間的關係。本研究擬定之研究目的為(1) 瞭解臺灣高齡者社會人口因素、靜態行為類型與身體功能表現之現況。(2) 瞭解臺灣高齡者之性別與靜態行為類型、身體功能表現之關聯性。(3) 瞭解臺灣高齡者靜態行為類型與身體功能表現在不同性別間之關聯性。 本研究於台北地區,以方便取樣方式,招募60歲以上高齡者進行研究,得有效樣本數為120位高齡者,資料以SPSS 23.0進行分析,統計方法包括描述性統計、卡方檢定、多元線性迴歸。 研究結果發現,(1) 性別與「持續≥30分鐘久坐」達統計顯著相關;男性每天持續30分鐘以上久坐次數多於女性。(2) 性別與身體功能表現(計時五次坐站、五公尺步行、起立行走坐下)之三個變項上皆未達統計上顯著相關。(3)臺灣高齡者靜態行為類型與身體功能表現在不同性別間皆未達統計上顯著相關。 本研究之結果可提供公部門規劃及改善高齡者靜態行為相關政策之參考,達到我國高齡者健康促進之目的。建議未來研究可進一步以縱貫性研究來深入了解不同靜態行為類型與身體功能表現之關係。
  • Item
    以跨理論模式探討臺灣高齡者從事肌力活動行為與慢性疾病風險之研究
    (2020) 黃品瑄; Huang, Pin-Hsuan
    目的:肌力活動行為是高齡者維持日常活動及預防失能的重要因子,亦能夠帶來許多健康益處,如增加肌力、減少骨質流失等。然而國內探討肌力活動行為與疾病關係及關聯因素之相關文獻卻付之闕如,因此本研究欲以跨理論模式為基礎,旨在瞭解臺灣高齡者從事肌力活動行為之現況,以及其與慢性疾病風險之關聯性。方法:本研究採用橫斷式調查法,以電腦輔助電話訪問的方式,蒐集臺灣高齡者從事肌力活動行為之行為改變階段、慢性疾病狀況,以及社會人口學變項,共取得1,064份有效樣本,並以二元邏輯斯迴歸進行分析。結果:一、高齡者從事肌力活動行為之行為改變階段,有24.0%的人處在維持期,有18.0%的人是處在意圖期-行動期,而有58.1%的人處在無意圖期,即近半數之高齡者從未考慮從事肌力活動行為;二、在社會人口學變項與肌力活動之關聯性方面發現,年齡超過85歲以上、教育程度為高中職以下者,較不容易從事肌力活動行為;三、處在無意圖期的高齡者,相較處在維持期者,增加1.52倍的機率有高血壓及1.50倍的機率有第二型糖尿病的風險。結論:本研究發現高齡者從事肌力活動行為與高血壓及糖尿病之風險有關。然而目前臺灣高齡者人口仍有58.1%的人未考慮從事肌力活動行為,建議未來政策執行者在擬訂預防慢性病及相關政策時,能夠將肌力活動行為納入考量,運用跨理論模式中的改變過程,來為處在不同行為階段的對象設計適合的策略,並且優先針對年齡超過85歲、教育程度為高中職以下者進行介入,以利提升從事肌力活動行為之人口,進而達到活躍老化之願景。
  • Item
    高齡者友善環境評估指標建構之研究
    (2013) 殷蘊雯; yun-wen,yin
    本研究以世界衛生組織所提出之「高齡者友善城市指南」(Global Age-friendly Cities: A Guide)為基礎,透過德懷術及分析層級程序法,發展出符合我國現況及需求之高齡者友善環境的面向與指標,並經由分析層級法,建構出各面向與次面向之相對權重及序位,提供我國未來城市或社區環境營造時,能依其現有資源及未來之發展性,選擇重要之指標來建構「高齡者友善環境」,以使高齡者能維持獨立、自尊的老年生活,改善生活環境及維持良好之生活品質。 最後確立高齡友善環境指標:七大主面向、27個次面向、112項指標。依序分別為公共空間(3個次面向13項指標)、交通(5個次面向22項指標)、社會參與(4個次面向21項指標)、敬老與社會認同(4個次面向13項指標)、工作與志願服務(3個次面向12項指標) 、通訊與資訊(5個次面向16項指標)、社區及健康服務(3個次面向15項指標)。 主面向之間之相對權重值,依序為社區及健康服務、公共空間、交通、社會參與、敬老與社會認同、通訊與資訊、工作與志願服務。專家權重比以社區及健康服務為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