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促進與衛生教育學系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8
在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衛教人有個綽號是健康寶寶。
比起其他科系的學生,“衛仔”們多了份對健康的強迫性關懷,上課時多了與老師的互動,而多元的學習方式,透過討論、表演、參觀…,甚至是 Call in、Talk Show 的展現,讓整體學習更生動。
環境的學習與刺激更是讓人憾動心弦:大安森林公園的音樂台、西門町和東區的燈紅酒綠街、中正紀念堂和市政府的台北燈會,還有更臨近國家圖書館、北市圖書館、台大、公館、台北火車站、光華商場…,當然還有師大夜市的異國風情。
Browse
5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醫院運用Facebook粉絲專頁推廣健康促進與衛生教育的策略與挑戰(2024) 王紀葳; Wang, Jih-Wei本研究目的為瞭解醫院Facebook粉絲專頁設立的目標與管理策略及執行上面臨的倫理議題、挑戰與未來方向,選取臺北市四家不同規模的醫院,以深度訪談法,於2023年訪談該院Facebook粉絲專頁後台管理人員,且分析醫院Facebook粉絲專頁推廣有關健康促進及衛生教育貼文則數及網友按讚、留言、分享次數等。本研究結果發現醫院設立Facebook粉絲專頁目標包括:強化醫院形象塑造,增加多元行銷管道,加速訊息流通。在粉絲專頁管理上,廣納內容多樣性,並充分授權後台管理人員管理。在粉絲專頁內容上,所選取的四家醫院Facebook粉絲專頁,推廣健康促進與衛生教育貼文占該院總貼文自12.57%至80.29%,內容包括預防保健類、疾病治療類及衛生政策類。在粉絲專頁倫理議題上,各醫院均重視病人隱私且不以醫療廣告招攬業務,不任意貼文。在粉絲專頁挑戰上,仍面臨素材來源不夠豐富、內容不易趣味化、專業人才缺乏,且難以將網友吸睛度轉化為來客數等困境。本研究建議醫院可善用不同的社群媒體,投入更多專業人力與技術資源來製作健康媒材並提升民眾健康素養。Item 融入概念構圖法之健康教育教學模組對國小學童學習成效之研究-以珍惜急診資源議題為例(2019) 簡彰蔚; Jian, Jang-Wei基於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綱強調素養導向健康教育的主流,依據轉型課室教學的實務立場而言,改變教學方法最能事半功倍,其中概念構圖法因能融入並整合學習者的學習結構,被許多研究證實有效提升教學成效,但運用在健康教育教學上並不多見,而國小階段正是形塑健康行為的重要時期,故本研究選取國小學生為對象,以珍惜急診資源議題為例,設計概念構圖教學法之創新教學模組進行介入,藉以評估其在健康教育教學之成效。 本文採準實驗研究設計,實驗組接受概念構圖法教學模組介入,對照組則接受傳統講述課程介入。選取新北市某兩所國民小學(相鄰約1公里)的全體六年級學生為研究對象,分作一校實驗組、一校對照組並實施前後測的方式進行。參與施測的實驗組共96名學生,對照組共108名學生,回收問卷以SPSS 22.0中文版進行資料處理。 研究結果顯示:一、學生對珍惜急診資源的認知,實驗組調整後平均數.927,對照組則為.829,實驗組提升的認知成效優於對照組;二、學生對珍惜急診資源的態度,實驗組調整後平均數4.678,對照組則為4.205,實驗組提升的態度成效優於對照組;三、學生對珍惜急診資源的自我效能,實驗組調整後平均數4.543,對照組則為3.855,實驗組提升的自我效能成效優於對照組。 整體而言,概念構圖法提升珍惜急診資源的認知、態度、自我效能的學習成效皆優於傳統講述法,建議未來健康教育能採用此教學法,藉以提升學生學習動機,並規劃教師增能課程,融入其他健康議題,以符應素養導向的健康教育主流。Item 我國健康教育專業人員核心能力與認證制度之建構(2012) 陳素芬摘 要 本研究旨在建構我國健康教育專業人員核心能力及認證制度。研究採德懷術研究法,問卷主要參考美國健康教育專業人員核心能力及認證制度相關文獻,在26位學者專家鼎力協助下,完成德懷術三回合問卷調查,主要結果歸納如下: 一、適合我國健康教育專業人員應肩負之七大任務為評估個人與社區對健康教育的需求、擬訂健康教育計畫、 執行健康教育計畫、評價和研究健康教育計畫、管理健康教育計畫、擔任健康教育資源人物及溝通和倡導健康與健康教育。 配合上述七大任務,應具備二十九項核心 能力及九十一項次能力 二、建構我國健康教育專業人員認證制度可依循之方向。 專家學者對國內健康教育專業人員證照考試的資格意見,考慮包括健康教育相關領域、學位及工作經驗。對換證時間也以三年、五年居多。換證要件,建議每年參加一定時數的在職進修,如參加健康教育研討會、認證、單位核備、研習、修習學分或工作坊。 根據結論,提出下列建議 一、後續研究者可繼續探討我國健康教育專業人員核心能力如何應用於國內不同職場。 二、繼續掌握全球性健康教育專業人員核心能力發展趨勢。 三、強化健康教育專業組織,推動專業認證制度,促進專業發展。Item 雲林縣輕度中風患者對種豐富發知識、支持性環境、資訊充足度、中風復發態度及健康行為調查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健康促進與衛生教育學系, 2008-12-??) 胡益進; 戴友榆; 林柏煌; 劉珮吟臺灣人口老化的問題有愈來愈嚴重的趨勢,且隨著年齡的老化,中風的發生率呈倍數增加, 然而,腦中風在醫療照護的花費上相當昂貴,腦中風對個人健康及經濟上皆造成損害,故針對此疾病作有效的控制,實屬刻不容緩之事。若想減輕腦中風病人對國家 整體的醫療負擔,應針對高危險群進行篩檢,早期就醫且能持續追蹤、進行病人衛教,並實行健康促進介入。本研究計有755位研究對象,且皆為有效樣本,乃調 查現行衛教情形,以為提昇輕度中風患者對中風復發相關危險因素的認知,進一步減少危險因素對他們之危害;並促進輕度中風患者在飲食、運動和用藥安全方面的 健康行為;增進輕度中風患者的自我照顧能力及在醫療上的可近性之調查研究,以期避免日後再發的危險性,並作為後續中風衛生教育推廣之參考。本研究之結論如 下:1.輕度中風病患的中風復發知識會因不同的鄉鎮、性別、年齡、婚姻狀況、教育程度、職業狀況等而有顯著差異。2.輕度中風病患的支持性環境會因不同的 性別、年齡、婚姻狀況等而有顯著差異。3.輕度中風病患的資訊充足度會因不同的鄉鎮、年齡、教育程度等而有顯著差異。4.輕度中風病患對中風復發的態度會 因不同的鄉鎮、婚姻狀況、居住狀況等而有顯著差異。5.輕度中風病患之健康行為會因不同的鄉鎮、婚姻狀況等而有顯著差異。Item 都市與偏遠社區成人的健康資訊尋求經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健康促進與衛生教育學系, 2010-12-??) 魏米秀; 洪文綺本研究以一般性健康資訊為主題,透過焦點團體訪談都市及偏遠地區的居民,目的在瞭解民眾的健康資訊尋求經驗,發掘可能影響資訊尋求行為的因素,並比較偏遠與都市地區的差異。採目的抽樣策略,以台北市(都市地區)及花蓮縣(偏遠地區)為範圍,各選取六個村里,每個村里進行一場焦點團體訪談,計十二場。共訪談95位居民,其中偏遠地區44位,都市地區51位。質性資料分析結果發現,健康資訊的需求來自其所處的個人及社會脈絡情境所引發的動機。影響健康資訊尋求的中介因素包括環境資訊可近性、人際社會支持及個人資訊獲取條件。偏遠與都市地區的差異呈現在環境資訊可近性、個人資訊獲取條件、傳播管道與型態及主動/被動的尋求行為。建議公共衛生教育要因地制宜,都市地區可運用多元的傳播管道,偏遠地區要善用人際傳播網絡。對於資訊獲取弱勢者,依其特殊需求設計健康資訊,並運用人際社會支持的功能。加強資訊弱勢地區的環境資源與提升民眾獲取資訊的能力都是重要的議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