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促進與衛生教育學系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8

在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衛教人有個綽號是健康寶寶。

比起其他科系的學生,“衛仔”們多了份對健康的強迫性關懷,上課時多了與老師的互動,而多元的學習方式,透過討論、表演、參觀…,甚至是 Call in、Talk Show 的展現,讓整體學習更生動。

環境的學習與刺激更是讓人憾動心弦:大安森林公園的音樂台、西門町和東區的燈紅酒綠街、中正紀念堂和市政府的台北燈會,還有更臨近國家圖書館、北市圖書館、台大、公館、台北火車站、光華商場…,當然還有師大夜市的異國風情。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2 of 2
  • Item
    「生命的彩虹」高中生死取向生命教育課程介入之研究
    (2003) 劉欣懿; Shin-Yi Liu
    本研究發展設計一套以「生命的彩虹」為題的高中生死取向生命教育課程,目的在於瞭解生死取向生命教育課程的教學成效與學生學習過程。 本研究採「準實驗設計」,以台北市某高中二年級學生為研究對象,選取6班參與研究,隨機分派2班為實驗組(87人)、2班為校內對照組(84人)、2班為校外對照組(90人),共261人。實驗組參加為期4週共4單元的教學介入課程,對照組在實驗期間未接受課程教學,兩組於教學介入前一週與教學介入後一週進行前後測。 資料蒐集以質性與量性並重,量性資料以兩個獨立樣本的平均值差之t檢定,以a<0.05考驗教學介入對於「生命意義感」、「老人態度」與「死亡態度」的影響。主要有下列三方面的發現: 一、 課程介入後實驗組與對照組學生在生命意義感的得分變化,達到顯著差異(p<0.05)。 二、 課程介入後實驗組與對照組學生在老人態度的得分變化,達到顯著差異(p<0.01)。 三、 課程介入後實驗組與對照組學生在死亡態度-中性接受的得分變化,達到顯著差異(p<0.05)。 質性資料是根據綜合評鑑表兩題開放性問題進行內容分析,瞭解學生對於課程整體設計的建議及收穫。主要有下列兩方面的發現: 一、 學生對於本課程採用生活化的主題與多元的教學方法給予正向的肯定。 二、 學生對於「面對死亡」、「省思生命」與「抉擇生死」等三方面有深刻的體會,並在「認識死亡」、「覺察死亡」、「認識生命」、「體會生命」、「認識安寧」、「思考生死」與「其他」等七方面有所收穫。 研究者針對研究結果加以討論,並提出建議以作為未來研究與實務應用上之參考。
  • Item
    我喜歡我自己~生命教育融入健康教育課程對國中學生自尊、學業成就之影響研究
    (2002) 陳佩君; Pei Chun Chen
    本研究的目的在於探討國中一年級學生在接受生命教育教案~「我喜歡我自己」,融入現行健康教育教學中,對學生的自尊與健康教育之學業成就的影響效果。 本研究採「準實驗設計」的方法,立意取樣的方式以台北市某國中(A校)一年級三個班級的學生為實驗組(89人),鄰近學區的某國中(B校)一年級二個班級的學生為對照組(78人)。在教學介入前,兩組學生皆接受前測問卷,作為評量實驗效果的基準。實驗組接受為期兩週四個小時的生命教育教案~「我喜歡我自己」的教學,對照組則接受現行的健康教育課程。在教學結束兩週後,進行後測以評價教學的效果。所得資料以二因子變異數分析、卡方檢定、t檢定、Pearson 積差相關進行分析,並將學生教學回饋資料作質性分析。 本研究結果顯示: 1、研究者設計的教學介入對於提昇實驗組學生的自尊程度與健康教育學業成就影響顯著。 2、研究者設計的教學介入,發現對於男學生的自尊提昇較女生高;且對於自尊程度較低的學生之健康教育學業成就影響較顯著。 3、研究者發現教學介入過程中對於提昇學生了解自己、喜歡自己、欣賞別人與增進人際關係的能力培養,有所助益。 根據本研究的結果,可作為國中學生生命教育教學的參考,建議擴大開發多變化的生命教育融入性教案設計與研究對象;加入學生的焦點團體訪談或深入訪談,以期增加研究的深度與廣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