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促進與衛生教育學系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8
在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衛教人有個綽號是健康寶寶。
比起其他科系的學生,“衛仔”們多了份對健康的強迫性關懷,上課時多了與老師的互動,而多元的學習方式,透過討論、表演、參觀…,甚至是 Call in、Talk Show 的展現,讓整體學習更生動。
環境的學習與刺激更是讓人憾動心弦:大安森林公園的音樂台、西門町和東區的燈紅酒綠街、中正紀念堂和市政府的台北燈會,還有更臨近國家圖書館、北市圖書館、台大、公館、台北火車站、光華商場…,當然還有師大夜市的異國風情。
Browse
3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三軍總醫院管理者、員工與病人對健康促進醫院的需求評估研究(2007) 張德明「健康」一直是民眾關心的議題,有健康的身體才能享受生活的樂趣, 延續事業, 實現夢想。過去一般民眾維持健康的方式,主要是早期診斷及治療。然而,影響健康的因素是相當複雜的,除了個人生活型態之外,環境對我們的健康更是影響深遠,例如:工作壓力、環境的污染、政策的規範、社會經濟狀況、醫療資源分佈等種種因素,都與我們的健康有密不可分的關係(McMichael, 1994)。正因為這些影響健康的危險因子,就潛藏在我們日常生活的場所當中,因此,世界衛生組織開始不斷提倡場所性的健康促進,期望藉由建立健康的支持性環境,讓我們得以改善環境中的健康影響因子,進而提昇我們的健康。醫療場所平日肩負維持大眾健康的責任,即自然負擔起健康促進的功能,並將醫院員工、病人、家屬以及鄰近社區居民列為對象(Mullen et al., 1995)。行政院衛生署為了掌握民眾健康需求的轉變,將健康促進列為重要的施政項目,其衛生政策的走向從注重醫療服務轉向促進健康, 期待發展健康促進醫院,然而, 其內容的規劃卻一廂情願的由上而下。本研究主要是在三軍總醫院, 臺北市內湖、南港、汐止區唯一的醫學中心, 嘗試推動健康促進醫院計畫,並以管理者、員工及病人為中心,由下而上的依自覺健康生活需求、支持性健康環境、健康促進活動三個面向評估他們的需求, 以作為選擇健康議題與策略規劃之參考。經過結構式問卷研究結果顯示: 許多健康促進活動因需求不同, 確應因人而異, 並進一步因人設事。在自覺健康生活需求方面, 七成以上的受訪對象無規律運動習慣,主因為工作太忙及沒有時間; 三成以上的受訪對象反映工作環境有二手菸; 一半以上的受訪對象有失眠的問題; 且研究對象罹患不同類型的慢性疾病; 受訪對象認為需改變生活型態主要為飲食、運動及生活作息。在醫院支持性健康環境需求方面, 五成以上醫院員工健康問題無法有效解決, 並期待醫師能積極主動衛教。員工更期盼管理者做決策時,能多傾聽各種意見, 開誠佈公,化解人際衝突。三總藝文活動, 滿意者低於五成,顯有加強空間。在醫院健康促進活動需求方面, 醫院在九成以上的民意基礎上, 應更積極推展健康促進醫院計畫, 唯宣傳宜再加強, 且應聚焦在養生保健、衝突解決、正面思考及人際關係等知識與技能。人際溝通, 外語學習, 時間管理及深造教育是推動學習的主流。而面對管理者及病人的高度期盼, 身為衛生教育專業人員, 應積極作為, 努力介入。結果並顯示電子及平面媒體在衛生教育中不可偏廢, 且應加強衛生教育宣傳資料的可近性, 並改善健康系列講座的內容。 三軍總醫院將利用此一研究成果, 積極有效的發展切中時弊的健康促進計畫, 並期盡早躋身世界衛生組織健康促進醫院之林, 扮演社區保護者與醫界領航者的角色。Item 社區保健志工充能程度、組織承諾以及服務工作績效評估量表之編製及其應用之先驅性研究(2006) 張鈞惠本研究之主要目的在於探討參與保命防跌計畫之社區保健志工,於計畫執行間之充能程度、組織承諾以及服務工作績效間的關係,並藉此發展適合施測於社區保健志工的服務概況量表,以作為日後相關研究及相關志工訓練政策之參考。 本研究的研究對象為屏東縣某社區健康營造中心參與「老年人跌倒防制多重介入模式之發展與推廣」計畫的社區保健志工,共計25人。利用本研究所發展的量表以及質性訪談大綱,採質量並重的訪談方式,進行資料收集。取得的資料以平均數、標準差、百分比、魏可遜二樣本考驗(Wilcoxon two-sample test)中的曼-惠特尼U考驗(Mann-Whitney U test)、克-瓦單因子等級變異數分析(Kruskal-Wallis one-way analysis of variance by ranks)以及斯皮爾曼等級相關(Spearman's Rank Correlation)等方法進行分析。 本研究的主要發現為: 一、社區保健志工充能程度、組織承諾以及服務工作績效評估量表之信度、建 構效度皆屬良好。 二、本研究結果發現性別、教育程度、婚姻狀況以及過去擔任志工的經驗皆不 會影響研究對象之充能程度、組織承諾以及服務工作績效。 三、研究對象之組織承諾在價值、努力以及留任承諾方面均在中高程度;而在 充能程度方面,總得分均在同意以上,顯示出研究對象之充能程度很高。 四、在服務工作績效方面,研究對象之投入程度在中等以上;且對此服務工作 之滿意度相當高。 五、研究對象之充能程度與價值、留任承諾呈現顯著正相關,顯示研究對象的 充能程度愈高,其價值、留任承諾愈高。 六、研究對象參與服務工作的時數與項目愈多,其認知充能愈高、價值、努力 承諾的得分愈高。 本研究所發展之量表可應用於社區保健志工充能程度、組織承諾以及服務工作績效之探討,並且建議在日後進行社區健康營造計畫的推展時,應重視志工的訓練,以降低志工的流失率並且提高服務工作績效。Item 台灣地區健康促進學校教職員充能和學校與社區夥伴關係相關因素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健康促進與衛生教育學系, 2010-12-??) 劉潔心; 晏涵文; 張麗春本研究之目的在探討台灣健康促進學校之教職員的充能特質與社區意識對建立學校與社區夥伴關係的影響。採橫斷面設計,以分層隨機取樣16所健康促進學校(8所國小和8所國中)共計867位教職員。以結構式問卷進行基本資料、學校資料、參與社區情形、充能特質、社區意識與學校社區夥伴關係之資料收集。逐步迴歸分析發現,充能特質之「外在特質」是社區意識與學校社區夥伴關係的重要預測變項,解釋力達50%以上。合併國中國小受測對象結果,影響學校與社區夥伴關係之重要變項為充能特質之外在特質、社區意識之行動向度、研習活動、社區意識之情感向度、充能特質之內在特質(R2 = .66)。國中方面(n = 457),顯著預測變項依序為充能特質之外在特質、社區意識之情感向度、充能動特質之內在特質、社區意識之行動向度、研習活動(R2 = .65)。在國小方面(n = 410),顯著預測變項依序為充能特質之外在特質、社區意識之行動向度、研習活動、充能動力之內在特質(R2 = .68)。本研究發現,充能特質之外在特質和行動與情感之社區意識對學校成員與社區建立夥伴關係上具有重要影響力。建議學校衛生主管機關需挑選具充能特質之教職員來扮演健康促進學校核心推動人員,增能教職員參與社區各項事務與活動以建立社區意識及學校與社區夥伴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