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促進與衛生教育學系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8
在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衛教人有個綽號是健康寶寶。
比起其他科系的學生,“衛仔”們多了份對健康的強迫性關懷,上課時多了與老師的互動,而多元的學習方式,透過討論、表演、參觀…,甚至是 Call in、Talk Show 的展現,讓整體學習更生動。
環境的學習與刺激更是讓人憾動心弦:大安森林公園的音樂台、西門町和東區的燈紅酒綠街、中正紀念堂和市政府的台北燈會,還有更臨近國家圖書館、北市圖書館、台大、公館、台北火車站、光華商場…,當然還有師大夜市的異國風情。
Browse
3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臺灣COVID-19疫情期間社區老年人社會網絡與衰弱或肌少症之相關研究(2024) 林昱宏; Lin, Yu-Hung本研究之目的主要在了解在2021年COVID-19期間臺灣社區老年人的社會網絡、健康狀況、健康行為與衰弱或肌少症之間的情形及對衰弱或肌少症之預測力。本研究採次級資料分析,對象為2021年1到10月期間在臺北市某地區醫院接受老年健康檢查等醫療服務的社區老年人,總共分析981名社區老年人的資料,研究結果如下:1.本研究族群平均年齡約為74.49歲、女性58.1%、有13.3%社區老年人衰弱、14.5%社區老年人罹患肌少症、社會網絡得分平均為15.46。2.雙變項分析結果顯示與衰弱相關因素包括:年齡、社會網絡、腎功能、認知狀態、憂鬱情緒、飲酒及運動。此外,與肌少症有相關因素包括:年齡、社會網絡、代謝症候群、身體質量、認知狀態、飲酒及運動。3.多元羅吉斯迴歸分析結果顯示年齡越大、社會網絡越差、腎功能異常及有憂鬱情緒較易有衰弱。此外,年齡越大、社會網絡越差、身體質量過輕及每周運動不足150分鐘較易罹患肌少症。根據本研究結果發現社區老年人社會網絡越差會影響衰弱與肌少症,建議鼓勵社區老年人積極社會參與對於健康有一定的助益,也能夠讓老年人維持生活品質。Item 高齡者衰弱程度與其客觀測量靜態行為之探討(2022) 曾珮玲; Tzeng, Pei-Lin背景:人口老化已成為全球社會及衛生政策重要議題。隨著醫療環境及照護的進步與改變,國人的平均餘命亦逐年增長。衰弱(frailty)除了是全球關注的議題外,也是目前老年人常見的問題,而靜態行為 (Sedentary Behavior)近年來已成了新興威脅健康的因子之一且已逐漸被視為重要的公共衛生議題,而且在老年人的生活中相當普遍。在目前的文獻中發現,衰弱與靜態行為的相關性研究探討大多以自陳式問卷來蒐集資料居多,而國內對於衰弱程度與靜態行為且利用客觀儀器測量的研究鮮少被探討。因此本研究目的:為瞭解高齡者衰弱程度與其靜態行為之現況及探討高齡者衰弱程度與其靜態行為之關聯性。方法:本研究為橫斷性調查,招募臺北市某醫學中心老人健檢與整合門診 65 歲(含)以上之高齡者,有效樣本數共 218 人。使用「臨床衰弱量表」(Clinical Frailty Scale, CFS)進行衰弱症評估,並透過客觀測量儀器「三軸加速規」進行靜態行為模式資料收集。資料採用SPSS 23.0 進行統計分析,統計方法包括卡方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及簡單線性迴歸分析。結果:發現(1)年齡、主要照顧者及服用多種藥物這三部分在社會人口學、衰弱程度及靜態行為:包括總靜態時間(分鐘/天)及持續 ≧ 30分鐘靜態行為(次/天)中均有顯著差異。(2)線性回歸結果顯示,「衰弱程度越高」與「總靜態時間」及「持續 ≧ 30分鐘靜態行為的次數」,均呈現正相關。結論:建議政府機關在高齡者健康促進政策中,應積極宣導衰弱及靜態行為對銀髮族造成的影響,衰弱與靜態行為均是高齡者不容忽視的健康議題,如果能夠早期偵測衰弱症及減少靜態行為,藉由飲食、運動以及生活方式的改變,應能及早預防失能,減少年老時臥床的時間。期待未來高齡者不只要活得長壽,更要活得健康有品質,讓臺灣邁向更成功的健康老化趨勢。Item 獨居長者衰弱程度與社會參與關聯性之研究-以臺北市中山區為例(2018) 張荷卿; Chang, Ho-Ching本研究旨在瞭解臺北市中山區獨居長者衰弱現況、衰弱程度與社會參與之關聯性,進一步分析其社會人口學特質與衰弱程度及社會參與之相互關聯。研究對象為2017年4月臺北市政府社會局列冊居住於中山區的獨居長者,採橫斷式調查以結構式問卷透過訪視進行資料收集,共完成220份問卷。 本研究結果歸納整理如下: 研究對象的衰弱程度如後,無衰弱佔55.5%,衰弱前期佔40.5%,衰弱佔4.1%。社會參與平均值為67.45分,六個構面以社團活動分數最高;其次為休閒活動;政治活動分數最低。 研究對象社會人口學變項與衰弱程度之關係分析結果顯示,衰弱程度會因「教育程度」、「健康狀況」、「家人或親友支持」、「經濟狀況」之不同水準而有顯著差異。「年齡」、「獨居時間」、「罹患慢性病數」與其衰弱程度皆呈現顯著的正相關;結果顯示,研究對象健康狀況不好者、未獲家人或親友支持者、經濟狀況不夠用者、年齡越大者、獨居時間越久者、罹患的慢性病越多者,其衰弱的程度越高。 研究對象社會人口學變項與社會參與之關係分析結果顯示,社會參與會因「教育程度」、「健康狀況」、「家人或親友支持」之不同水準而有顯著差異。「健康狀況」是好或很好者、普通者的社會參與程度都較不好或不太好者為高;「家人或親友支持」是獲支持者的社會參與程度較未獲支持者為高。 研究對象衰弱程度與社會參與之間呈現顯著的負相關,表示研究對象的衰弱程度越高者,其社會參與越差。 研究對象的社會人口學變項與衰弱程度可預測其社會參與並可解釋社會參與總變異量的23.1%,其中以「高中(職)」、「專科以上」、「健康不好或不太好」、「家人或親友支持」為主要預測變項,並以「家人或親友支持」對社會參與的影響最大,「健康不好或不太好」次之。 根據本研究結果,建議應針對獨居長者之特性及早介入預防衰弱及社會參與等相關活動,以延緩失能的發生,始能達到在地老化、活躍老化之願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