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眾傳播研究所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17
「臺師大大傳所」於民國86年成立,為臺灣傳播學界頗富盛名之傳播科系所。本所為教育能符合時代需求、掌握時代趨勢之傳播人才,由早期之行銷傳播逐步轉向含括當代資訊科技傳播,以「新傳播科技與數位內容」、「新媒體之社會、政經與文化研究」及「新聞/傳播基本技能」三軸線為綱,期望訓練出既有科技技能,又有新傳播分析決策能力之時代菁英。
「新傳播科技與數位內容」面向-我們的課程方向包括:
數位內容設計、多媒體製作、數位平台經營、互動廣告與行銷、數位公關廣告策略、社群行銷、大數據分析、網路新聞學、資訊傳播、網路傳播資訊設計、電訊傳播與新傳播資訊科技等。
「新媒體之社會、政經與文化研究」面向-我們的課程方向包括:
網路文化與傳播、傳播社會文化基礎、資訊素養、資訊經濟、新傳播科技與社會、傳播政治經濟學、文化經濟、消費文化、流行文化、文化產業與文化勞動者、新媒體與螢幕文化、明星名人、文化政治與娛樂產業、迷研究、全球化研究等。
「新聞/傳播基本技能」面向-我們的課程方向包括:
傳播與資訊理論、研究方法、質性研究、傳播應用統計、敘事分析、批判話語分析、口語傳播、新聞採訪與寫作、非虛構紀實創作、媒體經營管理、傳播產業研究、媒體素養等。
在知識、邏輯分析與新科技技能三方面訓練下,我們期待臺師大大傳所的學生成為:
(一) 跨越科技、國界與文化之跨界人才
(二) 開創新媒體、新思維與新批判之新時代人才
(三) 掌握網路資訊社會脈動、領先趨勢思維之前瞻人才
「新傳播科技與數位內容」面向-我們的課程方向包括:
數位內容設計、多媒體製作、數位平台經營、互動廣告與行銷、數位公關廣告策略、社群行銷、大數據分析、網路新聞學、資訊傳播、網路傳播資訊設計、電訊傳播與新傳播資訊科技等。
「新媒體之社會、政經與文化研究」面向-我們的課程方向包括:
網路文化與傳播、傳播社會文化基礎、資訊素養、資訊經濟、新傳播科技與社會、傳播政治經濟學、文化經濟、消費文化、流行文化、文化產業與文化勞動者、新媒體與螢幕文化、明星名人、文化政治與娛樂產業、迷研究、全球化研究等。
「新聞/傳播基本技能」面向-我們的課程方向包括:
傳播與資訊理論、研究方法、質性研究、傳播應用統計、敘事分析、批判話語分析、口語傳播、新聞採訪與寫作、非虛構紀實創作、媒體經營管理、傳播產業研究、媒體素養等。
在知識、邏輯分析與新科技技能三方面訓練下,我們期待臺師大大傳所的學生成為:
(一) 跨越科技、國界與文化之跨界人才
(二) 開創新媒體、新思維與新批判之新時代人才
(三) 掌握網路資訊社會脈動、領先趨勢思維之前瞻人才
News
Browse
7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台灣公營電台經營策略與轉型研究─以教育電台為例(2021) 黃嬿; Huang, Yan廣播環境經過調幅、調頻、數位音訊廣播時期,加上政府十一梯次的廣播電台頻道開放後,廣播電台具備類型化電台的特質,而在新型態的網路電台、Podcast 節目林立之下,商業電台已是在夾縫中求生存,更遑論以公共利益與公共服務為導向的公營電台。因此,本研究藉由分析台灣公營廣播電台─教育電台為例,了解教育電台組織、節目製播架構、經營模式與行銷策略,與教育電台管理者和內部職員、聲音產業平台經營者,以及傳播學界專家學者,進行深度訪談。綜合研究結果顯示,教育電台的定位為文教專業電台,定位影響組織發展,藉由積極推動社會教育領域,結合多樣化教育節目內容,發展數位平台,增加節目行銷管道;近十年間也走遍全台灣各中小學,利用媒體識讀與播音課程,提倡學校廣播教育,並以多角化經營模式,試圖跳脫公營電台的侷限性。身為媒體的一份子,專家學者透過訪談表示,在現階段公營媒體的第四權仍舊無法完全彰顯,應積極促成聽眾與政府間的溝通橋樑,盡可能成為媒體監督之專業角色;分析教育電台的組織優勢與劣勢,專家學者與電台職員皆認為文教專業定位在市場上相對具有不可取代性,但此特性也變成聽眾收聽節目的阻力,故節目製播應同時兼顧專業與收聽門檻,才能強化目標聽眾對於品牌的認知,並增加其他聽眾對於節目的收聽可能;當討論公營電台存在的必要性,專家學者對於整併所有公營電台,為其成立公營電台聯合組織感到樂觀,但也表示未來公營電台的存亡關鍵,將在於能否得到聽眾支持,因此目前應致力於回應或創造使用者需求,可考慮不同平台間的整合應用,才能維護公營電台的生存空間。Item 台灣中小型YouTuber經營之核心資源研究(2020) 劉又瑋; LIU, You-Wei自從「YouTube合作夥伴計畫」廣告分潤制度2012年在台灣實施之後,陸續吸引許多人開始在YouTube經營自己的頻道,投身自媒體的產業。從2016年開始,在台灣的YouTube官方積極推廣之下,YouTuber遂在這幾年內迅速成為台灣最具指標的自媒體影響者。除了對社會造成重要影響,其帶來的龐大商機,吸引更多一般大眾投身YouTube創作,發展自己的自媒體。 眾多YouTuber組成的這個產業規模,如同台灣企業組成比例一樣,中小型規模的YouTuber占了絕大多數,面對兢爭者眾多的競爭環境,中小型YouTuber必須透過有效運用資源才能在產業內維持競爭力。本研究以資源基礎理論為依據,使用深度訪談法訪問8位中小型YouTuber,訪談上透過VRIO架構找出中小型YouTuber在經營上的核心資源,再進行資源運用的分析與討論,得到中小型YouTuber的經營策略。 研究結果發現,有形資產當中可供產製內容的素材、無形資產的品牌整體形象、個人能力中的個人特質和人際網絡、組織能力中的技術創新與商品化能力和組織文化,這六項資源共同形成中小型YouTuber在經營上可以組織運用的核心資源。本研究認為中小型YouTuber在經營上必須以經營者本身為出發點,形成一個以內容流量為主,人際網絡為輔,並與經紀公司保持互利共生關係的經營策略。Item 日式老屋活化中的經營者–以青田七六與暖時光咖啡為例(2020) 楊政凱; Yang, Cheng-Kai老屋活化作為追求歷史空間永續發展的保存手段,在台灣已行之有年。然而在日式老屋的範疇下,因為特殊的發展背景,使得它們在產權上多屬公家機關所有,此特性在臺北市尤為明顯,使得日式老屋進入活化階段後,受到相關法規限制,造成日式老屋對外招標、媒合不易之外,也時常受到外界對於公共性的檢視。 梳理日式老屋活化的相關文獻後,能發現在文化面向與經濟面向已多有討論,但對於經營者研究是相對缺少。為進一步釐清日式老屋活化策略中,存有商業與文化之間的曖昧關係。本研究關注於日式老屋活化中的經營者,借用Arjo Klamer與Glynn& Lounsbury所提出之文化企業家觀點,以凸顯經營者在活化階段中的重要性。 以個案分析為基礎,選擇不同發展背景的日式老屋活化案例–青田七六與暖時光咖啡,以對兩案例的經營者進行比較。研究方法採用資料分析、參與觀察與深度訪談法。經過研究分析,青田七六的文化資產身份,提供穩固正當性基礎,使得經營者的個人資本隨著經營過程相輔相成地成長。暖時光咖啡則是直接面對市場反應的挑戰,經營者為尋求正當性基礎,根據過往經驗採取具彈性的經營策略。看似不穩定的歷程,卻賦予日式老屋更為貼近日常生活使用的面貌。最後以傅朝卿對於老屋活化所提出新舊辯證的觀點作結。兩經營者之間並沒有孰優孰劣,皆為日式老屋開展出更為豐富的生命。Item 初探更多元的OTT自製劇:網路串流平台與台劇內容的產製(2020) 金彬娜; KIM, BIT-NA網路出現之後,改變了我們收看電視的方式,且智慧型手機等多樣的行動載具的大眾化,擴展了網路空間,也提高各種媒體內容的接近性,OTT平台就在此時出現。2016年被稱為台灣OTT平台元年,到現在台灣國内OTT業者與海外OTT業者仍持續發展中。而增加了提供戲劇内容的通路,OTT服務也創造新的需求,因此逐漸以網路為基礎,生產出多樣內容,在這樣的背景下,其中的一個變革就是OTT平台自製劇。2016年,台灣OTT平台自製劇開始蓬勃發展,國內和海外OTT平台都有利用多樣題材開始自製劇製作,這樣的變化就給戲劇產業很大的影響。所以為了瞭解OTT平台自製劇的產製,本研究透過OTT內容的決策者訪談方式,討論關於台灣OTT平台自製劇製作上有何特徵,以及其製作經費來源、播出方式與劇本開發,說明OTT平台的自製劇對整體戲劇產業有何影響。 本研究發現:第一、OTT平台觀眾有三個特性——觀眾較為年輕,且他們的觀看習慣與內容載具高度相關,且有高度分眾現象。第二、在製作上,OTT平台自製劇使戲劇的題材變得多樣,OTT平台自製劇的製作規格也比電視劇自由,OTT平台可以擁有自製劇的版權、提供獨有的內容確保OTT平台的競爭力。第三、而自製劇的增加,為製作公司創造就業機會,也開啟了OTT平台和電視台或其他影視業者等,新的合作模式。OTT自製劇製作資金較為多元,除了有文化部的補助、廣告收入外,還有OTT平台VIP會員的訂閱費和海外投資等。第四、在題材開發上,主要有兩種方式:第一種是依據戲劇內容市場的趨勢來開發題材,第二種就是利用大數據分析來開發,有時也利用IP開發,在戲劇內容多方面活用。第五、OTT平台自製劇播出方式分為:首播、獨播和同播,OTT平台的上架方式可以吸引到不習慣看電視的觀衆。Item 遊戲過去,反思現在——臺灣青年玩家對歷史恐怖遊戲《返校》的體驗與詮釋(2020) 翁榛憶; Weng, Chen-Yi電玩遊戲是當代青年熟悉的媒體,《返校》作為廣為人知本土題材電玩的代表作,其結合恐怖、歷史與遊戲的特質,對臺灣青年玩家而言可能是相當創新的體驗,沒有經歷過戒嚴時期的臺灣青年,在玩遊戲的體驗與事後的感想會是如何?因此,本研究以《返校》為例切入,目的為探討電玩遊戲如何重塑當代青年的歷史記憶。研究問題為「遊戲機制」、「在地文化」與「恐怖美學」等三大面向如何建構玩家的遊玩經驗,而這些經驗與詮釋,又是如何座落於玩家的成長過程? 研究發現,在《返校》「遊戲機制」、「在地文化」與「恐怖美學」所建構的遊玩經歷之下,反映出了青年玩家對白色恐怖的認識與解讀。當代青年對戒嚴與白色恐怖相關事件的歷史記憶,從課綱修訂、史觀的多元化、社會開放與集體記憶轉變中逐漸形成與修正,當電玩遊戲也與歷史主題結合,遊戲帶來了更多的互動與參與感,玩家與遊戲之間的互動,不僅是個人的娛樂體驗,更能引發思考,反映出玩家對白色恐怖歷史記憶的重塑。Item 明星的日常企劃:韓國觀察類真人秀的創造力與社會對話(2020) 林璐; Lin, Lu21世紀初,全球的綜藝節目類型開始朝向真人秀發展,韓國綜藝節目也不例外,從2005年MBC的《無限挑戰》開始,「真人秀」模式全面盛行。短短的十幾年時間,真人秀類型在韓國綜藝節目中不斷的變化與豐富,2013年以後有有新的類型出現,也就是本研究的研究對象——觀察類真人秀。 韓國觀察類真人秀的出發點與過去的真人秀有所不同,更貼近日常生活,由明星展示各種各樣的生活方式給觀眾,無死角的拍攝、真實的生活環境引起觀眾的興趣,生活任務降低觀眾理解的門檻,更容易從中獲得趣味,這也是相對之前的真人秀,觀察類真人秀的特徵。觀察類真人秀注重的是對生活態度、生活方式的描寫,放大日常生活的細節,用記錄的方式去製作節目。明星作為觀察類真人秀的主角,透過觀察類真人秀能夠塑造更加平凡的新形象,能夠拉近與觀眾之間的距離。對於明星而言,公私界線更加模糊,工作即生活,生活即工作,而他們展示的出來的生活狀態也只屬於明星。 韓國的綜藝節目類型不斷在變化,幕後製作團隊也滿滿出現在銀幕之上,以羅瑛錫和他的團隊為例,分析韓國綜藝節目產製環境變化,有線台和無線台不同的產製環境和產製文化,讓綜藝節目的製作有了更多的可能性。無線台在公共性上的堅持,有線台在創意上的嘗試,讓製作團隊在各個不同的方面去發揮更多的創意,打造了良好的韓綜口碑。韓國真人秀的不斷變化,或許能成為台灣綜藝節目衝破現有框架很好的借鑑。Item 手機圖像交友App場域中的資本策略——以手機圖像交友App Tinder為例(2020) 熊煌均; Xiong, Huang-Jun法國當代社會思想家Pierre Bourdieu即提出場域(field)和資本(capital)概念,用以分析社會空間中社會行動者彼此之間的互動關係,以貌取人的概念在這個理論為前提之下,或許可以改稱為以「資本」取人,資本亦已在現實社會場域中自成結構,然而結構的形成又正強化現實社會場域不公平,隨著網路科技的進步,智慧型手機成為人手一支且密不可分的科技產品,手機圖像交友APP用戶更是逐年增長,然而以資本取人的概念在網路場域之中的影響為何?資本以及場域的概念又是如何於現實社會場域之外的網路場域中作用?本研究欲跳脫於現實場域之外,以著名的手機圖像交友APP Tinder為例,探討在手機交友APP場域中,科技媒體的介入下,使用者作為現實與虛擬之間的場域行動者,其如何策略性地運用資本而在Tinder場域中進行交友配對? 研究結果發現:(一)於手機圖像交友APP上的配對(Match)交友文化,是一種以能夠符合媒介科技能供性為前提,透過圖像去選擇配對對象的媒體使用行為,而受到媒介能供性影響,該行為所帶給媒介使用者的是一種淪於追求主流價值而遠離真實交流的「交友」體驗。(二)以「科技能供性形塑媒介場域」為前提,手機圖像交友APP媒介科技場域中,使用者的個體實踐會形成集體的規範,使用者在該媒介科技中帶有主流價值的選擇行為,也同時影響、建構了使用者們如何呈現自我的方式。(三)現實場域中的權力進入媒介科技場域,使用者集體於手機圖像交友APP媒介科技場域裡所形塑的主流價值,成為使用者於場域中進行挑選他人以及展現自我行為時,所參照的權力意識,而這些權力又是自現實場域中受到權力建構的使用者透過行為帶入媒介科技場域的,使用者也透過認知、態度及行為,將媒介科技場域中的權力意識帶到現實場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