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眾傳播研究所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17

「臺師大大傳所」於民國86年成立,為臺灣傳播學界頗富盛名之傳播科系所。本所為教育能符合時代需求、掌握時代趨勢之傳播人才,由早期之行銷傳播逐步轉向含括當代資訊科技傳播,以「新傳播科技與數位內容」、「新媒體之社會、政經與文化研究」及「新聞/傳播基本技能」三軸線為綱,期望訓練出既有科技技能,又有新傳播分析決策能力之時代菁英。

「新傳播科技與數位內容」面向-我們的課程方向包括:
數位內容設計、多媒體製作、數位平台經營、互動廣告與行銷、數位公關廣告策略、社群行銷、大數據分析、網路新聞學、資訊傳播、網路傳播資訊設計、電訊傳播與新傳播資訊科技等。

「新媒體之社會、政經與文化研究」面向-我們的課程方向包括:
網路文化與傳播、傳播社會文化基礎、資訊素養、資訊經濟、新傳播科技與社會、傳播政治經濟學、文化經濟、消費文化、流行文化、文化產業與文化勞動者、新媒體與螢幕文化、明星名人、文化政治與娛樂產業、迷研究、全球化研究等。

「新聞/傳播基本技能」面向-我們的課程方向包括:
傳播與資訊理論、研究方法、質性研究、傳播應用統計、敘事分析、批判話語分析、口語傳播、新聞採訪與寫作、非虛構紀實創作、媒體經營管理、傳播產業研究、媒體素養等。

在知識、邏輯分析與新科技技能三方面訓練下,我們期待臺師大大傳所的學生成為:
(一) 跨越科技、國界與文化之跨界人才
(二) 開創新媒體、新思維與新批判之新時代人才
(三) 掌握網路資訊社會脈動、領先趨勢思維之前瞻人才

News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4 of 4
  • Item
    運用大數據探究臺灣新聞媒體之框架-以2020年美國總統選舉議題為例
    (2021) 羅珮怡; Lo, Pei-Yi
    美國在全球一直以來具有舉足輕重之影響力,對於臺灣而言更是如此,尤其近年來美國與中國間抗爭加劇,使得美國對於臺灣之態度與政策更顯得重要,因而2020年美國總統選舉更是受到臺灣民眾與臺灣媒體的矚目。但是,過去媒體相關之研究指出不同新聞媒體間,經常會受到媒體利益或立場影響,進而產生出具差異性之論述。因此,本研究欲探討《TVBS 新聞網》、《三立新聞網》、《ETtoday 新聞雲》、《東森新聞》、《蘋果新聞網》、《聯合新聞網》與《自由時報》等七家網路新聞媒體,對於2020年美國總統選舉共35,991 則報導。透過大數據分析取徑針對文本進行探究,藉由時間序列分析、詞頻分析與TF-IDF分析探討文本內容,並同時以Google BERT模型將文本分類為「賽局框架」、「策略框架」、「問題框架」、「中臺關係框架」和「與選舉無關」五個類目。最終研究結果顯示,針對報導趨勢上七家媒體間並無差異,但是在詞頻分析、TF-IDF分析與框架分析中,顯示出媒體立場傾向於反中或親綠之媒體《三立新聞網》、《蘋果新聞網》與《自由時報》在報導中,經常描述與中國或臺灣相關之內容,並且用詞也與親中或親藍之媒體具有差異性。反之,媒體立場傾向於親中或親藍之媒體《聯合新聞網》、《TVBS 新聞網》與《東森新聞》則會偏向於淡化美國總統選舉與與中國或臺灣相關之內容。《ETtoday 新聞雲》雖然在詞頻分析中發現與其他親中或親藍媒體一樣,經常使用「大陸」與「新冠」一詞,不過在報導框架中則沒有特別傾向。整體而言,七家臺灣主流網路媒體中,對於2020年美國總統選舉報導的呈現上,仍呈現出媒體立場造成報導內容差異之現象。
  • Item
    台灣報紙全球與地方環境新聞分析─以全球暖化和「八八風災」新聞為例
    (2010) 黃嬿; Huang Yen
    本研究針對2002年6月2日至2009年7月31日《中國時報》與《聯合報》全球暖化新聞及2009年8月8日到2009年11月8日之「八八風災」新聞,從報導趨勢、新聞框架以及環境新聞報導問題等三方面檢視兩報全球暖化議題的報導表現,並援引國內外環境新聞與氣候變遷媒體議題研究文獻,作為兩報全球暖化議題報導趨勢與框架特性的分析依據。 本研究根據內容分析法,從媒體七年來的框架趨勢研究發現媒體在全球暖化議題上,確實充分應用了框架的功能來定義全球暖化問題,不僅跟隨國際環保潮流等新文化價值裁定暖化和事件的因果關係、且擅自診斷事件肇因,但卻缺乏因果關係的佐證能力。而對於全球暖化的影響,則是根據事件而採用不同的報導框架下價值判斷,卻缺少強調環境倫理等道德論述。此外在建議補救辦法的部份,則將責任歸咎於國家政府,特別是在面對異常氣候的在地調適行動上,但缺乏層次較高的跨國和個人責任的呼籲。本研究認為環境新聞報導應改變事件導向的報導模式,主動監測議題發展並長期追蹤報導,在論述方式上,除了加強國際氣候會議與協議等重要事件的報導之外,應從台灣在地的暖化事件出發來延伸議題面向,提升議題的框架層次,強化記者的佐證能力,建立民眾參與感,以型塑抗暖化為國內重要的公共議題為優先目標。
  • Item
    大學多元入學方案之繁星計畫新聞文本框架分析
    (2010) 王筱君
      本研究為探討新聞議題的新聞文本分析,以大學多元入學之繁星計畫相關新聞文本為研究對象,此議題原本是一例行性的教育入學方案,但2008年卻爆發台中縣私立常春藤高中為增加錄取名額,逕自修改推薦學生在校成績弊案,事件的引爆是2008年3月24日有讀者向《蘋果日報》投訴,經由媒體大幅報導後,使得造假事件從初期的學校行政失誤,演變為學校行政不公、學生家長涉及利益輸送,使得學者專家、學生、家長、校長、教師等社會大眾紛紛加入事件的論述行列,甚至形成校方與教育部雙方在媒體上的爭執。   透過媒體文本的檢視,不同報別、不同消息來源,甚至不同議題生命週期階段皆有不同的文本詮釋,本研究企圖分析繁星計畫議題如何經由媒體的選擇、篩選過程而被進一步的描述與定義。在這其中,研究者整理出四個值得分析的研究價值:一、台灣主流報紙如何報導常春藤事件與繁星計畫;二、不同消息來源如何在此議題上作框架競爭;三、不同議題生命週期,報紙新聞框架是否產生變化;四、關於繁星計畫議題,民意與社會輿論如何呈現在台灣主流報紙上。   根據資料分析結果,有以下幾點研究發現: 1台灣主流報紙無論是在常春藤微調分數事件上或繁星計畫議題,皆以聯合報的報導則數最多,顯示聯合報相較於其他三家報紙更重視此議題,投入較多篇幅及記者編輯進行相關新聞的採訪與報導。 2新聞報導方式與報別間有顯著關聯,無論是繁星計劃議題或常春藤高中微調分數事件,四家報紙皆以「一般新聞」報導方式為主、其次為讀者投書;唯獨聯合報在繁星計畫議題採用較多「社論」、「特稿」與「讀者投書」之報導方式,而蘋果日報則完全採用「一般新聞」與「圖表」的報導方式。 3在繁星計畫議題上,最常使用的新聞主題為「常春藤高中造繁星計畫造假弊案」、其次為「弊案發生後的檢討」;至於在「新聞框架」方面,在繁星計畫議題中,最主要的新聞框架為「教育政策變革」、其次為「繁星衍生問題」及「激勵人心個案」,而常春藤高中微調分數事件上,主要新聞框架為「懲處常春藤高中」、其次為「常春藤高中違法」。 4四報在繁星計畫議題中,最關注的新聞主題即為常春藤高中造假弊案,且四報將新聞框架聚焦於懲處常春藤高中;至於整體繁星計畫議題,媒體則將新聞框架聚焦於教育政策變革,顯示媒體仍傾向將繁星計畫視為教育政策,而將常春藤微調分數事件視為違法犯紀的社會事件。 5報導的消息來源方面,在繁星計畫議題中,最常使用的消息來源類型為政府、其次為大學及媒體;至於在常春藤微調分數事件上,最常使用的消息來源類型則為高中職、其次則為政府。換言之,官方消息來源仍是媒體最重要的消息來源。 6聯合報、中國時報及自由時報在報導方式與消息來源類型間有顯著關聯,在「一般新聞+圖表」的報導方式上,四報皆以政府為主要消息來源類型,在「社論+特稿+讀者投書」報導方式上,聯合報與中國時報的主要消息來源皆為高中職。 7由資料分析可知,在繁星計畫議題的生命週期內,常春藤高中微調分數弊案爆發後,新聞報導量就呈現急速上升的陡坡狀態,並在2008年4月12日帶教育部對常春藤高中祭出懲處後,新聞報導的成長曲線就漸趨緩和,甚至呈現遞減狀態。由此顯示,繁星計劃議題在日常生活的社會場域中,必須與其他議題競爭、相互爭取出現在媒體版面上的機會。 8透過van Dijk的論述結構分析,檢視三報的繁星計畫新聞論述結構發現,不同意見陳述者在此議題中皆處於不同「身分」,其所處的「發言位置」也大相逕庭,因此會進而影響其對於繁星計畫利弊、正負向態度的呈現。   其中聯合報企圖站在公正第三者角度落實監督政府政策的媒介第四權,除了批判常春藤高中的違法做法外,還關照到遭成績做假排擠的「無名氏」星星,以及參與繁星計畫大學的投機心態,甚至回歸討論教育公平誠實的基本方針。   自由時報在輿論的採納上呈現較多元開放的論述態度,甚至透過事件主體即繁星學生採第一人稱的論述立場,表示其支持繁星計畫的態度;然而在此種「感性」訴求風格下,卻也暴露出一種「失焦」的危險。   中國時報將繁星議題的討論主旨放在人才回流等上層問題,但此處會出現主體錯置的問題,畢竟教育只是影響人才回流的其中一環,其中還包括許多社會環境、時代背景的因素,因此這樣的論述框架若扣聯在繁星計畫議題上,易使討論的焦點更加模糊。
  • Item
    陳唐山發言事件之報紙報導框架分析
    (2007) 賴綾章; Ling-Chang Lai
    本研究為探討新聞議題的新聞文本框架分析,以陳唐山發言事件之相關新聞文本為研究對象,此個案原本是一件政府官員的個人言語風波,經由媒體大幅報導之後,在不同的政治光譜交錯下,呈現交錯複雜的面貌,不同的消息來源、不同的報別都有相對應的文本詮釋。唯有透過媒體文本的檢閱,才能找出這一事件如何經由媒體的選擇、篩選過程,進一步被描述與被定義。 除了具有新聞框架研究的特徵外,該事件也歷經多次轉折,包括個人形象的風波、外交議題的爭辯,甚至成為統獨意識型態、政治角力的工具。在這其中,研究者整理出三個值得分析的研究價值:一、台灣主流報紙是如何報導陳唐山發言事件;二、不同報別的新聞組織,如何詮釋陳唐山發言事件;三、不同的議題週期,報紙的新聞框架是否會產生變化。 根據資料分析結果,有以下幾點研究發現: 1.台灣主流報紙報導陳唐山發言事件,以聯合報的新聞報導量最多,顯示聯合報較其他三家報紙更重視此一事件,投入較多記者及編輯進行相關新聞的採訪報導。 2.報紙在報導方式的呈現上以純新聞/一般新聞為主、其次是讀者投書,報紙的「新聞報導方式」會因為「報別」而有所差異。 3.最常使用的新聞主題框架是「國際與外交考量」。在陳唐山發言事件中,「新聞主題框架」的確會因「不同報紙」而有所差異。 4.報紙的報導立場以「中立及無明顯立場」最多,表示多數新聞仍以客觀報導為主要立場。但不同報紙與不同報導立場之間,則有達到非常顯著的關聯程度。 5.報導的消息來源身份方面,以官方—政府部門、政黨、民意代表最多,在不同新聞報導立場與不同消息來源身份之間有達到非常顯著的關聯。 6.報紙的「新聞報導則數」會因「不同議題的生命週期」而有很顯著的差異。在「報導爬升期」階段,聯合報的則數最多、蘋果日報則數最少;在「報導轉移期」階段,聯合報及自由時報的報導則數最多;在「報導逐漸消退期」階段,以中國時報的報導量居最高。 7.不同議題生命週期與不同新聞框架之間的卡方檢定也達到非常顯著的水準,說明陳唐山發言事件中,新聞框架具變動性,隨著週期變化,也會產生競爭和消長的變化。 8.不同階段的議題生命週期、報導方向也會有所差異。在「報導爬升期」的報導立場以「反對」最多;在「報導轉移期」、「報導逐漸消退期」的階段,新聞報導立場以「中立/無法判斷」最多。 總體而論,陳唐山發言事件確實透過新聞框架的機制,框限事件的面向與意涵;新聞媒體也的確會因為本身報導立場相異,利用不同的新聞主題框架、消息來源身份及新聞報導方式的選擇,最終呈現出與原形截然不同的「媒介真實」樣貌。 此次探討的新聞主題框架並非僅在陳唐山發言事件的相關新聞中出現,其實新聞媒體在報導國際外交或政治社會新聞時,也經常採取或不自覺使用這些新聞主題框架。同時,新聞媒體為了讓某一特定的新聞主題框架相較於其他框架之下更加凸顯,會採取新聞文本修辭的手法,型塑該框架的文化共鳴作用、以潛移默化的方式建立起閱聽人對此一新聞事件的觀感,並爭取社會大眾的支持,讓此議題顯著程度拉高,使得議題的生命週期可以延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