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教育學系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81
系所簡介
中華民國政府遷台後,鑑於當時尚無正式之工業職業師資培育機構,乃在美國國際合作總署之資助下,於民國42年由當時的台灣省立師範學院(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前身)設立工業教育學系,從事培育工業職業學校師資及中等學校工藝教師之工作,為台灣第一所正式之技職教育師資培育機構。
民國65年8月,本系成立研究所碩士班;民國81年8月,成立博士班,為我國第一所成立之工業教育博士班,不僅為本系發展之重要里程碑,亦是我國工業教育發展之大事紀。
本系培育多元工業教育師資,為求學術專業發展與研究精進,本系各組陸續獨立發展成專業系所。工技組於民國71年獨立成立工藝學系,民國85年圖文傳播組成立圖文傳播學系。民國91年本系機械組機械、鑄造、製圖、板金等四個專長轉型成立機電科技研究所,並於93年更名為機電科技學系。民國93年電機電子組成立應用電子科技研究所,並於96年成立應用電子科技學系。
本系目前設有學士班,培育技術型高中之動力機械群與電機與電子群師資;碩士班設有技職教育、能源應用、車輛技術及科技應用管理四個教學分組;博士班以提供技職教育組課程為主;在職專班著重於培養技職教育行政及科技管理應用專才。
News
Browse
4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高職模具科「模具製作實習」課程實施創造思考教學對學生創造力影響之研究(2010) 黃德發本研究目的是在探討高職模具科「模具製作實習」課程實施創造思考教學對學生創造力之影響。本研究採用「不等組前後測準實驗設計」進行教學研究,研究對象選取臺北市南港高工模具科三年級忠班學生37人為實驗組,模具科三年級孝班學生33人為控制組,進行為期十二週的實驗教學。 實驗組的教學方式,是在模具製作實習課程中實施創造思考教學活動,透過創造力技法的講述與練習、發明故事與發明實例的介紹以及應用創意競賽作品的說明來激發並培養學生的創造力。控制組教學仍採用一般傳統方式教學。 在資料處理上以「拓弄思創造思考測驗」、及「吳明雄機械技術創造能力測驗」為量化評量工具,所得資料以單因子共變數分析及t考驗進行統計處理,另以研究者自編的「創意學習作業單」、「學生訪談大綱」及「學生學習反應問卷」為質化資料,兩相佐證以了解本研究實施之效果。 從研究結果中顯示: 一、實驗教學能部分提升學生在創造思考能力的表現。 排除兩組學生前測影響後,實驗組學生在「拓弄思創造思考測驗」 圖形的「流暢力」、「精進力」與語文的「獨創力」分數顯著優於控制組的學生。 二、實驗教學未能有效提升學生的機械技術創造能力 排除兩組學生前測影響後,實驗組學生在「機械技術創造能力測驗活動」的「實用性」、「流暢性」、「獨創性」、「變通性」分數均未顯著優於控制組的學生。 三、實驗組學生實習學業成就高低與創造能力的表現沒有顯著差異。 四、學生對創造力教學活動感到新奇而又有趣,並對創造力課題有進一步認識。 五、教師須營造創造力教學環境,並能將教材教法與課程及實際應用結合,以促進學生的創造力理解與應用。Item 創造性探究教學影響學生探究力、創造力及學習成效之研究─以臺北市立松山工農園藝科為例(2015) 黃文振; Huang, Wen-Chen本研究係採用準實驗研究法,以臺北市立松山工業農業職業學校園藝科一年級學生及二年級綜合高中園藝學程201班為研究對象,進行8週的創造性探究教學,並在教學實驗前、後,對學生實施Torrance創造思考活動測驗、探究力量表測驗、園藝專業基本知能測驗,以瞭解學生在實施創造性探究教學後,對學生的創造力、探究力、學習成效產生的影響。 研究初期,進行國內外創造思考教學、探究力教學、創造性探究教學等相關研究、論著等文獻資料之搜集與分析,最後以5E循環式探究教學法架構為基礎,建構本研究認為適用於高職園藝科專業課程之創造性探究教學架構,進行教學實驗。 研究結果發現,高職園藝科學生實施創造性探究教學後,經共變數統計、單因子變異數分析顯示,實驗組兩班之學習成效,均優於控制組並達顯著差異,經成對樣本t考驗得知,實驗組兩班之後測成績均優於前測成績並達顯著差異。實驗組兩班之「整體」探究力表現均優於控制組並達顯著差異;其中除「界定問題」、「溝通辯證」兩分項能力表現均優於控制組並達顯著差異外,其餘之「設計規劃」、「實作驗證」、「分析解釋」等分項能力之表現,兩組並未達顯著差異。 在創造力表現上,經統計發現,在圖形創造力方面,實驗組與控制組的表現並無顯著差異。其次,就圖形創造力分項能力表現比較,在創造思考圖形測驗表現方面,經由事後比較得知,實驗組除精密力表現優於控制組並達顯著差異外,其餘在獨創力、流暢力等分項能力表現上並無顯著差異。另外,再就創造思考語文測驗表現分析比較得知,實驗組之語文創造力表現優於控制組,且達顯著差異。其次,在創造思考語文測驗分項能力表現方面,實驗組獨創力、流暢力、變通力之表現,均優於控制組,並達顯著差異。 就學習滿意度方面,無論從各單元學習回饋意見統計或就整體問卷調查統計結果均可看出,實驗組有80%以上學生均表滿意(各單元學習滿意度平均數在3.97以上),且認為創造性探究教學對其學習確實有幫助。而就學生訪談結果中亦得知,學生對教師實施創造性探究教學均表示生動有趣並漸改變學習模式,且有助於其學習。就教師訪談結果得知,實施創造性探究教學,雖費時費力,但確實可提升學生學習興趣,啟發學生動腦思考並能主動參與合作學習;將學生回饋意見、師生訪談結果及學習滿意度統計結果進行三角檢證後得知,其結果為一致。惟因受限於教學進度及技能檢定要求,無法讓學生有太多時間,進行創造思考與探究學習,另教師要實施創造性探究教學時,對創造思考教學策略與探究教學技法與策略必需十分熟練,才能有效、全面提升學生創造力與探究力。 最後,針對研究結果與發現,本研究提出結論、檢討與反思及建議。整體而言,實施創造性探究教學,對高職園藝科學生圖形創造力表現未達顯著差異,而語文創造力達顯著差異,但在探究力與學習成效表現上,確實頗有助益並達顯著差異。Item 從Amabile創造成份模式理論探討國小學童的實作技能與科技創造力(2007-07-31) 朱益賢配合教育部培養學生創新、行動與行思合一的興趣與基本能力,逐步打造出 創造力國度ROC (Republic of Creativity)的願景,本計畫擬以Amabile 的創造成份 模式理論為基礎發展科技競賽模組,並觀察此模組對國小學童在科技創造力與實 作技能上的影響,以期能培養出能手腦並用具有高度創造力的學生。 本計畫之研究目的為: 1. 發展科技競賽模組(第一年); 2. 發展評量學生科技創造力之評量工具(第一年); 3. 發展評量學生實作技能之評量工具(第一年); 4. 驗證科技競賽模組的效益(第二年); 5. 修正科技競賽模組並研提革新策略(第二年); 6. 分析與比較革新策略的效益(第三年); 7. 發展將科技競賽融入生活科技教學的策略(第三年)。 為期能達成上述研究目的,將採用文獻分析、焦點團體、專家座談、教學實 驗、深度訪談等研究方法。而本計畫的研究對像為國小中高年級學童,配合研究 需要將於國小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的教材中,選取與生活科技密切相關並注重實 作的單元,作為科技競賽模組規劃的內容範圍。本計畫將考量Amabile 理論的社 會環境要素包含學校鼓勵、師長鼓勵、工作團隊支持、自主性、足夠資源、挑戰 性工作、工作負荷壓力、學校環境的障礙等因素,再參照Amabile 的五個不同創 造階段,從問題/任務確認、準備、產生回應、有效反應與溝通、產出等階段,來 設計與發展適合國小學童的科技競賽模組。為評估此科技競賽模組對學童的影 響,將改編與發展出「環境知覺自我評估量表」、「科技創造力評量表」、「實作技 能檢核表」等評量工具。 研究結果將對科技競賽的舉辦與評量提供一客觀、標準化的方法,對國小生 活科技教學策略運用提出建議,並透過科技競賽的舉辦,加強社會大眾對各教育 階段實作技能與科技創造力培養之重視。Item 從AMABILE創造成份模式理論探討學生的實作技能與科技創造力(2008-07-31) 朱益賢配合教育部培養學生創新、行動與行思合一的興趣與基本能力,逐步打造出 創造力國度ROC (Republic of Creativity)的願景,本計畫擬以Amabile 的創造成份 模式理論為基礎發展科技競賽模組,並觀察此模組對國小學童在科技創造力與實 作技能上的影響,以期能培養出能手腦並用具有高度創造力的學生。 本計畫之研究目的為: 1. 發展科技競賽模組(第一年); 2. 發展評量學生科技創造力之評量工具(第一年); 3. 發展評量學生實作技能之評量工具(第一年); 4. 驗證科技競賽模組的效益(第二年); 5. 修正科技競賽模組並研提革新策略(第二年); 6. 分析與比較革新策略的效益(第三年); 7. 發展將科技競賽融入生活科技教學的策略(第三年)。 為期能達成上述研究目的,將採用文獻分析、焦點團體、專家座談、教學實 驗、深度訪談等研究方法。而本計畫的研究對像為國小中高年級學童,配合研究 需要將於國小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的教材中,選取與生活科技密切相關並注重實 作的單元,作為科技競賽模組規劃的內容範圍。本計畫將考量Amabile 理論的社 會環境要素包含學校鼓勵、師長鼓勵、工作團隊支持、自主性、足夠資源、挑戰 性工作、工作負荷壓力、學校環境的障礙等因素,再參照Amabile 的五個不同創 造階段,從問題/任務確認、準備、產生回應、有效反應與溝通、產出等階段,來 設計與發展適合國小學童的科技競賽模組。為評估此科技競賽模組對學童的影 響,將改編與發展出「環境知覺自我評估量表」、「科技創造力評量表」、「實作技 能檢核表」等評量工具。 研究結果將對科技競賽的舉辦與評量提供一客觀、標準化的方法,對國小生 活科技教學策略運用提出建議,並透過科技競賽的舉辦,加強社會大眾對各教育 階段實作技能與科技創造力培養之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