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2

院成立於民國44年,歷經50餘年的銳意發展,目前設有國文、英文、歷史、地理、臺文等5個學系、翻譯和臺灣史2個獨立所,以及全球華人寫作中心和國際臺灣學研究中心。除臺史所僅設碩士班,其餘6個系所均設有碩、博士班;目前專兼任教師近250人,學生約2500餘人。

本院早期以培養優秀中學國文、英文、歷史和地理教師為鵠的,臺灣中學語文和史地教育的實踐與成功,本院提供不可磨滅的貢獻。近年來,本院隨師範體系轉型而調整發展方向,除維持中學師資培育的優勢外,也積極朝理論研究和實務操作等面向前進。目前,本院各系所師培生的教師檢定通過率平均在95%以上;非師培生在文化、傳播、文學、應用史學及環境災害、地理資訊系統等領域發展,也已卓然有成。

本院各系所教師的研究能量極為豐富,參與國內外學術活動相當活躍。根據論文數量、引用次數等指標所作的學術力評比,本院居人文領域全國第2名。各系所之間,無論是教師的教學與研究,或學生的生活與學習,都能相輔相成、榮辱與共,彼此渾然一體,足堪「為師、為範」而無愧。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4 of 4
  • Item
    新批評在台灣:以現代詩場域為中心
    (2013/08-2014/07) 林巾力
    現代主義在上個世紀的五、六〇年代構成了台灣文壇最令人矚目的風景,而現代詩 更是扮演了時代先鋒的角色,它不但是第一個衝破官方話語的文學,並且比小說更快地 站上了「文學現代化」的浪頭。儘管現代詩的創作呈現一片繁景,但關於它的批評卻是 進展緩慢。而第一個具有相對完備的理論且講求方法的文學批評,是始於顏元叔在六〇 年代末期所提倡的「新批評」。新批評的崛起不但與文學教育的建制化息息相關,同時 也使得文學批評最終成為學術殿堂裡的專屬事業。雖然新批評逐漸在七〇年代取得主流 的位置,但隨著社會的日益複雜、現實視野的擴展以及紛繁多樣的理論進入文學場域, 新批評很快地失去了批評的主導地位而盛況不再。儘管如此,新批評的方法卻早已深入 文學的教育之中,其影響至今不衰。就此意義而言,對於參與文學生產的新批評在台灣 的傳播狀況進行探究,有助於了解台灣文學與詩學的發展。因此,本研究以新批評為主 要觀察對象,特別是聚焦於現代詩的場域,而去考察新批評在台灣如何被引介與實踐的 過程,以及這種批評方式與現代主義有著怎樣的互動、而它又為台灣詩學帶來了怎樣的 影響等問題。
  • Item
    「流亡」與現代主義詩學:雙重視角下的商禽與北島
    (淡江大學中文系漢學研究中心, 2013-12-01) 林巾力
    「流亡」是構成兩岸現代主義詩歌最顯著的風景之一。「流亡」意味被迫離開家園,與它相關的情感不外乎鄉愁、邊緣與疏離。然而,流亡與寫作的關係,卻往往是苦澀與超越的不斷拉鋸。本文援引薩依德關於流亡「實際的」和「隱喻的」的雙重視角,將焦點鎖定戰後分別參與了台灣與中國的現代主義詩歌之崛起的商禽與北島,藉此觀察流亡與創作之間的動態關係。本文分成三個部分,首先是討論「流亡」的定義及相關理論的演繹,其次是觀察同樣經歷被迫遠走他鄉的商禽與北島如何在詩中表達流離的經驗與存在的辨證,最後則是從詩歌語言的角度分析作為隱喻的流亡概念如何結合於現代主義詩歌美學的實踐。透過商禽與北島作品的並置與分析,本文指出,兩位詩人的現代主義詩歌遠遠不是脫離了現實的懸空之物,而是對應了時代與生存經驗的關於人生與藝術的試探。
  • Item
    新批評與現代詩:以顏元叔為聚焦
    (國立臺灣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 2014-12-01) 林巾力
  • Item
    「自我」與「大眾」的辯證:以現代詩論戰為觀察中心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灣語文學系, 2012-10-??) 林巾力; Lin, Chin-li
    發生於七○年代初期的現代詩論戰被認為是鄉土論戰的前哨,它的發生,大抵被歸因於國際局勢丕變所激起的民族意識高漲。但若從現代詩本身的發展來看,不難發現崛起於五○年代中期的現代主義詩歌在六○年代初期取得了文學合法地位之後,其陣營內部也開始出現許多不滿與反省的聲音,同時也展開了融合現代主義技巧於本土現實的思考。本文以「現代詩論戰」(1972-1974)為觀察主軸,並將考察的範圍往前延伸至現代主義的發展初期,藉以分析它究竟如何醞釀了日後遭受質疑的原因。本研究也特別將問題意識聚焦於「自我」與「大眾」概念的消長與辯證,也就是去探討「自我」與「大眾」如何一再成為文學論述的重點?隨「自我」與「大眾」消長的文學關懷有哪些?詩人與評論家們對於「自我」與「大眾」又是有著怎樣的想像?他們如何透過「自我」與「大眾」的概念來建構詩學?最後,是探討這看似兩相對立的概念果真是扞格不入的兩個極端,抑或曾經有過相互啟迪與融合的曲折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