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2

院成立於民國44年,歷經50餘年的銳意發展,目前設有國文、英文、歷史、地理、臺文等5個學系、翻譯和臺灣史2個獨立所,以及全球華人寫作中心和國際臺灣學研究中心。除臺史所僅設碩士班,其餘6個系所均設有碩、博士班;目前專兼任教師近250人,學生約2500餘人。

本院早期以培養優秀中學國文、英文、歷史和地理教師為鵠的,臺灣中學語文和史地教育的實踐與成功,本院提供不可磨滅的貢獻。近年來,本院隨師範體系轉型而調整發展方向,除維持中學師資培育的優勢外,也積極朝理論研究和實務操作等面向前進。目前,本院各系所師培生的教師檢定通過率平均在95%以上;非師培生在文化、傳播、文學、應用史學及環境災害、地理資訊系統等領域發展,也已卓然有成。

本院各系所教師的研究能量極為豐富,參與國內外學術活動相當活躍。根據論文數量、引用次數等指標所作的學術力評比,本院居人文領域全國第2名。各系所之間,無論是教師的教學與研究,或學生的生活與學習,都能相輔相成、榮辱與共,彼此渾然一體,足堪「為師、為範」而無愧。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3 of 3
  • Item
    形象與真相──唐中宗朝史事探析
    (2016) 楊憶頻; Yang, Yi-Ping
    唐中宗李顯(另名李哲)一生遭遇三次政變,兩度即皇帝位,其經歷於歷代帝王中甚為少見。以往史家對他的認識,主要來自兩《唐書》和《資治通鑑》,然此三部官修史書,一方面因睿宗朝與玄宗朝修訂之《中宗實錄》的刻意引導,另一方面基於鑑史或以古諷今的需要,傾向從中尋求可資借鑑的事物,遂使中宗朝史事自然被納入女子干政的脈絡,其本人則成為一位雖擁有帝王之名,掌管一切權力,卻在史書中遭強力弱化,被後世認定昏愚、懦弱,僅為談論武、韋之禍與睿宗父子政變救國時的背景人物,喪失了主體性。 拙文以「形象」與「真相」為書寫主軸,分別探討從唐代至清代,中宗朝評價的形成過程與影響因素,即「形象」的建構;以及過去較少人注意到的,中宗執政時期的具體作為,如各種人事安排、政治宣傳措施和對宗室、官員、百姓與非漢民族等不同群體的政策,即「真相」的釐清與重建,望能充分揭示歷史書寫中虛構的「形象」與可能存在的「真相」間擁有的落差。 經由重新檢視如同中宗一般,在政爭過程中失敗的一方,其最初的想法 、行動與影響,當有助於勾勒出史事的完整面貌,使後人體認到歷史詮釋與個人處遇、權力爭奪間的複雜關係,進而明瞭歷史書寫的時代性及其侷限。
  • Item
    臺灣學者的留日經驗(1968-1971)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 2010-06-??) 楊憶頻
    邱添生教授,1941年11月15日出生於苗栗縣造橋鄉平興村。1949年就學於錦水國民小學,1954年考上新竹中學初中部,1957年直升高中部,1960年進入師大數學系,隔年轉入史地系,1964年結業,留任歷史系實習助教,1965年於空軍官校服兵役一年,1966年至1968年在師大歷史系擔任助教,1968年10月前往日本京都大學進修,並於1971年完成碩士學業,返國並回到師大歷史系擔任講師。1980年應日本交流協會邀請,回到京都大學進修。1988-1989年間,因申請到行政院國科會的研究獎助,再次回到日本,並獲聘為京都大學的招聘教授。2006年自師大退休,仍於師大歷史系所擔任兼任教授。邱添生教授為國內研究隋唐史的著名學者之一,他的首篇專論為〈唐代起用外族人士研究〉,碩士論文題目為〈唐代文化と外來文化〉。諸多著作中,以《唐宋變革期的政經與社會》最具代表性,另有〈唐代設館修史制度探微〉、〈唐初纂修前代正史析論〉、〈由杜佑《通典》管窺唐代史學的創新〉等史學史專文,並編纂有《中國通史》、《隋唐五代史》及《中國文明發展史》等書。邱添生教授〈論「唐宋變革期」的歷史意義〉一文,為臺灣早期探討「唐宋變革」的重要文章。這篇文章一開始便引介日本東洋史研究之名家內藤虎次郎的中國歷史分期觀點,談及「京都學派」的存在,並肯定其學術地位。同時,作者亦表示其文章乃在日本東洋史研究的基礎上深入擴充而成。綜上敘述,吾人不難想見日本東洋史學對邱添生教授的影響。本次口述訪談一方面希望能透過邱添生教授了解1960年代臺灣學生的留日經驗,另一方面也可進一步了解「京都學派」的起源與相關學術論爭,及其對邱添生教授日後學術研究的影響。
  • Item
    臺灣學者的留日經驗(1968-1971)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 2010-06-??) 楊憶頻
    邱添生教授,1941年11月15日出生於苗栗縣造橋鄉平興村。1949年就學於錦水國民小學,1954年考上新竹中學初中部,1957年直升高中部,1960年進入師大數學系,隔年轉入史地系,1964年結業,留任歷史系實習助教,1965年於空軍官校服兵役一年,1966年至1968年在師大歷史系擔任助教,1968年10月前往日本京都大學進修,並於1971年完成碩士學業,返國並回到師大歷史系擔任講師。1980年應日本交流協會邀請,回到京都大學進修。1988-1989年間,因申請到行政院國科會的研究獎助,再次回到日本,並獲聘為京都大學的招聘教授。2006年自師大退休,仍於師大歷史系所擔任兼任教授。邱添生教授為國內研究隋唐史的著名學者之一,他的首篇專論為〈唐代起用外族人士研究〉,碩士論文題目為〈唐代文化と外來文化〉。諸多著作中,以《唐宋變革期的政經與社會》最具代表性,另有〈唐代設館修史制度探微〉、〈唐初纂修前代正史析論〉、〈由杜佑《通典》管窺唐代史學的創新〉等史學史專文,並編纂有《中國通史》、《隋唐五代史》及《中國文明發展史》等書。邱添生教授〈論「唐宋變革期」的歷史意義〉一文,為臺灣早期探討「唐宋變革」的重要文章。這篇文章一開始便引介日本東洋史研究之名家內藤虎次郎的中國歷史分期觀點,談及「京都學派」的存在,並肯定其學術地位。同時,作者亦表示其文章乃在日本東洋史研究的基礎上深入擴充而成。綜上敘述,吾人不難想見日本東洋史學對邱添生教授的影響。本次口述訪談一方面希望能透過邱添生教授了解1960年代臺灣學生的留日經驗,另一方面也可進一步了解「京都學派」的起源與相關學術論爭,及其對邱添生教授日後學術研究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