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2

院成立於民國44年,歷經50餘年的銳意發展,目前設有國文、英文、歷史、地理、臺文等5個學系、翻譯和臺灣史2個獨立所,以及全球華人寫作中心和國際臺灣學研究中心。除臺史所僅設碩士班,其餘6個系所均設有碩、博士班;目前專兼任教師近250人,學生約2500餘人。

本院早期以培養優秀中學國文、英文、歷史和地理教師為鵠的,臺灣中學語文和史地教育的實踐與成功,本院提供不可磨滅的貢獻。近年來,本院隨師範體系轉型而調整發展方向,除維持中學師資培育的優勢外,也積極朝理論研究和實務操作等面向前進。目前,本院各系所師培生的教師檢定通過率平均在95%以上;非師培生在文化、傳播、文學、應用史學及環境災害、地理資訊系統等領域發展,也已卓然有成。

本院各系所教師的研究能量極為豐富,參與國內外學術活動相當活躍。根據論文數量、引用次數等指標所作的學術力評比,本院居人文領域全國第2名。各系所之間,無論是教師的教學與研究,或學生的生活與學習,都能相輔相成、榮辱與共,彼此渾然一體,足堪「為師、為範」而無愧。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4 of 4
  • Item
    書寫本土與面向世界:論黎紫書小說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 2016-12-??) 石曉楓; Shih, Hsiao-feng
    黎紫書原名林寶玲,1971年生於馬來西亞怡保,曾於《星洲日報》擔任記者12年,為馬華在地重要的女作家之一。其小說除了書寫馬共等重要的歷史素材之外,更著重於從人的生命困境出發。本文討論範疇涵蓋其《天國之門》(1999)、《山瘟》(2000)、《出走的樂園》(2005)、《野菩薩》(2011)、《未完‧待續》(2014)諸短篇小說集以及長篇小說《告別的年代》(2010)。論文首先指出黎紫書以文學獎的參賽為創作起點,一方面借鑒中國作家濃烈而流麗的敘事風格,一方面適時加入地方元素,但其實從初入文壇起,便表現出對某些普遍性主題的關注。其次發展、論證作家希望超越本土,以面向世界自詡的創作走向。最後討論在黎紫書的書寫裡,呈現出何種馬華文學的特殊風貌?她又如何以不同的語言表現和意識型態,回應當今的華語語系脈絡?而在此超越的過程裡,還可能存在著何種隱憂?由此提出對其創作的反思。
  • Item
    革命與性愛的極樂戰場──閻連科《堅硬如水》中的身體書寫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 2012-06-01) 石曉楓
  • Item
    在廣場上的身體──論余華《兄弟》裡的狂歡敘事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2012-03-01) 石曉楓
    本文試圖由「身體」角度切入,觀看余華《兄弟》裡廣場身體的狂歡演出。全文分別由「公眾廣場上的身體演出」、「低下書寫與政體嘲諷」及「在時間裡變異的身體」三方面進行論述。「公眾廣場上的身體演出」部分指出性的宣揚、暴力的鬥毆以及死亡的展演,為劉鎮此一公眾廣場的重要景觀。「低下書寫與政體嘲諷」部分指出余華的修辭策略,在於藉由身體孔穴的低下書寫,表達戲仿意圖,並將上述的「卑賤身體」與象徵意義上的「莊嚴身體」並置,從而產生嘲諷效果。「在時間裡變異的身體」一節則以「展示的身體」、「高大的身體」、「代罪的身體」以及「哭泣的身體」,分別統攝李光頭、宋凡平、李蘭、宋鋼等人物形象所表徵的意義。末以論述《兄弟》對於身體血統論的顛覆以及狂歡意義的討論作結。
  • Item
    革命與性愛的極樂戰場 ──閻連科《堅硬如水》中的身體書寫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 2012-06-??) 石曉楓; Shih, Hsiao-feng
    閻連科(1958-)初涉文壇之初,本以對中國鄉土社會中底層苦難生活的書寫知名,一九九○年代中後期起,他在苦難敘事中添加了狂歡化的因素和色彩,借用「革命加戀愛」模式,描摹一場場啼笑交錯的鬧劇。在其長篇《堅硬如水》2001)裡,閻連科重新講述文革歷史,小說中革命理想與性愛的激情互為激盪,其中關於性障礙、性激情、性虐待、性受虐等細節講述,被論者視之為「變態心理」的展現。此外,文革口號、歌曲、政治標語亦隨處充斥;而對毛澤東著作、語錄等革命話語的嫁接、戲仿與重複,更形成性愛與政治話語的狂歡狀態。閻連科在《堅硬如水》中,將革命與性愛的同構關係反覆演練,是否為對一九二○年代以來「革命加戀愛」小說的承襲與變形?其間人物的身體與身體、身體與空間之間,產生何種互動關係?而藉由全書狂歡式的語言,閻連科意欲表達什麼樣的文革情境?「狂歡」敘事又是否已展現出破壞中的再生意義?凡此俱為本論文所欲探討的命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