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2

院成立於民國44年,歷經50餘年的銳意發展,目前設有國文、英文、歷史、地理、臺文等5個學系、翻譯和臺灣史2個獨立所,以及全球華人寫作中心和國際臺灣學研究中心。除臺史所僅設碩士班,其餘6個系所均設有碩、博士班;目前專兼任教師近250人,學生約2500餘人。

本院早期以培養優秀中學國文、英文、歷史和地理教師為鵠的,臺灣中學語文和史地教育的實踐與成功,本院提供不可磨滅的貢獻。近年來,本院隨師範體系轉型而調整發展方向,除維持中學師資培育的優勢外,也積極朝理論研究和實務操作等面向前進。目前,本院各系所師培生的教師檢定通過率平均在95%以上;非師培生在文化、傳播、文學、應用史學及環境災害、地理資訊系統等領域發展,也已卓然有成。

本院各系所教師的研究能量極為豐富,參與國內外學術活動相當活躍。根據論文數量、引用次數等指標所作的學術力評比,本院居人文領域全國第2名。各系所之間,無論是教師的教學與研究,或學生的生活與學習,都能相輔相成、榮辱與共,彼此渾然一體,足堪「為師、為範」而無愧。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7 of 7
  • Item
    戰後臺灣醫師赴日本無醫村行醫資料調查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灣史研究所, 2019-12-??) 范燕秋; Yen-Chiou Fan
  • Item
    1960 年代樂生院醫療實驗事件、創傷與病患抗爭史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灣史研究所, 2015-12-??) 范燕秋; Yen-Chiou Fan
    1960年代中期,樂生院與美國海軍第二醫學研究所合作執行一項醫療研究,為住院患者施行實驗性醫療注射。但實驗醫療執行半年之後,受試者出現身體各種副作用,造成嚴重的身體創傷。1966年7月,受試者在無法承受痛苦的情況下,發起集體請願、抗議,經院方採取各種安撫措施,才壓制患者集體的抗爭行動。本文探討此一醫療實驗事件的原委,採取以患者為中心的研究取向,首先分析該事件發生的背景因素,以及患者集體抗爭的意義及影響。其次,就晚近樂生院保留運動,分析院民如何將該事件轉化為其運動抗爭的資本。
  • Item
    從機構隔離至在地門診治療-以澎湖地區癩病防治為例(1930-1990)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灣史研究所, 2013-12-??) 范燕秋; Yen-Chiou Fan
    在臺灣近代史上,澎湖島以「癩病」流行地為官方所注意。日本治臺時期,當殖民政府展開癩病調查之後,澎湖島癩病流行問題,隨即為官方所注意。1930年,臺灣總督府設置癩療養所樂生院,展開癩病隔離管控;至1945年為止,樂生院收容隔離患者的來源,澎湖廳患者人數比例居於高位。1945年二次大戰之後,伴隨癩病政策轉型的展開,澎湖地方癩病管控開始有所轉變。1950年代美援衛生計畫展開之後,教會組織臺灣痲瘋救濟協會的美籍醫師厚士瑞(Dr. Richard Hofstra)及護士白寶珠(Miss Marjorie Bly)前往澎湖,展開一項地方門診醫療的試驗性計畫,隨即創設地方門診治療所-馬公特別皮膚科診療所。自此,馬公特別皮膚科診所不僅是教會醫療在澎湖的典範,也是戰後臺灣漢生病政策轉型的範例。
  • Item
    從機構隔離至在地門診治療-以澎湖地區癩病防治為例(1930-1990)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灣史研究所, 2013-12-??) 范燕秋; Yen-Chiou Fan
    在臺灣近代史上,澎湖島以「癩病」流行地為官方所注意。日本治臺時期,當殖民政府展開癩病調查之後,澎湖島癩病流行問題,隨即為官方所注意。1930年,臺灣總督府設置癩療養所樂生院,展開癩病隔離管控;至1945年為止,樂生院收容隔離患者的來源,澎湖廳患者人數比例居於高位。1945年二次大戰之後,伴隨癩病政策轉型的展開,澎湖地方癩病管控開始有所轉變。1950年代美援衛生計畫展開之後,教會組織臺灣痲瘋救濟協會的美籍醫師厚士瑞(Dr. Richard Hofstra)及護士白寶珠(Miss Marjorie Bly)前往澎湖,展開一項地方門診醫療的試驗性計畫,隨即創設地方門診治療所-馬公特別皮膚科診療所。自此,馬公特別皮膚科診所不僅是教會醫療在澎湖的典範,也是戰後臺灣漢生病政策轉型的範例。
  • Item
    「東亞近代漢生病政策與醫療人權國際研討會」概況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灣史研究所, 2010-03-??) 范燕秋
  • Item
    日治初期的臺灣博物學會──日本博物學家與臺灣自然史的建構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灣史研究所, 2012-12-??) 范燕秋; Yen-Chiou Fan
    本文探討日治初期日本博物學家在臺灣所展開的學術調查,為何及如何形成臺灣博物學會組織。為探討日治初期臺灣博物學發展,本文重視日本明治維新之後的博物學發展,以及十九世紀以來西方博物學發展的關連。西方近代博物學調查活動與帝國殖民經營有密切關係,對於當時亞洲唯一的帝國主義國家日本而言也不例外,博物學或科學調查同樣運用於殖民擴張或殖民地經營。本文副標「臺灣自然史的建構」,用意在提醒:現在我們習以為常的臺灣自然環境知識,實際蘊藏戰前殖民時期自然科學調查研究的歷史;這部分知識歷經從原有的模糊未知,歷經紀錄、描繪、論述、書寫等知識生產的過程,「建構」即為表述這個殖民科學發展的歷史進程。
  • Item
    帝國政治與醫學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灣史研究所, 2007-12-??) 范燕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