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2

院成立於民國44年,歷經50餘年的銳意發展,目前設有國文、英文、歷史、地理、臺文等5個學系、翻譯和臺灣史2個獨立所,以及全球華人寫作中心和國際臺灣學研究中心。除臺史所僅設碩士班,其餘6個系所均設有碩、博士班;目前專兼任教師近250人,學生約2500餘人。

本院早期以培養優秀中學國文、英文、歷史和地理教師為鵠的,臺灣中學語文和史地教育的實踐與成功,本院提供不可磨滅的貢獻。近年來,本院隨師範體系轉型而調整發展方向,除維持中學師資培育的優勢外,也積極朝理論研究和實務操作等面向前進。目前,本院各系所師培生的教師檢定通過率平均在95%以上;非師培生在文化、傳播、文學、應用史學及環境災害、地理資訊系統等領域發展,也已卓然有成。

本院各系所教師的研究能量極為豐富,參與國內外學術活動相當活躍。根據論文數量、引用次數等指標所作的學術力評比,本院居人文領域全國第2名。各系所之間,無論是教師的教學與研究,或學生的生活與學習,都能相輔相成、榮辱與共,彼此渾然一體,足堪「為師、為範」而無愧。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10 of 14
  • Item
    從歷時角度看「個」的泛化
    (2011/08-2012/07) 郭維茹
    本計畫探討「V+個+VP」的生成與流變。研究發現表述補語義關係的「V+個+VP」至遲在宋代就有確切的例證。隨著時間的遞嬗,「V+個+VP」用例急遽地增加,VP的類型也獲得大幅的擴展,這充分突顯「個」的泛化現象。即便如此,我們認為「個」仍具有使VP名物化的作用,此和「個」的語源是個量詞有關。而某些例句又顯示,「個」繼續地往虛化的道路邁進,已丟失名物化功能,離量詞的本用更遠,可視為連接補語成分的虛詞。
  • Item
    授與動詞虛化途徑再探
    (2008/08-2009/07) 郭維茹
    漢語表授與意義的動詞常有「身兼多職」的情形,本研究計畫從歷時和共時 角度探討授與動詞表使役、被動,及處置用法的語法化脈絡。目前除了「與」字 的歷史研究尚嫌粗略之外,此議題的相關論著不可謂之不豐。前人已指出這些虛 化用法之間的糾葛,卻仍未透析整個授與動詞體系發展的全貌。本研究將透過諸 多授與動詞的比較,以及古今、南北文獻語料的全盤觀察,歸納出一套授與動詞 語法化的演變機制,並說明它們在南、北勢力版圖推移、消長的情形。預備討論 的子題有五:一,「與」字表處置,表使役、被動的來源。二,「給」在南、北官 話中的發展脈絡及其和「與」的關係。三,處置句、被動句中的「給」及其句法 結構。四,南方方言相關授與動詞的虛化歷程。五,特定文獻授與動詞用法之討 論。
  • Item
    論「喝他個痛快」中虛指「他」的來源--兼及其他帶虛指「他」的構式
    (國立清華大學, 2014-12-01) 郭維茹
    過去已有一些關於現代漢語「喝他個痛快」構式的研究,本文從歷時語法的角度推求「喝他個痛快」中虛指「他」的來源,兼及其他帶虛指「他」的構式。研究發現這些用法基本上可分為兩類:「喝他個痛快」和「給他個混」均為雙賓結構,「喝他個痛快」的「他」是因為類化於雙賓構式而添加的一個形式賓語;「喝他三杯」與「管他三七二十一」則為單賓結構,虛化自中古時期旁稱代詞「他」作為同位語的用法。這些帶虛指「他」的構式都有明顯的說話者取向,應與「他」指涉「異座落」的空間觀念有關。
  • Item
    閩南語「得」字的語法功能及其歷史來源
    (東吳大學中文系, 2014-05-01) 郭維茹
  • Item
    近代漢語非典型被字句研究
    (2009/08-2010/07) 郭維茹
    受到西方語言的影響,至今仍有許多學者認為漢語的被動句「在被動詞的 後面都是沒有賓語的,因為受事者已轉為主語」,本計畫所延續前人「非典型被 字句」的稱法,即是這種觀念之下的產物。「非典型被字句」的表面形式為“被 +施事+Vt O / Vi ”,受事或出現於及物動詞之後,或者根本沒有受事,「被」 字後頭的論元結構完整無缺。過去,學者咸認為這一類句子沒有主語,以「無 主語被字句」或「零被句」稱之。根據目前的研究成果看來,一些相關的問題 已獲得解決,惟句法結構方面的論述不甚理想,隨之而起的爭議便是和「被」 字語意有關的「不幸遭受」義所指對象為何?我認為要分析漢語的被字句,在 觀念上必須某些程度地揚棄印歐語被動句的結構框架,直接就漢語的類型特色 加以分析;而要解釋非典型被字句的結構則又不得不從「被」字表示被動的典型 結構著手。這種從典型到非典型的探索工作自然牽涉漢語史上被動句發展歷程 的勾勒;此外,我們透過現今方言材料的補充與參較,更能確實掌握非典型被 字句的特色。總之,這項研究的主題與方法皆具有類型學上的重要意義。
  • Item
    授與動詞「與」兼表使役、被動用法考辨
    (漢學研究中心, 2010-03-01) 郭維茹
    本文旨在考辨古漢語授與動詞「與」表示使役、被動的產生時間及其演變機制。文中指出所謂先秦「與」表使役或被動的例子,其可靠性都令人懷疑。使役句的出現當不早於六朝,而被動句出現於唐代。前人多以「授與動詞>使役動詞>表示被動」的演化路徑說明其句法發展,觀察「與」字式的句法特徵,並參酌其他語言的相關用法,本文歸結授與動詞無論表使役或被動都是在雙賓語結構上所衍生的語義。「與」字式作為漢語的被動表述法之一具有類型學的意義,跟表蒙受的「被」字式,及使役兼表被動的「教」字式、「讓」字式明顯有別。
  • Item
    《朱子語類》的無主語「被」字句
    (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 2012-06-01) 郭維茹
  • Item
    臺灣閩南語非趨向性「來」、「去」之研究
    (華文世界雜誌社, 2011-04-01) 郭維茹
    本文探討閩南語「來/去+VP」格式中「來/去」非表趨向的用法,採用生成語法輕動詞的觀念來分析「來/去」的兩種虛化表現。「來/去」本指以說話者所處時空為基準的向心或離心位移,其指示特性和具有終點義素的兩項語義特質決定了「來/去 + VP」的語法化方向。「來/去」在此結構中的虛化進程可表示為: 「來/去」:指示性的趨向動詞 > 「來1/去1」:輕動詞,指定施事主語,表示座落 > 「來2/去2」:輕動詞,無指定論旨角色功能,表事態的發生,表示座落。 「來2/去2」具有表事態實現的語法意義,但不能跟情態助動詞、完成體標記、動相補語劃上等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