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2

院成立於民國44年,歷經50餘年的銳意發展,目前設有國文、英文、歷史、地理、臺文等5個學系、翻譯和臺灣史2個獨立所,以及全球華人寫作中心和國際臺灣學研究中心。除臺史所僅設碩士班,其餘6個系所均設有碩、博士班;目前專兼任教師近250人,學生約2500餘人。

本院早期以培養優秀中學國文、英文、歷史和地理教師為鵠的,臺灣中學語文和史地教育的實踐與成功,本院提供不可磨滅的貢獻。近年來,本院隨師範體系轉型而調整發展方向,除維持中學師資培育的優勢外,也積極朝理論研究和實務操作等面向前進。目前,本院各系所師培生的教師檢定通過率平均在95%以上;非師培生在文化、傳播、文學、應用史學及環境災害、地理資訊系統等領域發展,也已卓然有成。

本院各系所教師的研究能量極為豐富,參與國內外學術活動相當活躍。根據論文數量、引用次數等指標所作的學術力評比,本院居人文領域全國第2名。各系所之間,無論是教師的教學與研究,或學生的生活與學習,都能相輔相成、榮辱與共,彼此渾然一體,足堪「為師、為範」而無愧。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3 of 3
  • Item
    詩與史的重影──論宋詩所見孟郊的歷史影像
    (國文系, 2020-03-??) 黃培青; HUANG, PEI-CHING
    中唐詵人孟郊以清奇瘦硬的詵風,開啟「仍和」新體的嶄新面貌,博得時人韓愈、賈島及後世追隨者的尊敬與推崇。然自宋代歐公「秋蟲吟草」、東坡「郊寒島瘦」、蘇轍「陋於聞道」……等批評後,將孟郊的形象導向貶抑、譏斥的彼端。孟郊一生,身分卑微、官秩塵下,史籍載記的資料並不豐富。但從《全宋詵》中卻可蒐羅出為數不少篇章,或直截、或間接的論及孟郊其人。是以筆者擬尌相關詵章篇什,別類分門,以詵見史、因事知人,透過具體詵作的討論,還原宋代詵人創作視域裡的孟郊身影,完成詵、史重合的歷史影像。
  • Item
    樹妖一定得死?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 2005-06-??) 黃培青
  • Item
    蒔花幽賞與生命觀照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 2010-12-??) 黃培青
    李漁的《閒情偶寄》是晚明閒賞美學的代表作品之一,是書分為詞曲、演習、聲容、居室、器玩、飲饌、種植、頤養等八部,內容豐富多元。該書內容反映明清文人休閒趣味的轉變,也勾勒出當時閒雅士人生活嶄新的歷史形貌。基於對現實世界的衷情熱愛,李漁消解了原本判然二分的雅、俗之別,以一種積極入世的態度,在俗世間創造、探索美的邊界。今人對於李漁美學的相關研究,已達一定質量,但究其內容,卻多聚焦於戲劇、園林、儀容等範疇,對於文人明覺感應的對象——客觀存在的草木世界,卻乏人探究。實則李漁在《閒情偶寄‧種植部》中,建構出一個幽賞自愜的美學世界,在栽植、賞玩的過程中,提出了一套蒔花幽賞的方法原則,更流觀玩賞間抽繹出對生命、道德的深刻體會。筆者以為李漁在追求感官娛目之好,尚且能兼及美、善的理想追求,係其草木世界觀的重要特色。而這也是晚明士人跨向俚俗之美後向傳統道德價值的回歸,也是李漁身為士人的永恆印記。所以,游離於收放之間、拓逸與收束的二維擺盪,從李漁《閒情偶寄》的草木觀將可照映出明清文人思想世界中的變與不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