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2

院成立於民國44年,歷經50餘年的銳意發展,目前設有國文、英文、歷史、地理、臺文等5個學系、翻譯和臺灣史2個獨立所,以及全球華人寫作中心和國際臺灣學研究中心。除臺史所僅設碩士班,其餘6個系所均設有碩、博士班;目前專兼任教師近250人,學生約2500餘人。

本院早期以培養優秀中學國文、英文、歷史和地理教師為鵠的,臺灣中學語文和史地教育的實踐與成功,本院提供不可磨滅的貢獻。近年來,本院隨師範體系轉型而調整發展方向,除維持中學師資培育的優勢外,也積極朝理論研究和實務操作等面向前進。目前,本院各系所師培生的教師檢定通過率平均在95%以上;非師培生在文化、傳播、文學、應用史學及環境災害、地理資訊系統等領域發展,也已卓然有成。

本院各系所教師的研究能量極為豐富,參與國內外學術活動相當活躍。根據論文數量、引用次數等指標所作的學術力評比,本院居人文領域全國第2名。各系所之間,無論是教師的教學與研究,或學生的生活與學習,都能相輔相成、榮辱與共,彼此渾然一體,足堪「為師、為範」而無愧。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10 of 24
  • Item
    抱著崇敬謙卑的心,尋求與自然的永恆和諧--國科會經典譯注《環境也是災害》(The Environment as Hazard)簡介
    (科技部人文及社會科學研究發展司, 2010-06-01) 黃朝恩; 徐勝一; 蘇淑娟; 廖學誠; 翁叔平; 許嘉恩
  • Item
    抱著崇敬謙卑的心,尋求與自然的永恆和諧--國科會經典譯注《環境也是災害》(The Environment as Hazard)簡介
    (科技部人文及社會科學研究發展司, 2010-06-01) 黃朝恩; 徐勝一; 蘇淑娟; 廖學誠; 翁叔平; 許嘉恩
  • Item
    東部海岸陸域資源調查分析–地質、地形資源調查分析
    (臺灣省住都局, 1989-01-01) 石再添; 鄧國雄; 張瑞津; 黃朝恩; 石慶得; 楊貴三; 許民陽; 沈淑敏; 林雪美
  • Item
    2007國中小地理知識大競賽
    (2007/05-2007/11) 黃朝恩; 李明燕; 林聖欽
    除了在學校施行的評量,各式競賽提供了學生發揮專長的另一舞台,如國語文測驗、科展或音 樂、美術等競賽。然而國中小階段的社會領域科目相對卻是最缺乏競賽的!地理科強調自然與人文 環境的互動,著重地方、區域、國家、全球的關連,並且培養使用地圖(含GIS、RS)、環境觀察 等技能,極有助於培養青年學子認識環境和理解世界的另一種角度。我國中、小學階段的地理教學 目標和教材雖然早已因應時代需求而調整,但其社會印象仍亟待改善。有鑑於此,地理學界自2005 年起,配合「國家地理世界錦標賽」(National Geographic World Championship)」之舉行,每年為 6-9 年級的國中小學生辦理地理競賽,每兩年並組隊參加國際比賽,是我國國中小社會領域唯一的 全國性和國際性賽事。活動辦理主要目標為: ‧ 激發國中小學生主動關懷環境與世界,讓地理和環境科學表現優異的學生被表揚的機會; ‧ 促進地理、環境觀察技能的教學正常化; ‧ 藉由國際參賽,提升我國地理和環境教育的水準; ‧ 透過國人地理知識大調查和網路版地理能力檢定,增進社會大眾對環境與世界的關懷。 本競賽參賽對像為全國國小六年級至國中九年級的學生,國內賽分學校初賽、縣市複賽、全國 決賽三階段辦理,各階段測驗均兼顧環境議題、地理技能和區域地理三大面向,命題素材雖以各國 家和區域地理特色與環境課題為主體,但兼含歷史、文化、時事、地科、生態等各面向。本年度的 工作重點,除了辦理三階段國內賽事、組隊參加國際賽,更將建置競賽網頁和設計全民地理能力檢 定(網路版),除了繼續引導學生強化整合學科知識,激發精進專才學習的動力,更將提升我國民 眾的世界觀及環境關懷。
  • Item
    環境也是災害
    (聯經, 2010-07-29) 黃朝恩; 徐勝一; 蘇淑娟; 廖學誠; 翁叔平; 許嘉恩譯
  • Item
    抱著崇敬謙卑的心,尋求與自然的永恆和諧--國科會經典譯注《環境也是災害》(The Environment as Hazard)簡介
    (科技部人文及社會科學研究發展司, 2010-06-01) 黃朝恩; 徐勝一; 蘇淑娟; 廖學誠; 翁叔平; 許嘉恩 
  • Item
    環境新聞的報導內容及其時空特性
    (地理學系, 1998-11-??) 黃朝恩
    透過新聞內容報導的分析,本研究檢視了臺灣地區1986至1995年之間有關環境議題的報導內容和時空特色。研究中發現,新聞報導中有關環境議題的內容有著日漸增加的情形,並在 1994 年達到最高峰。此一情況同時反映出污染事件和災害事件數目的增加和大眾對環境問題的日益注意。除此之外,本研究也就新聞文體、認知層面、報導篇幅和個別內容的時間變遷進行探討,以期掌握該段期間的環境新聞報導趨勢。最後,本研究再深入分析了上述環境議題報導內容的空間分布特色,發現大多數環境議題的報導均以大臺北地區最集中,說明了大都會區確實有著較劇烈的環境衝擊,但不同類別的環境問題,常有著在不同區位發生或集中的傾向。上述發現不僅可以讓大家對臺灣地區環境問題的時空變化和地理意涵多增加一分了解,也可以給日後的環境新聞報導提供有用的參考。
  • Item
    環境問題及永續發展的全球尺度研究
    (地理學系, 1995-10-??) 黃朝恩
    Man is both creature and moulder of his environment, which gives him physical sustenance and affords him the opportunity for all kinds of growth and development. Under such circumstances, through the rapid acceleration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man has acquired the power to transform the environment on this planet in countless ways and on an unprecedented scale. We now realize that unless development is guided by environmental, social, cultural and political considerations, much of it will continue to have undesired effects, to provide reduced benefits or even fail together. Such unsustainable development will only exacerbate the environmental problems that already exist. We all must come to terms with the reality of resource limitations and the carrying capacities of ecosystems. Human beings must pursue plans that would not lead to conflicts over such limited resources and that would lead to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hat meets the needs of the present generation without compromising the ability of future generation to satisfy theirs. This study analyses the changes that occurred in the global environment for the past decades as well as their current situation and their spatial variation in a geographical viewpoint. It focuses not only on the state of the environment, but also on the interactions between development activities and environment. Both ultimately affect the human condition and human well-being. The paper is in four parts. Firstly, the state of the environment in a time context is discussed in order to understand the pattern and magnitude of different types of global change. Next,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human activities and their environmental impacts are examined according to various components of the Earth's environment, namely land, water, air, biotic realm, and mineral/energy supply. Representative criteria are selected to be investigated and emphasis is given to the discrepancy between countries in the world. From these analysis, we can discovere
  • Item
    塭子川沼澤區的水文地形學研究
    (地理學系, 1982-01-??) 石再添; 石慶得; 張瑞津; 黃朝恩; 楊萬全; 鄧國雄
  • Item
    跨世紀的美國地理教育新貌
    (地理學系, 2001-11-??) 黃朝恩
    『目標2002年:美國教育法案』中明訂地理科為未來美國中、小學核心學科之一,足見美國人民為了繼續保持國家的競爭力,重新對地理教育加以重視。為此,美國地理學界合力於1992年制訂了「國家地理課程標準」,並頒布於「生活化地理」一書之中。這些標準貫穿在K至12年級各階段,可作逼21世紀該國推展地理教育之依據。由此可知,美國在此世紀交會之際,再度發現地理教育的重要性,從而開創出二十一世紀初地理教育的嶄新風貌。 上述變貌同樣展現在高等教育階段,無論大學部和研究所皆然。過去十年來,地理課程在美國中小學階段大幅成長的同時,美國大學裡也出現地理學術的蓬勃,選修地理相關科目的大人數節節高升。修讀地理的畢業生大量投入規劃部門服務,從事城鄉、都市、觀光、區域、環境或國土的規劃工作,尤其擅長的是利用電腦製圖和GIS技術進行分析處理。 這種重新定位強烈表現在大學地理課程的再出發。目前,不少指標的確都顯示出此一急劇成長。「目標2000」法案通過後,美國大學開始對地理學有了新的調整,不少州的大學皆在錄取大學生入學時,將中學地理成績列入可評量科目之一。 此外,美國教育部的大學課程小組也在上述演變的推動下,規劃將「人文地理概論」納入「高級修習學程」。新的動力也展現在各大學的研究所教育方面,不少著名大學紛紛設立地理學博士課程,新的地理系也在許多中小型學校中有如雨後春筍般成立。 總之,本文旨在引介美國近十年來地理教育的變革,可見無論在小、中、大學階段甚至研究所裡都表現出欣欣向榮的景象。這種演變反映了下列三個事實:(1)人們對環境科學和社會科學中空間觀點的重新肯定;(2)擴充中的就業機會,不少行業皆要求雇員有良好的地理素養;(3)全球化課題和環境議題的聚焦和積極省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