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2

院成立於民國44年,歷經50餘年的銳意發展,目前設有國文、英文、歷史、地理、臺文等5個學系、翻譯和臺灣史2個獨立所,以及全球華人寫作中心和國際臺灣學研究中心。除臺史所僅設碩士班,其餘6個系所均設有碩、博士班;目前專兼任教師近250人,學生約2500餘人。

本院早期以培養優秀中學國文、英文、歷史和地理教師為鵠的,臺灣中學語文和史地教育的實踐與成功,本院提供不可磨滅的貢獻。近年來,本院隨師範體系轉型而調整發展方向,除維持中學師資培育的優勢外,也積極朝理論研究和實務操作等面向前進。目前,本院各系所師培生的教師檢定通過率平均在95%以上;非師培生在文化、傳播、文學、應用史學及環境災害、地理資訊系統等領域發展,也已卓然有成。

本院各系所教師的研究能量極為豐富,參與國內外學術活動相當活躍。根據論文數量、引用次數等指標所作的學術力評比,本院居人文領域全國第2名。各系所之間,無論是教師的教學與研究,或學生的生活與學習,都能相輔相成、榮辱與共,彼此渾然一體,足堪「為師、為範」而無愧。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1 of 1
  • Item
    宋人紀錄中的金太祖諸子—以「集體描述」為中心的觀察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硏究所, 2019-12-??) 陳昭揚; Chen, Chao-yang
    本文討論宋人紀錄中金太祖諸子「集體描述」的內容。「集體描述」是一種彙整性質的說明,旨在簡單但全面地介紹金太祖諸子的身分事蹟。其書寫形式相當制式,主要是羅列太祖諸子的基本資料,包括姓名、長幼次序、職務、官爵、事跡、親屬關係等。整體合觀,這些「集體描述」呈現了一種敘述的系統。本文觀察《金虜節要》、《松漠紀聞》、《神麓記》、《金虜圖經》、《建炎以來繫年要錄》、《建炎以來朝野雜記》、《續編兩朝綱目備要》等7 種宋人文獻的「集體描述」,說明其傳承關係,並以《金史》比對其中紀錄。觀察之後有三點認識:第一,目前可見的「集體描述」,存在著以李心傳著作為樞紐的敘事系列。第二, 這些「集體描述」的取捨與內容,具備了由全面到片面,由模糊到確實的變化趨勢。第三,這些「集體描述」中的金太祖諸子描述,宗弼、宗望、宗輔、宗峻、宗幹等5人較為清楚而豐富,宗傑、宗雋、宗強、宗敏等4人的描述較為模糊而簡略,造成這種現象的主要原因,或與他們曾否參與對宋征戰,以及是否身為皇帝之父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