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2

院成立於民國44年,歷經50餘年的銳意發展,目前設有國文、英文、歷史、地理、臺文等5個學系、翻譯和臺灣史2個獨立所,以及全球華人寫作中心和國際臺灣學研究中心。除臺史所僅設碩士班,其餘6個系所均設有碩、博士班;目前專兼任教師近250人,學生約2500餘人。

本院早期以培養優秀中學國文、英文、歷史和地理教師為鵠的,臺灣中學語文和史地教育的實踐與成功,本院提供不可磨滅的貢獻。近年來,本院隨師範體系轉型而調整發展方向,除維持中學師資培育的優勢外,也積極朝理論研究和實務操作等面向前進。目前,本院各系所師培生的教師檢定通過率平均在95%以上;非師培生在文化、傳播、文學、應用史學及環境災害、地理資訊系統等領域發展,也已卓然有成。

本院各系所教師的研究能量極為豐富,參與國內外學術活動相當活躍。根據論文數量、引用次數等指標所作的學術力評比,本院居人文領域全國第2名。各系所之間,無論是教師的教學與研究,或學生的生活與學習,都能相輔相成、榮辱與共,彼此渾然一體,足堪「為師、為範」而無愧。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1 of 1
  • Item
    《御製增訂清文鑑》滿漢對音研究
    (2020) 黃韋仁; Huang, Wei-Jen
      《御製增訂清文鑑》是清高宗的敕令編纂的滿漢辭典,作者為傅恒、劉統勳等,書中以漢字注滿音,以滿文注漢音。   本研究考證出了該書祖本,並指出其他版本多出〈續入新語〉、〈二次續入新清語〉等,都是後人私修增補。   《御製增訂清文鑑》滿漢對音所反映的官話音系,聲母雖與今天國語完全一致,但細節不盡相同。   而所謂「尖團音」,原是滿語音學上的術語,尖音指滿語舌面音聲母,團音指滿語舌根音、小舌音聲母。滿語尖、團格局,恰巧可以對上漢語精系、見系格局,因此被混為一談。   本論文認為──「精系顎化、見系不顎化」應是清初的官話標準音。尖團音分清之所以重要,是因為這涉及到了滿漢音譯。只要漢人講著標準音,就算沒學過滿文,看著漢譯,也能讀出滿文音;反之,若讀著「精、見系全顎化」的變音,就不能讀出正確的滿文音。可是,另一方面,有些人雖講著標準音,但受「精、見系全顎化」變音的干擾,也會讀錯,於是出現《圓音正考》這樣的參考書。   相較於聲母,《御製增訂清文鑑》與今天國語在韻母上的分歧更大。多了ㄨㄜ[uә]、ㄧㄛ[io],少了ㄨㄛ[uo]。若干明顯特徵,摘舉如下:   一、[o]、[uo]合併為[o]。   二、見系字果攝合口一等字,本應讀[o],但部分字分化出[wә]。   三、相同的音韻地位,常有混讀[o]、[ә]的現象。   四、今國語[iai]韻幾乎消亡,所剩極少。滿漢對音,一半維持[iai],一半變讀[ai]或[ie]。   五、若干唇音字仍保持[-uәn]、[-oŋ]等合口呼。   《御製增訂清文鑑》出現大量混讀的現象,一半近於古,一半近於今,揭示了語音的流變,並不是突然地改頭換面,而是緩慢地推進。   新音的萌發可以很早,但新、舊音也可以共存很久。因此,文獻中出現舊音,不必然是因為作者有存古的意識。一半的人讀新音,看似聲勢浩大,但不能忽略仍有一半的人還在讀舊音。   《御製增訂清文鑑》音系,並不是一地之方音,而是以北京話為基礎,依據文人對於雅音的共識,斟酌南北所形成的音。《御製增訂清文鑑》編纂者,有滿人,有漢人,也經過清高宗本人審閱。如果我們狹隘地認定皇帝本人的口音就是絕對標準的話,《御製增訂清文鑑》無疑是最接近清乾隆時期官話標準音的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