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2

院成立於民國44年,歷經50餘年的銳意發展,目前設有國文、英文、歷史、地理、臺文等5個學系、翻譯和臺灣史2個獨立所,以及全球華人寫作中心和國際臺灣學研究中心。除臺史所僅設碩士班,其餘6個系所均設有碩、博士班;目前專兼任教師近250人,學生約2500餘人。

本院早期以培養優秀中學國文、英文、歷史和地理教師為鵠的,臺灣中學語文和史地教育的實踐與成功,本院提供不可磨滅的貢獻。近年來,本院隨師範體系轉型而調整發展方向,除維持中學師資培育的優勢外,也積極朝理論研究和實務操作等面向前進。目前,本院各系所師培生的教師檢定通過率平均在95%以上;非師培生在文化、傳播、文學、應用史學及環境災害、地理資訊系統等領域發展,也已卓然有成。

本院各系所教師的研究能量極為豐富,參與國內外學術活動相當活躍。根據論文數量、引用次數等指標所作的學術力評比,本院居人文領域全國第2名。各系所之間,無論是教師的教學與研究,或學生的生活與學習,都能相輔相成、榮辱與共,彼此渾然一體,足堪「為師、為範」而無愧。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1 of 1
  • Item
    唱寂寞的歌:論袁哲生〈沒有窗戶的房間〉及〈秀才的手錶〉之文化詞翻譯策略
    (2023) 劉承堯; Liu, Cheng-Yao
    袁哲生被譽為後鄉土文學開創者之一,其作品為台灣鄉土文學開拓一條嶄新的道路,雖仍描述市井小民之日常故事,卻揉雜了民間信仰及魔幻,並加入方言、地方口語及俚語。其〈送行〉於1994年榮獲第十七屆時報文學獎短篇小說類首獎,旋即在文壇打開知名度。袁於2004年驟逝,截至2023年其作品中僅有五篇小說翻譯成英文,三本為強勇傑所譯,其餘兩本為范德培所執筆。袁作品之研究主要圍繞文學領域,多聚焦作品中所呈現之「死亡」、「消失感」、「憂鬱」,另也有以鄉土小說流變為主題的之研究,探討袁以及其他作家之作品在「鄉土文學」脈絡下的影響及地位,然而以翻譯角度探討袁之作品在學界仍屬荒蕪之境,仍無前人研究得以借鏡。本論文揀選強勇傑以及范德培所譯〈沒有窗戶的房間〉及〈秀才的手錶〉之英譯本,並選出文本中五大文化詞:人名、地名、宗教、粗話以及俗語,先以歸化及異化做初步分類,並分析譯者傾向使用之翻譯策略、方法及技巧,並評析譯文是否能夠有效構築原文中所刻劃中的世界。研究觀察後發現兩譯者在面對此五大類文化詞時,實則歸化與異化交互使用,但強偏向採取歸化,而范則傾向於異化,筆者另也提出在英譯上述文化詞時,譯文如何影響文化詞語意之建構,希冀為未來欲翻譯袁之作品或後鄉土文學之譯者提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