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2

院成立於民國44年,歷經50餘年的銳意發展,目前設有國文、英文、歷史、地理、臺文等5個學系、翻譯和臺灣史2個獨立所,以及全球華人寫作中心和國際臺灣學研究中心。除臺史所僅設碩士班,其餘6個系所均設有碩、博士班;目前專兼任教師近250人,學生約2500餘人。

本院早期以培養優秀中學國文、英文、歷史和地理教師為鵠的,臺灣中學語文和史地教育的實踐與成功,本院提供不可磨滅的貢獻。近年來,本院隨師範體系轉型而調整發展方向,除維持中學師資培育的優勢外,也積極朝理論研究和實務操作等面向前進。目前,本院各系所師培生的教師檢定通過率平均在95%以上;非師培生在文化、傳播、文學、應用史學及環境災害、地理資訊系統等領域發展,也已卓然有成。

本院各系所教師的研究能量極為豐富,參與國內外學術活動相當活躍。根據論文數量、引用次數等指標所作的學術力評比,本院居人文領域全國第2名。各系所之間,無論是教師的教學與研究,或學生的生活與學習,都能相輔相成、榮辱與共,彼此渾然一體,足堪「為師、為範」而無愧。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8 of 8
  • Item
    年齡在漢語兒童表現關係子句上扮演的角色
    (英語學系, 2014-11-??) 許淳潔; Chun-Chieh Hsu
    以中文為母語的兒童是否於主要名詞在後的中文關係子句表現上有主賓不對稱的現象,一直以來廣受爭議與討論。根據過去的研究結果,本研究假設年齡為影響因素,以語句模仿實驗測試三個年齡組(分別為三歲、四歲、及五歲)的兒童。實驗結果顯示,五歲兒童組在主語關係子句(subject-gap RCs)的表現較賓語關係子句(object-gap RCs)為佳,其他兩組兒童則無此顯著表現。此外,與三歲兒童組比較,四歲兒童組的表現較少為片斷式語句,但四歲兒童組又較五歲兒童組容易丟失關係子句之標記「的」;這些現象說明年齡在關係子句的表現上具有關鍵性,且四歲是關係子句表現的過渡時期。綜合以上可知,當兒童能穩定地模仿關係子句, 通常在四歲之後, 他們的關係子句表現能展現明顯的主賓不對稱;另外,我們的研究結果建議在評估兒童的關係子句表現時, 應將與年齡相關的發展制約( developmentalconstraints)以及認知處理制約(processing constraints)納入考量。
  • Item
    日語中文雙語孩童日語塞音學習
    (英語學系, 2015-05-??) 田中真希子; 陳麗美; Makiko Tanaka & Li-mei Chen
    BFLA小孩指的是幼兒時就開始接觸第二語言,或者從出生開始就在雙語環境成長兒童。本研究探討在南台灣成長的3-6 歲中日BFLA孩童日語字首塞音發音嗓音起始時間(Voice Onset Time, VOT)。主要的研究結果有:1)日語無聲塞音常以中文吐氣塞音取代,日語有聲塞音常用中文的不吐氣塞音取代;2)有些孩童早在3 歲時就可以發出日語有聲塞音;3)這些錯誤的型態指出在學習的過程,BFLA 兒童建立融合兩個語言的獨特語音系統。
  • Item
    影響臺灣兒童讚美語回應發展之因素
    (華文世界雜誌社, 2014-12-01) 郭玥慧; 陳純音 
    本研究旨在探討兒童讚美語回應的發展情形,同時也探討讚美者性別與社會地位和讚美主題對判斷以及回應讚美語的影響狀況。本研究方法包含看圖判斷讚美語實驗與看圖回應讚美語實驗。受試者由幼稚園中班、大班、小一、小二、小三以及大學生共一百四十四位學生所組成,依年齡分為六組,每組二十四人,男生女生人數各半。
  • Item
    談華語構詞與教學策略
    (清雲科技大學教學卓越中心, 2009-07-01) 王錦慧
  • Item
    <<新撰字鏡>>所載日本漢字音之研究
    (1998/08-1999/07) 吳聖雄
    本計畫以日本現存天治本《新撰字鏡》所收錄的反切與直音為研究對象。通過校勘、摘錄、來源比對等程序,分離出日本式的注音。再針對這些日本式的注音,分析其音韻特徵,以考察當時日本漢字音的音韻系統。並討論日本人如何利用反切與直音的方法來記錄當時的日本漢字音。本計畫為期兩年,今年已完成反切與直音的摘錄、並與《一切經音義》、《玉篇》、《切韻》等書進行比對,將書中抄錄自他書的注音與當時日本人所作的注音,作了初步的區分。
  • Item
    On the Headedness of Mandarin Resultative Verb Compounds
    (英語學系, 2009-01-??) 李朝
    本論文考察了關於漢語動結式(即結果式複合動詞)是否有核心的四種可能性。文章的主要觀點是,從論元實現的角度來看,漢語動結式是一種無核心結構。該研究在理論上的貢獻是,漢語動結式證明並不是所有的複合詞都像短語一樣有一個核心。
  • Item
    Verb Bias in Mandarin Relative Clause Processing
    (英語學系, 2011-01-??) 林祐瑜; Yowyu Lin; Susan Garnsey
    近來研究指出動詞內的結構意涵對語句處理有重要影響。舉例來說,英文中的「admitted」後面比較常接子句,而非直接受詞。在語句處理時,若讀者發現「admitted」後面果真接著子句時,讀者所產生的處理困難會因此減少。目前為止,這些研究針對的大部分都是英文。然而此一現象是否可以推論至中文卻不得而知,因為就關係子句來說,英文和中文的結構相距甚遠!在英文裡,關係子句之「頭」出現在關係子句之首。而在中文裡,它出現在關係子句之尾。此特殊的結構剛好提供學者得以操弄並進一步確認語言學上不同派別的理論與假設。本文旨在研究在中文關係子句之「頭」在子句尾出現的狀況下,以中文為母語的使用人士是否仍得以借用到動詞本身的結構意涵來預測並處理語句。研究發現儘管中文的結構和英文截然不同,中文使用者仍然可以快速的接收動詞內的結構意涵,並用此處理語句。此外,本文結果也支持語言使用者在閱讀中文句子的時候會同時接收不同訊息來處理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