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2
院成立於民國44年,歷經50餘年的銳意發展,目前設有國文、英文、歷史、地理、臺文等5個學系、翻譯和臺灣史2個獨立所,以及全球華人寫作中心和國際臺灣學研究中心。除臺史所僅設碩士班,其餘6個系所均設有碩、博士班;目前專兼任教師近250人,學生約2500餘人。
本院早期以培養優秀中學國文、英文、歷史和地理教師為鵠的,臺灣中學語文和史地教育的實踐與成功,本院提供不可磨滅的貢獻。近年來,本院隨師範體系轉型而調整發展方向,除維持中學師資培育的優勢外,也積極朝理論研究和實務操作等面向前進。目前,本院各系所師培生的教師檢定通過率平均在95%以上;非師培生在文化、傳播、文學、應用史學及環境災害、地理資訊系統等領域發展,也已卓然有成。
本院各系所教師的研究能量極為豐富,參與國內外學術活動相當活躍。根據論文數量、引用次數等指標所作的學術力評比,本院居人文領域全國第2名。各系所之間,無論是教師的教學與研究,或學生的生活與學習,都能相輔相成、榮辱與共,彼此渾然一體,足堪「為師、為範」而無愧。
News
Browse
9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中文話語標記「我覺得」之第一語言習得(2020) 吳中育; Wu, Chung-Yu時至今日,談到中文言談標記「我覺得」的研究,大部分還是著重於成人在立場表述時的使用情形,至於兒童如何習得這個在日常生活中被廣泛運用的認識情態標記,相較來說反而鮮少著墨。有鑑於此,本實驗旨在探討以中文為母語之兒童在具體運思期發揮七種「我覺得」語用功能的發展,尤其在不同文體或情境下。採取量化與質化並行的研究方法來觀察實驗組四十五位兒童,其細分成三個年齡層和對照組十五位成人,以小組討論方式,來蒐集真實的自然語料,同時輔以統計檢定及言談分析作為佐證。 研究發現,如下: 一、所有參與者在論說類型之任務中使用「我覺得」的數量明顯偏高,於此兒童跟成人在偏好上相當類似。 二、就功能性而言不管兒童還是成人「我覺得」最常被用來評論,不過兒童仍然無法用「我覺得」做結論。 三、其固定模組或組成公式則顯示,位於句尾的「我覺得」分布比較狹隘。 四、依據兒童的能力指標也可以看到三階段發展:從低年級到中年級,逐漸習得如何使用「我覺得」來猜測或建議;從中年級到高年級,逐漸習得如何使用「我覺得」來表達事後想法。儘管如此,七歲到十一歲的兒童似乎尚未習得如何使用「我覺得」來提出結論。 總結而言,本論文不僅僅拓展了對中文言談標記的理解,更為往後此方面之母語習得帶來重要的教學啟示與應用。Item 部件覺識之比較研究:以中文為第二語言的漢字圈與非漢字圈學習者為例(2020) 陳冠元; Kuan-yuan Francis Chen本研究旨在探討以中文為第二語言的漢字圈與非漢字圈學習者於漢字部件覺識上的比較。主要的研究議題包括透過三項理解能力測驗來測試受試者是否具備漢字部件的隱性知識,並能藉此來判斷出符合結構規則的漢字及提取不熟悉字詞的字義。本研究亦驗證不同操縱變因(如:受試者的語言背景、受試者的中文能力、漢字的透明度、及語境效應)在部件覺識上的影響程度。研究對象包含實驗組的四十位外籍學生,依其語言背景及中文能力分為四組:漢字圈中高級、漢字圈中低級、非漢字圈中高級、非漢字圈中低級,每組各有十位,以及對照組的十位中文母語人士。研究發現如下: 一、所有實驗組均在不符合部件位置的非漢字判別上辨識率最高,此結果顯示出所有的受試者均擁有部件位置規則的覺識。 二、受試者在提取字義的表現取決於漢字的透明度,愈透明的漢字愈容易透過意符來完成字義連結,然而在透明度較低的漢字中,所有受試者皆傾向於使用音符來做字義推斷。 三、語境的加入有助於受試者提取漢字字義,大部分受試者在句子脈絡中的整體表現均優於字詞脈絡,此效應對非漢字圈中低級受試者的表現影響尤為顯著。 四、在相同語言背景、不同中文能力的比較上,中高級受試者的表現較佳。此外,漢字圈受試者的表現並非皆受益於母語正向遷移的影響,其在假字判別及不透明字的字義提取表現上皆呈現負遷移的現象。 綜合上述,本研究的操縱變因均在不同程度上影響了受試者對漢字部件覺識的表現,亦證實受試者對此覺識的理解及使用隨著學習時間的增長而改善。Item 語意特徵於中文基礎詞彙處理扮演之角色:事件相關腦電位研究(2015) 林耿育; Lin, Keng-Yu概念的理解與處理一直以來都是個熱門的議題。過去的研究指出,人們在處理自然物的概念時,其感官語意特徵比功能語意特徵來得重要,而在處理人造物的概念時,其功能語意特徵比感官語意特徵來得重要。本文旨在以事件相關腦電位的技術,探討是否前人的發現是來自於語意特徵與語意類別之間的關係遠近。。本實驗招募中文母語人士為受試者,以語意促發作業(semantic priming)與延遲反應(delayed-response task)為設計,請其判斷實驗促發詞(prime,包括感官特徵與功能特徵)是否可以是實驗目標詞(target,包括自然物與人造物)的一個特點。實驗結果發現,在控制了促發詞與目標詞的關聯度後,在N1腦波和N400腦波裡,不同的語意特徵並不會和不同的語意類別產生交互作用,但在LPC腦波裡,不同的語意特徵和不同的語意類別則有交互作用。進一步檢定發現,此交互作用發生在人造物的概念上。根據實驗結果,本研究推斷不同的語意特徵在處理不同的語意類別時,可能有著不同的重要性。而從腦波的時間點來看,不同語意特徵對不同語意類別影響可能為控制歷程(controlled process)而非自動化歷程(automatic process)。Item 中文「都」與「連…都」句式之第一語言習得比較(2015) 吳怡萱; Edea Yi-Hsuan Wu本研究旨在探討以華語為母語之兒童對數量詞「都」與「連…都」句式之理解,主要探討的議題包括複數限制、區域限制、分配性、前提以及年齡等因素。本研究包含兩個理解能力測驗:是非判斷測驗與詮釋測驗。研究對象包含實驗組的六十八位兒童,依平均年齡四歲至七歲分成四組,每組十七人,以及成人組的十七位以華語為母語的大學生。 研究結果顯示,數量詞「都」的句式比「連…都」句式容易習得。其中,複數限制證實存在於「都」字句,而區域限制則是同時存在「都」與「連…都」句式中。此外,研究亦發現年齡是習得的關鍵因素,四歲到六歲兒童雖能理解「都」與「連…都」句式中的句法限制,但其表現仍未達到成人語感的階段,七歲兒童已能如同成人般理解複數限制、區域限制、數量詞「都」的分配性與「連…都」的前提;總言之,兒童對於「都」與「連…都」句構之習得能力隨著年齡增長而提升。Item 中文「著」的第二語言習得:語料庫研究(英語學系, 2015-05-??) 李臻儀; 謝妙玲; Jen-i Li & Miao-Ling Hsieh本研究檢視了中文時貌標記「著」的句法及語義特性,並針對成人二語學習者如何習得「著」進行探討。本研究使用的語料來自中央研究院平衡語料庫及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語教學中心經由線上測驗系統而建立的中介語語料庫。首先,我們把「著」的用法分為三類:「V著」、「V1 著V2」、及「V1 著V1 著(就)V2」,再將這三類分為次類,以此分析比較中介語語料庫以及中央研究院平衡語料庫的語料。本研究發現有三:(1)高級學習者使用各種「著」的情形與母語者最相似。(2)學習者程度愈高,「V 著」的使用比率也隨之增加。(3)學習者程度愈高,「V1 著V1 著(就)V2」的使用比率亦隨之減少。本研究亦檢視了學習者使用「著」時的偏誤,此偏誤分析使我們對「著」的二語習得更加了解。本研究建議,「著」的二語教學必須顧及「著」的句法、語義以及與「著」同現的動詞間的關係。Item 動詞懸置刪略結構之比較研究(2011/08-2012/07) 吳曉虹本計畫的研究對象,是以形式句法角度對比分析漢語、日韓語中動詞懸置之動詞組刪略現象。一般對動詞懸置之動詞組刪略的定義,是跟語境裡的顯著先行成分有相同指涉語意的無語音缺省動詞組,其中較特別的是,此種結構在刪略後必須留下帶有所有屈折和對協成分之主要動詞在句中;也由於其表面現象與一般之空賓語句型非常相似,文獻上一直對是否應將其分析為動詞組刪略尚未取得共識。此計畫從調查現代漢語為出發,提出一些新的語料及測試方法加以區分、識別空賓語結構與動詞懸置刪略之不同,進而探討其此結構與日韓語之異同處,以尋求該語言在此句法問題上的啟發,而能更進一步地對相關語法理論驗證並修訂。本計畫執行期間,我們檢視了過去文獻所提出的各項論點,並加入全新的語料觀察,如語意歧異區域性、孤島效應、慣用成語及動詞一致現象,認為漢語與其它動詞提升語言(如希伯來語、愛爾蘭語)相同,提升至結構上較高之功能中心語位置的動詞能形式認可動詞詞組之刪略,也就是我們論證動詞懸置之動詞組刪略機制的確存在於漢語語法中;另一方面,日韓語之許多句法表現均顯現其類似空賓語之句型不該視為動詞組刪略結構。總括來說,本計畫對動詞懸置刪略結構和上述語言相關現象整理出了新的語料,也試著提供可能之分析,進一步來說,也對普遍語法中這方面的提供了更多面向之思維,預期本計畫對語料的蒐集和句法理論的辯證均能有相當的貢獻。Item 華語時間表述方位詞「前」、「後」、「上」、「下」之習得(華文世界雜誌社, 2015-03-01) 吳品嬅; 陳純音本研究採質性分析,探討母語為英語之外籍學生華語時間表述方位詞之習得順序與偏誤。研究對象為3名來自初級、中初級及中高級之美加學生,每個月進行實驗,共計6次,為期半年。實驗題型含兩大類:「選擇題」及「看圖說故事」兩類型,每月所蒐集到的語料並與12名母語人士做比較。研究發現,對母語為英語之外籍學生而言,「上下類」表時結構較「前後類」表時結構容易習得,顯示「分岐」的概念(即後者)較「零對照」的表達(即前者)來得具挑戰性。而分析四個方位詞時,亦發現「下>後>上>前」之順序,說明了對母語為英語之外籍學生而言,表「未來」概念之方位詞較為容易掌握。其次,外籍學生易出現之偏誤類型可分為「錯序」、「誤代」、「誤加」、「遺漏」四大類,其中以誤代最多而錯序最少。最後,從實驗結果可看出,外籍學生在理解及應用層面之發展不一,其在理解層面掌握較快,應用層面則是相對較晚。Item 母語會影響嗎?--從外籍學生習得華語「把」字句和「被」字句談起(華文世界雜誌社, 2006-12-01) 陳純音; 吳致華; 許素玲Item Word Order Effect in Children's Garden Path of Relative Clauses(英語學系, 2006-07-??) 蘇宜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