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2

院成立於民國44年,歷經50餘年的銳意發展,目前設有國文、英文、歷史、地理、臺文等5個學系、翻譯和臺灣史2個獨立所,以及全球華人寫作中心和國際臺灣學研究中心。除臺史所僅設碩士班,其餘6個系所均設有碩、博士班;目前專兼任教師近250人,學生約2500餘人。

本院早期以培養優秀中學國文、英文、歷史和地理教師為鵠的,臺灣中學語文和史地教育的實踐與成功,本院提供不可磨滅的貢獻。近年來,本院隨師範體系轉型而調整發展方向,除維持中學師資培育的優勢外,也積極朝理論研究和實務操作等面向前進。目前,本院各系所師培生的教師檢定通過率平均在95%以上;非師培生在文化、傳播、文學、應用史學及環境災害、地理資訊系統等領域發展,也已卓然有成。

本院各系所教師的研究能量極為豐富,參與國內外學術活動相當活躍。根據論文數量、引用次數等指標所作的學術力評比,本院居人文領域全國第2名。各系所之間,無論是教師的教學與研究,或學生的生活與學習,都能相輔相成、榮辱與共,彼此渾然一體,足堪「為師、為範」而無愧。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1 of 1
  • Item
    中文口語中的元話語標記:語域比較分析
    (2019) 林祐萱; Lin, You-Xuan
    元話語標記(metadiscourse)為言談的後設標記。語言使用者在寫作或說話時,能夠同時為自己正參與其中的對話做評論或註解。藉由元話語標記,語言使用者明確標記文本成分如何做連結、文本如何架構組織,以及傳遞話語的正確意圖、自身評價與態度給讀者或聽者,並且與他們完成互動。大多數過去的元話語標記研究著重在寫作分析,然而Ädel與Mauranen (2010)在合著中已指出元話語標記在寫作與口語中的形式與使用方法有所不同。再者,中文的元話語標記研究也一樣過度專注在寫作,以及跨語言對比分析上。因此,中文口語的元話語標記值得更多的研究投入。 本研究旨在研究尚未被充分討論的中文口語元話語標記。本研究語料來源為兩部電視談話節目:《爸媽冏很大》與《小燕有約》。前者為討論性節目,後者為藝人訪談節目。兩個節目各取三集以供研究。本研究主要套用Vande Kopple (1985; 2002)的方法來定義與分類元話語標記。總共有六個主要類別,包含連接詞(Text connective)、註解(Code gloss)、溝通行為(Communicative acts)、認識情態標記(Epistemology marker)、態度標記(Attitude marker)、話語評論(Commentary)。這六個主要類別根據不同功能再做細部分類。 藉由分析這筆語料,本研究目標是找出中文裡常用的元話語表達形式、元話語標記在文本中及互動中的使用目的,以及探討元話語標記的使用是否會跟隨不同的言談類型做改變。為此進行兩個節目中元話語標記使用的對比分析,包含質化與量化分析,以找出相同、相異之處。量化分析方面,本研究採用卡方檢定來檢驗元話語標記與言談類別之間的關係。質化及量化分析結果則是套用Biber與Conrad (2009)提出的情境特質(situational characteristics)來幫助解讀元話語標記使用不同的可能原因。 在相似處方面,研究結果顯示兩個節目的元話語表達型態有大量的重複,無論是在語彙層次或片語甚至句子層次都有相似之處。在語彙層次上,關聯詞(conjunction words)在標註邏輯關係(Logical relationship)時被大量使用,如:因為、可是、如果。有些元話語功能也能夠以言談標記(discourse markers)來完成,如:那、就是、你知道。除此之外以語用功能分類的詞彙也重複大量出現,包括Searle (1989) 提出的遂行動詞(performative verbs),如:建議、假設、開玩笑,以及McCarthy (1991) 提出的言談組織詞彙(discourse organizing words),如:問題、重點、原因。至於在片語及句子層次,特定元話語標記有相似的句構。舉例來說,附加問句常用在話語評論(Commentary)的評論可能觀點(Comment on probable views)。元話語標記也能是一整個句子,像是迴避標記(Shield)的規避效果就可以用完整的句子來描述說話者自身信心缺乏來完成。 至於相異之處,主要在三個方面:次數分布、使用目的、話語輪轉中的位置。元話語出現次數多寡顯示參與者在不同話語類型中的使用偏好。說話者意識到自己所處的對話環境,並隨之選擇適當的元話語策略來促使溝通順利。舉例來說,連接詞在《爸媽冏很大》裡的使用次數大為超越《小燕有約》,顯示說話者需要使用更多的連接詞來幫助組織較長的文本並傳遞較複雜的概念。 元話語標記在說話者的使用目的上也有所不同。同一類別的元話語標記可能被用來實現不同的目的。比如說,《小燕有約》的主持人利用連接詞裡的時空標記(spatio-temporal marker) 來中止來賓偏題的對話並且將他們的注意力拉回到尚未完成的主題或下一個新主題。然而在《爸媽冏很大》時空標記僅被主持人用來推動談話進行。 元話語標記在不同的話語輪轉位置也透露出不同的言談特色。舉例來說,《爸媽冏很大》裡的說話者通常在誤解發生前就使用註解裡的澄清(Clarification)來預防聽者可能的錯誤解讀。相反的,在《小燕有約》,澄清通常只發生在聽者質疑說話者之後。這相異點顯示兩個節目的說話者對於自身言論的謹慎度不同,參與者間的關係也有所差異。 本研究發現中文的元話語標記可能有一套常用的表達方式及典型句構。另一方面,元話語在兩個節目裡的使用差異,意味著在不同的言談環境裡,元話語使用有所變化。這些發現提供教學上的啟發,教師可以教授學生常用的元話語表達方式,但仍須幫助他們察覺到元話語標記在不同言談類別裡使用上的細微差異,順利達成充分有效的溝通。此外,本研究也提供未來元話語分析方法上的建議,考慮到元話語在不同言談類別的功能差異,分析上應同時考慮文本上與互動上的功能,而非將其限制在其中一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