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2
院成立於民國44年,歷經50餘年的銳意發展,目前設有國文、英文、歷史、地理、臺文等5個學系、翻譯和臺灣史2個獨立所,以及全球華人寫作中心和國際臺灣學研究中心。除臺史所僅設碩士班,其餘6個系所均設有碩、博士班;目前專兼任教師近250人,學生約2500餘人。
本院早期以培養優秀中學國文、英文、歷史和地理教師為鵠的,臺灣中學語文和史地教育的實踐與成功,本院提供不可磨滅的貢獻。近年來,本院隨師範體系轉型而調整發展方向,除維持中學師資培育的優勢外,也積極朝理論研究和實務操作等面向前進。目前,本院各系所師培生的教師檢定通過率平均在95%以上;非師培生在文化、傳播、文學、應用史學及環境災害、地理資訊系統等領域發展,也已卓然有成。
本院各系所教師的研究能量極為豐富,參與國內外學術活動相當活躍。根據論文數量、引用次數等指標所作的學術力評比,本院居人文領域全國第2名。各系所之間,無論是教師的教學與研究,或學生的生活與學習,都能相輔相成、榮辱與共,彼此渾然一體,足堪「為師、為範」而無愧。
News
Browse
7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史料證據」與高中學生歷史學科核心能力的培養─以「日本統治時期」單元為例(2011) 袁天華目前實施的《普通高級中學必修科目「歷史」課程綱要》(以下簡稱為《九五暫綱》),與以往的歷史課程綱要有著本質上的不同。《九五暫綱》揭示了高中生學習歷史的目標是要能夠根據已有的知識,建構自己的歷史思維,也就是所謂「核心能力」的培養。「史料證據」的運用則是「核心能力」培養的重要工具,本文主旨在探討如何將「史料證據」融入教學,以達成《九五暫綱》的教學目標。 首先,辨明史料的分類及其功能,接著闡述史料證據應用於歷史教學的理論基礎,及「史料證據」的教學活動應該達成的具體教學目標。再以高一歷史「日本統治時期」單元為例,說明如何引導學生進行史料蒐集、閱讀、解析、思考、判斷等活動,以落實「史料證據」的教學目標。最後根據教學心得或研究而獲致若干結論,期以供作未來相關研究參考。Item 傳統、能力與方法:大學入學考試中的歷史科解釋性試題分析(1990 年-2011 年)(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 2012-12-??) 莊德仁大學入學考試試題不僅是評鑑學生入學資格,因為其具有指標的意義,也是影響教學的關鍵因素。但以往分析歷史科大考試題,多著重在試題類型與內容和時事或政治意識型態的關聯性,較少討論試題與核心能力的關係。筆者遂以歷史核心能力中的歷史解釋概念,來分析歷年來大考中歷史解釋性試題的分布與內涵。發現此類試題早在95 課綱頒布核心能力前,已受到重視,且測驗概念逐年改進,可見測驗學生歷史解釋能力早已是種傳統。但仍可發現有若干試題,超出學生學習能力,且重複測驗環保相關概念,此容易讓學生養成用刪去法解題的習慣。筆者也發現歷年的歷史解釋性試題,在時間上有明顯分布不均,與集中在中國史範疇的現象,而世界史範疇的偏少,尤其值得注意。且歷史解釋試題多集中測驗學生的因果關係概念,忽略類似歷史事件在不同時空的比較。而在對同一事件提出不同歷史評價上,大考試題常出現批判歷史解釋立場的現象,筆者發現命題者容易忽略批判者自身立場的問題;大考試題也喜歡測驗歷史解釋的多元性,希望學生能接受歷史解釋的多樣性概念,但卻忽略支持多元歷史解釋背後的證據性,此也是此類試題急需改進之處。Item 《清華歷史教學》與當代臺灣歷史教改(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 2009-12-??) 莊德仁臺灣自民國七十六年解嚴以來,解放改革的浪潮影響到歷史教育:其改變以往師範體系壟斷教職,與國立編譯館一版獨大的部編本教科書,繼而出現一綱多本的教科書與核心能力納入歷史課綱等諸新現象。而強調歷史學科教育的獨特性、介紹當代英國歷史教育改革理論、重視與中國和歐美地區的交流、關心且領導臺灣歷史教改、鼓勵勸誘臺灣歷史教師參與的《清華歷史教學》,於民國八十一年創刊,原是針對暑期中學教師進修班主辦的刊物,但在教改期間,其主要負責人是課綱的起草與召集人,也是新教科書的作者,透過其官方與民間的奧援,影響著歷史教改的發展。然造成現今臺灣歷史教育改革未臻完善,筆者認為有以下四種可能:現今臺灣大考歷史考試評量方向的搖擺,與不符歷史核心能力;教育改革理念分歧,且相應配套與宣傳理念的措施不足;一綱多本體制讓改革與政經力量結合,卻減弱其正當性;一綱多本教科書的改革,根本不是臺灣歷史教育問題的癥結。造成上述現象,與教改肇始自對傳統的部編本教科書的不滿,故直接促成多元選擇教科書的出現有密切相關。此也讓標榜介紹歷史教學新理論與教學法的《清華歷史教學》,轉而成為從事改造歷史教科書新面貌的執行者,此種錯置,遂造成上述四種現象。Item 臺灣與日本的中學歷史教科書之比較(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 2009-06-??) 甘懷真本文主旨是探討日本現行的中學歷史教科書的內容及編審制度,並與台灣作比較,希望有助於我們進一步反省目前台灣的中學歷史教科書的優缺點。本文介紹了戰後日本中學歷史教科書的課綱形成的歷史背景,主要說明日本史學界的主流由左派史學與日本右派政府間的衝突,如慰安婦的例子。本文也介紹其審查制度,重點在分析日本與台灣的不同。相對於台灣的「九年一貫」,日本的歷史教育重在中學的「中高一貫」教育。本文也分析了日本的教育制度中如何作歷史課程的銜接。再者,就課程內容方面,本文也評析了日本與台灣的教科書內容如因應民族主義的動力與世界史的要求。最後,本文也對台灣的歷史教科書的相關制度提出若干建議。如重新建置政府的教科書審查制度;加強教科書出版社的職能;堅持一綱多本,但進行改良;重新思考歷史教育的各階段銜接問題。他山之石,可以攻錯,本文的比較或許可以作為反省之資。Item 傳統、能力與方法:大學入學考試中的歷史科解釋性試題分析(1990 年-2011 年)(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 2012-12-??) 莊德仁大學入學考試試題不僅是評鑑學生入學資格,因為其具有指標的意義,也是影響教學的關鍵因素。但以往分析歷史科大考試題,多著重在試題類型與內容和時事或政治意識型態的關聯性,較少討論試題與核心能力的關係。筆者遂以歷史核心能力中的歷史解釋概念,來分析歷年來大考中歷史解釋性試題的分布與內涵。發現此類試題早在95 課綱頒布核心能力前,已受到重視,且測驗概念逐年改進,可見測驗學生歷史解釋能力早已是種傳統。但仍可發現有若干試題,超出學生學習能力,且重複測驗環保相關概念,此容易讓學生養成用刪去法解題的習慣。筆者也發現歷年的歷史解釋性試題,在時間上有明顯分布不均,與集中在中國史範疇的現象,而世界史範疇的偏少,尤其值得注意。且歷史解釋試題多集中測驗學生的因果關係概念,忽略類似歷史事件在不同時空的比較。而在對同一事件提出不同歷史評價上,大考試題常出現批判歷史解釋立場的現象,筆者發現命題者容易忽略批判者自身立場的問題;大考試題也喜歡測驗歷史解釋的多元性,希望學生能接受歷史解釋的多樣性概念,但卻忽略支持多元歷史解釋背後的證據性,此也是此類試題急需改進之處。Item 《清華歷史教學》與當代臺灣歷史教改(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 2009-12-??) 莊德仁臺灣自民國七十六年解嚴以來,解放改革的浪潮影響到歷史教育:其改變以往師範體系壟斷教職,與國立編譯館一版獨大的部編本教科書,繼而出現一綱多本的教科書與核心能力納入歷史課綱等諸新現象。而強調歷史學科教育的獨特性、介紹當代英國歷史教育改革理論、重視與中國和歐美地區的交流、關心且領導臺灣歷史教改、鼓勵勸誘臺灣歷史教師參與的《清華歷史教學》,於民國八十一年創刊,原是針對暑期中學教師進修班主辦的刊物,但在教改期間,其主要負責人是課綱的起草與召集人,也是新教科書的作者,透過其官方與民間的奧援,影響著歷史教改的發展。然造成現今臺灣歷史教育改革未臻完善,筆者認為有以下四種可能:現今臺灣大考歷史考試評量方向的搖擺,與不符歷史核心能力;教育改革理念分歧,且相應配套與宣傳理念的措施不足;一綱多本體制讓改革與政經力量結合,卻減弱其正當性;一綱多本教科書的改革,根本不是臺灣歷史教育問題的癥結。造成上述現象,與教改肇始自對傳統的部編本教科書的不滿,故直接促成多元選擇教科書的出現有密切相關。此也讓標榜介紹歷史教學新理論與教學法的《清華歷史教學》,轉而成為從事改造歷史教科書新面貌的執行者,此種錯置,遂造成上述四種現象。Item 臺灣與日本的中學歷史教科書之比較(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 2009-06-??) 甘懷真本文主旨是探討日本現行的中學歷史教科書的內容及編審制度,並與台灣作比較,希望有助於我們進一步反省目前台灣的中學歷史教科書的優缺點。本文介紹了戰後日本中學歷史教科書的課綱形成的歷史背景,主要說明日本史學界的主流由左派史學與日本右派政府間的衝突,如慰安婦的例子。本文也介紹其審查制度,重點在分析日本與台灣的不同。相對於台灣的「九年一貫」,日本的歷史教育重在中學的「中高一貫」教育。本文也分析了日本的教育制度中如何作歷史課程的銜接。再者,就課程內容方面,本文也評析了日本與台灣的教科書內容如因應民族主義的動力與世界史的要求。最後,本文也對台灣的歷史教科書的相關制度提出若干建議。如重新建置政府的教科書審查制度;加強教科書出版社的職能;堅持一綱多本,但進行改良;重新思考歷史教育的各階段銜接問題。他山之石,可以攻錯,本文的比較或許可以作為反省之資。